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污分流时,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2、雨污合流时,将合流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在污水处理站前,宜设置截流井,排除雨季的合流污水;
3、污水处理站可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或稳定塘等生化处理技术,也可根据当地条件,采用其他有工程实例或成熟经验的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适合处理纯生活污水或雨污合流污水,占地面积较大,宜采用二级串联;生物滤池的平面形状宜采用圆形或矩形。填料应质坚、耐腐蚀、高强度、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宜采用碎石、卵石、炉渣、焦炭等无机滤料。
地理环境适合且技术条件允许时,村庄污水可考虑采用荒地、废地以及坑塘、洼地等稳定塘处理系统。用作二级处理的稳定塘系统,处理规模不宜大于5000m3/d。
污水处理站出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污水处理站出水用于农田灌溉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污水处理与利用的方法很多,选择方案应考虑以下因素:
1、环境保护对污水的处理程度要求;
2、污水的水量和水质;
3、投资能力。污水处理技术,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有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扩展资料:
污水处理工程试运行的内容:
(1)通过试运行检验土建、设备和安装工程的质量,建立相关设备的档案材料,对相关机械、设备及仪表的设计合理性、运行操作注意事项等提出建议。
(2)对某些通用或专用设备进行带负荷运转,并测试其能力。如水泵的提升流量与扬程、鼓风机的出风风量、压力、温度、噪音与振动等,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或氧利用率,刮(排)泥机械的运行稳定性、保护装置的效果、刮(排)泥效果等。
污水处理工程试运行的要求:
(1)单项处理构筑物的试运行,要求达到设计的处理效果,尤其是采用生物处理法的工程,要培养(驯化)出微生物污泥,并在达到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找出最佳运行工艺参数。
(2)在单项设施试运行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工程的联合运行和验收。确保污水处理能够达标排放。?
百度百科-污水处理
试验路段施工方案
一、试验路段的选择与目的
(一)、试验路段的选择:
为确保南线路基尽早动工,以试验路段技术成果指导全线施工,我部经详细的现场踏勘及研究,决定试验路段选择K96+850~K97+000处。
试验路段位于R=5600m的左偏平曲线上;凹型竖曲线R=23500m,线路纵坡-0.561%,全长150m,平均填高2.75m。该段路基基底为软基,硬壳层较厚,下伏软弱层。软基处理方式为基底铺筑50cm碎石垫层,并采用堆载预压方式。路基填料为经开采的土石混合料(宕渣)要求其粒径大于4㎝的石块含量大于30%,用于填筑上、下路床的宕渣其最大粒径不大于10㎝,上、下路堤不大于15㎝。 该段主要工程量有:清表9000m2,碎石垫层4000m3, 宕渣填方22000m3。其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在全线具有典型性。
该段地处崇寿镇相公殿村,地势平坦,全部为农作物种植田。省道西龙线距试验路段500m,村中一条与省道西龙线相连且与试验路段相接的地方主干道,完全可通行重载车辆和重型机械设备,交通十分便利。
(二)、试验路段的目的:
选做试验段的目的,就是通过试验来确定不同的施工机具压实不同的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方式、碾压遍数以及最佳的机械组合和施工工序组合获得最佳的施工工艺。试验路段施工完成后,通过对有关指标、数据的检测及分析总结,编制试验路段技术总结报告,以指导全线路基施工。
二、 施工计划及前期施工准备
为使试验路段尽快开工,为全线路基施工提供技术依据,我部从人员、机械设备、技术、场地、材料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具体而充分的前期施工准备,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计划,路基试验路段清表及其碎石垫层的各项施工条件都已经具备。
(一)、施工组织计划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施工准备情况,试验路段计划于2004年10月25日开工,2004年12月20日完工,工期57天,有效施工作业时间按53天考虑,施工安排如下:
1、 清表、水塘处理及填前碾压计划10月25日开始,11月4日结束,时间11天。
2、 碎石垫层计划11月5日填筑,11月26日结束,分两层填筑,时间21天,填筑碎石4000m3,
3、宕渣路基计划 11月26日开始,12月18结束,时间23天。
4、12月19~12月20日为内业资料整理时期,试验路段完工后,及时收集、汇总、分析施工中各种动、静态数据,编制技术总结报告。
(二)、前期施工准备
1、场外道路、临时便道及场地准备情况
省道西龙线与地方主干道海殿路完全可以满足材料、机械设备进出场要求;场内便道位于线路右侧红线外,顶宽6M、填高1M,且道路状况良好;已对施工范围内进行了物探及现场踏勘,无须改移线路和管线;施工场地已清理干净,工程所需的机具、材料、人员已全部到位。
2、试验路段组织管理机构及主要人员配备
序号 姓名 职务 备注
1 0000 总 工 技术总负责人
2 000000 机械队长 施工负责人
3 00000 专业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4 000000 安质部长 安全、质检负责人
5 00000 测量班长 测量负责人
6 00000 试验室主任 试验负责人
7 00000 试验员
8 00000 测量技术员
9 00000 安全员
另外配备劳动力50人,以满足施工要求。
3、设备准备
根据试验路段施工需要,我部已经进场了足以保证试验路段开工的各式设备,且设备性能良好,绝大多数是新近购置的,设备清单详见进场设备报验单。
4、材料准备
为保证材料的质量,碎石、砂、宕渣材料均由项目部统一采购应。
对已确定材料即碎石、砂子、宕渣等已按规范要求取样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详见标准试验审核表。
5、技术准备
