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沙湾镇已形成高山蔬菜、烟叶、田鱼、药材、山羊、吊瓜、水干果等七大优势高山农业产业,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全镇发展高山蔬菜1500余亩,其中400亩高山小尖椒为订单农业;烟叶种植面积800多亩;发展稻田养殖有机鱼面积1000亩,其中示范面积300亩;发展以杨梅、西瓜、雪梨为主的干水果2000余亩;积极发展高山养羊产业,提供农户优质种羊40头,现农户存栏山羊1600多头;种植以厚朴为主的药材1600多亩,吊瓜500多亩。
2014全年完成土地流转700亩,发展柿子362亩、茶叶198亩、山核桃180亩,油茶200亩。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继续培育“高山绿色蔬菜”品牌,2015年全镇12个行政村60余户蔬菜种植大户与畲乡物流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签订了包括西红柿、四季豆、黄瓜等30个品种的蔬菜种植合同,并在沙湾镇建立三十亩育苗大棚,落实物流蔬菜2000亩,该镇生产的高山蔬菜受到温州、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客商的青睐,百寮尖高山冷水茭白专业合作社和黄工尖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选送的茭白,参加浙江省丽水市第三届茭白节质量评比,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截至2015年7月,沙湾蔬菜精品园建成面积1769亩,年净总产值达653.89万元,并示范带动1009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生产。 “十五”时期新增从事工业生产的单位20家,总产值近6000万元,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比“九五”时期显著提高。某有限公司投资600多万元投入生产,与某制造有限公司等成了该镇阀门制造业的代表;全镇小水电发电量为1813万千瓦时,规模以上水电企业发电量为757万千瓦时;某医药包装有限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新建产房和进行技改,来料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直接培训人员500多人,培养了3名较大规模的经纪人,结线、打火机和其它产品加工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实现年产值50余万元,净利润20多万元。
2014全年新增加两个来料加工点,发展一级来料加工经纪人4人,二级来料加工经纪人2人,共有加工者580人,加工费达354万元。
沙湾镇来料加工主要有蜡烛、鞋包、玩具、电子配件和珠类饰品等4大主导产品。2015全年发展一级来料加工经纪人4人,二级来料加工经纪人2人,共有加工者600人,加工费400余万元。
泉溪镇是武义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也是省毛竹林生产基地。稻谷、小麦、油菜为主要粮油作物。由于工业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2005年与1986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由25966亩减为18071亩,总产量由13671吨降至7233吨。
蔬菜:2003年瑶村片的蔬菜基地建成,2004年麻田、董源坑、清溪几个村反季节的四季豆等高山蔬菜640亩,全镇种植槟榔芋160亩,其它蔬菜面积3150亩,总产值达790万元。笋竹两用基地1500多亩。王山头村为草莓种植专业村,2005年草莓种植150余亩。
蚕桑:为泉溪镇传统产业。20世纪60年代,上滩、麻蓬、下宅口等村就开始沙滩种桑室外养蚕。80年代初,乡办泉溪丝厂创建,开始大面积种植桑园。90年代中期,桑蚕种养与蚕丝加工一度成为泉溪镇的支柱产业。1994年,全镇桑园面积3843亩,喂养蚕种10798张,蚕茧产量404吨,占全县茧产量的35%。后因丝价下跌及工业污染,桑茧大减,2005年全镇剩有桑园面积633亩,蚕茧产量55.8吨。食用菌:1984年,车苏村青年李明焱露天搭阴栽培代料香菇成功,并将技术推广给村民,致力发展生产。1987年,代料香菇栽培被列为县“星火”计划项目大力推广,车苏村被定为食用菌开发示范村。70%的村民从事生产,年产值达600多万元,获利400多万元。1991年全村发展菌种5百多万袋,产鲜菇4500多吨。1994年李明炎创立武义县金星食用菌公司和武义县真菌研究所,相继研发推广高温香菇、巴西蘑菇、铁皮石斛等产品。现代,为保护森林资源,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食用菌产量有所下降。车苏村民仍在栽种高、低温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
西瓜:西瓜早在泉溪镇山方、客塘、何村等村生产,六七十年代肩挑手推运往永康、武义县城出售,延种至今。2003年麻蓬村引进温岭农民栽培大棚西瓜150亩,产瓜5茬以上,亩产4千公斤,亩利润5千多元。2005年,西瓜种植面积1069亩,产量达2342吨,现已在全镇推广。
茶叶:七、八十年代开荒植茶,成为低丘陵地种植的主要产品,地处山区的白革、麻田、清溪等村大力发展茶园,为当地村民一大收入。2005年全镇茶园总面积2753亩,采摘面积2635亩,茶叶总产565.3吨。
土地整理:2001年冬在湖沿村进行农田土地平整试点,挖沟修渠、铲高填底、规范田块。经过4年努力,全镇平整土地14000亩,实施了土地田园化。
养殖业:2005年全镇农业产值中养殖业占45%。以养猪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需求增大,养殖户相继引进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等优质猪种。饲养量和产值均有较大提高。刘宅村为养猪示范村,年出栏数200头以上有10多户、全村年出栏数3600余头,年收入达360万元。2005年与1986年相比,全年饲养量由5310头增加到42852头,产值由306万元增加到2486万元,均增长8倍。鸡、鸭等禽的养殖量也较大,2005年,鸡41万羽、鸭3.8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