太空花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或高空气球将花卉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带到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对花卉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诱变作用使其产生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的花卉新品种。
主要特点
太空花的花卉种子或种植材料在太空中经过多种辐射线、微重力、磁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种子和材料体内发生基因突变。返回地面种植后与常规株系相比表型形状发生较大变异,主要表现为: 1、提前开花,花期延长或缩短; 2、抗逆性增强,如抗病虫害、耐寒、抗高温、高湿、盐碱等能力增强; 3、植物长势粗壮,速生、叶片加厚、叶色浓绿、出现黄绿相间的嵌合体,叶缘常出现不规则的波浪状卷曲; 4、单一花色分离出多种花色,部分株系出现雄蕊退化和雄性败育,花型花色呈多样化变异分离; 5、第一代群体植株长势较为一致,从第二代起会出现较大的分离现象,表现为植株生长不整齐,花型花色产生较大的分离,是筛选优良变异株系的最好时机。
选育程序
搭载材料的选择
选择市场前景好的作物种类或品种作为搭载材料,为以后的产业化作准备。选择搭载材料要有前瞻性,作为梯队产品作准备,也为占有先机,抢先占有太空搭载资源、材料。
太空搭载后的地面选育
(一)划分突变世代 1、太空搭载处理的种子长成的植株或直接搭载处理的植株、营养器官称为突变一代(SP1)。SP1 植株的突变通过配子受精形成的种子为突变二代 (SP2)。SP2 入选的突变繁殖体是SP3,如此类推。 2、无性繁殖世代划分一般以营养繁殖的次数作为突变世代数。无性繁殖植物的各世代:亲本世代、突变一代、突变二代、突变三代 分别以VSP0、VSP1、VSP2、VSP3表示。 (二)地面选育的基本程序 美丽的太空花
1、以种子为诱变材料者 (1)SP1 的种植和选择 SP1 代种植:将太空搭载种子,分别播种。为了提高SP1 代的存活率,应注意精心管理。 SP1 代的选择:SP1 代往往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异,如株型变高,生育期提前等异常现象,进行单株观察、记录、选育。 SP1 代的收获方式主要有:分株单收,混收;部分变异株单收,其余混收。 (2)SP2 的种植和选择 SP2 的种植:SP2 代一般点播,应有一定的株距和行距,有利于性状充分表现,并要求地力均匀管理一致,以便准确鉴定和选择。SP2 代变异较多,所以扩大种植足够的SP2 群体十分必要。隔离种植,或套袋、授粉,进行自交。 SP2 代的选择:SP2 代分离现象明显,变异类型多,是选择突变体的关键世代。SP2 常有几万个植株,一般每一SP1 的后代(SP2)种植20-50 株,个别作物视情况而定。SP2 的工作量是太空育种中最大的一代。 (3)SP3 及以后世代的种植和选择 SP3 的种植:将入选的SP2 代单株分别采种,分别种成一个小区,称为“株系区”,一般每株系2 行。隔离种植,或套袋、授粉,进行自交,进行鉴定。 SP3 的选择:因为在SP2 中入选的植株不是很多,所以SP3 的工作量较小。SP3 代是大多数突变性状显现的世代,但也有一些突变性状,尤其是微突变性状,要迟至SP3、SP4 代等才能显现。SP3 代主要是鉴定各株系优劣,也是选择微突变的关键世代。 SP4 及SP5 的播种及试验:将优良SP3 株系中的优良单株分株播种成为SP4,进一步选出优良“株系”,如果该“株系”内各植株的性状表现相当一致,便可将SP4 优良株系内的优良单株混合播种为一个小区,成为SP5。 2、以无性繁殖材料为搭载对象者 无性繁殖材料经太空搭载处理后发生的变异在当代就可表现出来,因此,后代选择可从VSP1 开始。 同一无性繁殖材料的不同芽,对诱变敏感性及反应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变异,故诱变后的芽要分别编号、分别繁殖,以后分别观察变异情况。如果发现有利突变,用无性繁殖法使之固定成为新品种。 神六太空花——老虎须
试验记录
包括记录时间、记录频率、记录内容、记录操作等。记录时间可根据物候期确定,也可定时记录,或随时发现苗头,随时记录。记录内容:如: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抗性、环境条件、气象数据等。可根据主要育种目标选择相关的性状进行记录。
主要变异品种
搭载“神舟三号”的秋石斛
矮牵牛:粉红,变为红,白,红白相间等多种颜色。 孔雀草:黄花,变为红色。 石竹:红花,变为红花白边。 万寿菊:黄花,大花,变为小花,多花型。 醉蝶:粉红色变为多种颜色,由粉红到紫红的渐变色,也有变为鲜红色。 秋石斛:粉红色,变的带有香味。 麦秆菊:**,变为多种颜色,有粉红,红色。
花卉业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花卉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特殊产品,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具备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卉业的发展既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和情趣,也美化了环境,是改善环境质量不可缺少的内容。花卉业是兼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意义的特殊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卉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2、有利于增加就业。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花卉产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10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440万人。可见花卉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花卉产业安置了大批城乡剩余劳动力,今后还将有大发展的趋势。我国发展花卉产业无疑会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提供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3、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花卉业是一项占地少、效益高的朝阳产业,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花十亩园”。同时花卉业也是一项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其经济效益可成倍甚至几十倍增长。花卉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4、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带动发展。花卉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化分工进一步明确并具体化,专业化程度更高,产业链更加牢固。花卉产业作为一个产业体系,不但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轻工、化工食品及医药工业密切相关。花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花卉生产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大部分花卉生产基地规模偏小,较为分散。除少数几家大型花木生产基地,大多数基地面积不大,分布零散,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合作与互动性差,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花卉生产技术落后、花卉商品质量不高,花卉生产产值偏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切花、切叶、高档盆花质量等级普遍偏低,新品种的品质难以保证。