⑴ 导线点、水准点已加密、复测,测量成果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并报驻地办审签完毕。
⑵ 现场施工放样已完毕,中、边线控制桩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放样。
⑶ 基底土已经取样送检完成,所涉及的标准试验已经完成并经驻地办平行试验和验证试验,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⑷ 技术人员已完成图纸审核,项目部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各项技术交底工作已完成。
三、施工技术方案
试验路段总体施工工序是:施工放样----设置临时排水沟----原地面处理(清表、沟渠处理、填前碾压)----铺筑碎石垫层----宕渣填筑----整修成型。
(一)、临时排水沟
在路基施工前首先沿路基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尺寸为50X50㎝,稻田路段应设置横向排水通道,保证路基范围内无积水,不能自排时进行强排。
(二)、原地面处理
1、表土清除
首先依据施工放样采用挖掘机将路基施工范围内的田埂挖平,再配合推土机将路基范围内的垃圾、有机残渣及原地面以下10~30㎝内的草皮、农作物根系和表土清除。对局部较深的农作物根系、较厚的垃圾、有机残渣、种植土应彻底清除,如若回填则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材料及要求的宽度、深度回填。清除的杂物应堆放于路线两侧临时排水沟与红线间约2~3M范围内,并修整成型。
清表完成后,采用推土机、平地机配合使基底形成双向2%的横坡。
2、水渠处理
对路基范围内的沟渠必须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后,方可进行碎石垫层填筑。处理方式采用抛石挤淤。石料规格要求一般不小于30cm,抛石应上小下大,抛至常水位以上与地面齐平,并铺填一层较细粒料,再对其用压路机进行碾压,水渠边拼填处应挖台阶,对拼填处填筑及碾压方式采取小块石填筑和增加碾压遍数措施,使拼接部分稳定密实无拼痕。
3、填前碾压
地表清理、沟渠处理及必要的回填完成后,采用20T重型压路机碾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一遍,每完成一次碾压遍数,均须检测压实度(环刀法)并记录,根据压实度数据及时调整碾压次序、碾压遍数或压路机行驶速度,压实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85%)。
碾压完成并检测合格后进行横断面测量,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三)、碎石垫层填筑
1、原地面处理完成并报审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碎石垫层的施工。碎石、砂采用自卸汽车运输至现场,并按设计要求的配比掺配,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压路机碾压,人工局部整平。
2、碎石垫层(50㎝)分两层填筑,第一层松铺厚度按28cm控制。首先依据设计图纸进行中、边桩放样,按每车碎石摊铺面积划格布碎石,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随后按设计配比按每车砂摊铺面积划格布砂,推土机摊铺,平地机翻拌均匀后再平整,压路机碾压。其施工工序为:撒灰、划格----自卸汽车布碎石----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撒灰、划格----自卸汽车布砂----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掺拌、整平----压路机碾压----人工整修成型
3、摊铺时采用倒推法进行,随到随铺,不允许运料车直接在路基上急转掉头,同时摊铺时,左、中、右桩位纵向挂线控制摊铺厚度及平整度。压路机碾压前后应测量记录高程,为计算松铺系数提供依据。
4、压实
碎石垫层的压实,采用20t的重型压路机碾压。由于试验路段位于曲线段上,故采用曲线段碾压方式。碾压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前后两次轮迹须重叠20~30㎝。压路机行驶速度以2~4km/h为宜。压实遍数、工序及组合方式以检测压实度而定。压实厚度符合设计图纸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采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
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或增加了碾压遍数,均须检测压实度并记录,根据压实度数据及时调整碾压次序、碾压遍数或压路机行驶速度。
5、整修成型
碎石垫层成型后要及时恢复中、边桩,并挂线人工整修。坡面应平整无凹陷或沟,曲线圆滑。
(四)、宕渣填筑
1、施工工序
施工放样 自卸汽车网格布料 推土机摊铺整平 中、边桩放样及高程测量 重型压路机碾压
中、边桩放样高程测量 压实度检测 整修
后附施工工艺流程图
2、施工方法
⑴、施工前先进行路基中桩、填筑边桩放样,填方边桩比设计宽度宽出30㎝,报监理工程师审查确认后,人工用石灰划线标明,以便指导施工。
⑵、自卸汽车运料至现场,按方格网布料,推土机摊铺整平,并形成2%的双向横坡。宕渣材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上、下路床范围内宕渣粒径不大于10㎝。材料粒径在料源处轧碎至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方可用于路基填筑。
⑶、宕渣应分层填筑,摊铺时,粗细颗粒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粗粒料集中堆积且松铺厚度按40㎝控制。当石块含量较多时,其间隙以土或石屑铺撒填充。路基填筑时外侧1m范围内用较细材料填筑,禁止大颗粒集中于坡侧。
⑷、宕渣路堤的压实:采用TZ-50拖式羊角碾及XS190H自行式光轮压路机分层碾压。填料的碾压控制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进行。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的含水量严格控制,及时测定,及时调整。碾压时前后两次轮迹重叠15~25㎝,且均匀。对于压路机无法压实的地方,采用小型夯具夯实。每一碾压过程前后均进行中、边桩放样及高程测量并计算松铺系数。
碾压过程:① 光轮压路机静压一遍,行驶速度控制为2.5 km/h;
②光轮压路机弱振一遍,行驶速度控制为2.8 km/h;
③羊角碾强振三遍,行驶速度分别控制为3.0 km/h、3.2 km/h、3.3 km/h;
④光轮压路机强振二遍,行驶速度分别控制为3.3 km/h、3.5 km/h
⑤光轮压路机静压一遍,行驶速度控制为3.2km/h.
