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爆发,蔬菜就涨价?小小蔬菜暴露了我们哪些社会痛点?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7:05:30
字号:

这几天,上海因为疫情的原因,买菜,尤其是新鲜蔬菜变成了一个社会热题。其实每一次疫情发生带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新鲜蔬菜的缺乏和涨价,这不难看出我们国人对于新鲜蔬菜的依赖性。

疫情一爆发,蔬菜就涨价?小小蔬菜暴露了我们哪些社会痛点?

中国人有多爱吃蔬菜?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的数据,中国人均蔬菜消费量为377.17千克,位列世界第一,是美国的3.3倍,是日本和印度的4倍,韩国人的5倍。中国农科院2019年报告显示,中国蔬菜总消费量为52245万吨,分到我们每人每天就是1.04千克。

当然,这个数据包含了运输生产损耗等,实际上我们每人每天平均消费蔬菜在0.34千克左右,这已经是个很恐怖的数据了,要知道世界第一发达的美国人均每天消费蔬菜仅有0.1千克左右。

在我们眼里,不吃新鲜的绿叶菜就会不健康,这是中国人的社会共识,什么都好说,没有蔬菜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如今买菜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困难,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回想一下疫情最初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口罩市场化,这几天网上也有人提出了蔬菜市场化,放开限制,让蔬菜涨到天价就能解决这些地区的蔬菜供给问题。好家伙,这个理论大家听起来就很鬼扯,但它确实符合市场经济逻辑,问题是符合逻辑就可行吗?

可以预见的是蔬菜市场化,任由蔬菜涨价,势必会激发民众的愤怒和不满。那么针对稀缺性的资源,应该怎么办呢?

疫情之下,人是不能自由流动的,作为买方却不能自由选择卖方,就算有再多的蔬菜,市场本身已经失灵了。蔬菜本身的价格并不贵,我们之所以买菜贵,是因为其中最大的成本的人力成本,蔬菜零售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我们批发市场的蔬菜根本不值钱。

2019年中国蔬菜产量72102.56万吨,哪怕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蔬菜产量还是到了72700万吨,不降反增,可见我们在供给上毫无压力,这一切都要感谢1988年提出的“菜篮子工程”,这是以统一全国调拨各个地区的蔬菜供应的工程,南菜北运,西菜东送,保障全国人民都能吃得上新鲜蔬菜。

那为什么菜却贵了起来?因为勤劳的中国劳动力开始涨价了,现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菜比肉贵的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转移支付,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可能再拥有了,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这一现实。

目前蔬菜的价格在大城市中之所以还能保持相对较低的价格,原因就在于菜篮子工程的高瞻远瞩,它把蔬菜本身的种植成本压了下去,从而使得大部分蔬菜的涨幅不至于太惊人。但因为劳动力被限制了流动,无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价格上涨,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看得见的手去调控”。

在疫情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能拍脑袋去思考,更不能听网上的风言风语,而是要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思考周全。我们要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前景的,有困难有阻力,但我们终将越来越好。

因疫情的缘故,深圳小夫妻在阳台上种起了菜,疫情其实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之大,比如说下面几个方面。

一、花钱变得谨慎了,有些人开始存钱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像是之前那么花钱大手大脚了,要知道很多人身上都背着房贷和车贷,如果保证自己正常工作还行,如果是没有了收入,那么他们只能选择逾期。

而且现在法拍房的数量越来越多了,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因为疫情不能上班,没有了经济来源,导致他们断供,所以现在很多人花钱也是越谨慎了,甚至很多人开始存钱了。

二、很多人开始囤粮种菜了。

如果是不太严重的地方,还能保证温饱,但是如果是有些地方可能就很吃力了,所以这也导致很多人开始屯粮,毕竟有粮在家,心里不慌。

尤其是米面方面,很多人都会买一部分放在家里,甚至很多人都开始囤起了一些容易长期存放的干粮,只能说疫情让我们明白只有让自己吃饱饭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做饭了。

有上海的年轻人在网上说自己不会做饭吃了很多天泡面,只能说我们小时候可以靠父母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但是长大了之后自己就必须学会独立,至少要学会做饭,不然真的是只能吃泡面了。

而有些年轻人没做几顿饭就烧坏了好几个锅,这也让很多年轻人明白会做饭才是硬道理,毕竟会做饭,至少有了食材就不会发愁,而不至于生生吃了20多天的泡面。

所以说疫情带给我们的改变也是非常多的,甚至很多人选择了躺平,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要知道有中国这么负责的国家,我们战胜疫情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然后迎接疫情之后的新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9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