2、花卉产业的投入不足,加工技术落后:我国花卉产业国内投入力度不一,沿海城市投入相对较高,所以广东、山东、上海等地花卉产值较其它省份要高,而相比国内天然花卉品种较丰富的云南2007年度的花卉产值比广州市仅多2个多亿元。我国花卉加工、深加工技术欠缺同时我国花卉产业的高附加值产品、花卉加工技术还不成熟。
3、花卉品种研发不足、保护不力:我国花卉市场上还缺乏国产高档花卉品牌。市场上的高档花卉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等成品苗大部分是生产商购自国外的组培花卉品牌苗,国内品牌竞争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花卉育种技术落后。目前我国花卉育种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遗传育种方式,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分子育种手段在花卉育种上只是处于摸索阶段。
4 花卉销售网络有待完善: 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潜力大,但是许多地区缺乏消费引导,使得消费市场开发不足。存在主要问题有市场发育不充分,经营秩序混乱,花卉市场价格起落幅度大。淡季花卉滞销、旺季供不应求。信息流通不畅。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花卉销售种类结构不合理等需要完善的地方。 1、增加对花卉产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花卉产业的管理体系。现代花卉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无论一线生产人员, 还是各级各类从业人员 ,都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花卉产品的标准质量,完善花卉产业的管理首先要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花卉科技人才。同时,花卉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在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以后必须要加大扶持力度才能更好的发展,所以,加大对我国花卉产业的资金投入,尤其在花卉产品的科技研究、发展新产品的培育,更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和科研结合,加强研究资金的投入。
2、 大力保护花卉资源,优化培育新品种。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热带 、亚热带 、温带、寒温带花卉、高山花卉、沼泽花卉、水生花卉等应有尽有。是许多名花异卉的故乡,也是世界上花卉种类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花卉物种优势,进行选种、育种和野生花卉的驯化和栽培,更多地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优势,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3、 加大力度提高花卉产业的附加值,形成花卉产业链:我国花卉业应在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保鲜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要有高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和保障体系。同时还要注意挖掘花卉产业链的其它相关产业,使花卉产业与食品、医药、轻工业等产业同步发展。
4、把握市场动态,正确引导花卉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生产计划,研究国内外市场行情,收集销售渠道反馈的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以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跟风现象、短期利益现象比较严重,应正确引导花卉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花卉产业链健康发展[3]。
花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如凤仙、菊花、一串红、鸡冠花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如麦冬类、景天类、丛生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乔木及花灌木等等。 中国种植花卉的优势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十五”期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九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中国花卉面积已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2006年至今,中国花卉业借鉴荷兰、美国等花卉大国的发展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花卉业取得很好的发展,然而,中国花卉业发展起步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与困难。如:生产面积增加过快、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花卉研发严重滞后、专业人才奇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严重、花卉质量普遍较低等都制约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对此,花卉业界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花卉发展、运用科技发展花卉、聘请花卉专家、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花卉等,取得不少成果。 2008年中国云南花卉上半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5.5亿枝,但云南玫瑰出口价格最高仅为0.8元,出口到香港市场之后的零售价格可达20港元,价差高达25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对生活环境的改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花卉,2008年奥运会,也无疑给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花卉业将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花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