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或增加了碾压遍数,均须检测压实度(固体体积率法),并记录。根据压实度数据及时调整碾压次序、碾压遍数或压路机行驶速度。
⑸、整修成型
填筑完成后要及时恢复中、边桩,并按设计要求的坡度挂线自上而下人工配合机械进行坡面整修。坡面应平整,曲线圆滑。
⑹、整个施工过程均应记录有关数据及检测结果,为撰写试验总结报告提供原始资料,为后续工作做好施工铺垫。
四、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
(一)、技术标准、检测方法
1、 清表后基底压实度要求不小于85%(检测方法采用环刀法)。
2、 碎石垫层采用灌砂法检测其密实度,压实度达到93%以上且碾压无轮迹,表面平整。除密实度外其他检测项目及标准见表4-1-2。
表4-1-2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或频率
1 碎石垫层厚度 不小于设计值 每200m检查4处
2 碎石垫层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每200m检查4处
3、宕渣路基技术标准见表4-1-3。
表4-1-3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压度实 固体体积率
1 压实度% 路堤 上路床 0~30㎝ 96 85
下路床 30~80㎝ 96 85
上路堤 80~150㎝ 94 83
下路堤 〉150㎝ 93 81
2 纵断面高程(mm) +10,-15
3 中线偏差(mm) 50
4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5 平整度(mm) 《15
6 横坡(%) ±0.5
7 边坡 不陡于设计值
(二)、质量控制要点
1、碎石垫层要求选用掺总重15~20%的中粗砂形成良好级配的碎石掺砂料,用砂、碎石人工级配而成。垫层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超过5%,不得含有植物残体和垃圾。
2、碎石垫层纵向两端部要及时预留台阶,以便将来与相邻段路基进行撘接,台阶高0.3 m,宽1.0m,并形成向内倾斜2%的倒坡.
3、路基填料(宕渣)料源的选择和填筑材料的试验。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表4-2-2要求。
4、材料粒径严格控制在料场,严禁超粒径石块运到工地后用人工解小。
5、料源确定后,应进行填方材料的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6、对试验路段材料的粒径、含水量、松铺厚度、压实设备的类型、组合方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压实度作为施工控制的重点,在人工、机具和工艺上确保足够的压实度作为试验路段的最主要任务。
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 表4-2-6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填料最小强度(CBR)% 最大粒径(㎜)
路堤 上路床(0~30㎝) 8.0 100
下路床(30~80㎝) 5.0 100
上路堤(80~150㎝) 4.0 150
下路堤())150㎝) 3.0 150
五、质量保证措施
(一)、建立质量体系,确保有效运行
建立由项目经理部到工班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成立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工程部部长、质检部部长、试验室主任、工区队长、技术负责人、专职质检工程师、试验工程师和各工班班长的三级质量责任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在施工过程中自下而上按照“全过程跟踪检查”、“复检”、“抽检”三个检测等级分别进行检测,实施工程质量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
(二)、配备足够的测试人员及检测仪器设备
项目经理部建立试验室,施工队设试验小组。试验室主要负责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试验、土工试验等工作。工地试验小组主要负责原材料的取送样,路基压实度检测等工作,全力配合试验路段工作。
(三)、强化质检手段,配备专职质检工程师,行使工程质量一票否决权。项目经理部和施工队分别按要求配齐专职质检人员,工班设兼职质检人员,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控制有效”的质量自检体系,负责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检查,落实各工序和隐蔽工程检查工作,严格按照“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三检制度进行检查落实,并以规定的程序、时间上报监理工程师检查,审核签字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随时接受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代表的抽查和重点检查。
(四)、狠抓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和岗位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建立以项目总工、施工队技术主管为核心的两级技术负责制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各级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执行规范,严格操作规程。
(五)、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严把施工各环节质量关
1.确保各单项材料的性能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2.做好施工机械配套选型,确保达到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满足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3.选定最佳工艺参数。一些重要施工项目的工艺参数,如路基填筑等,需预先通过工艺试验,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进而指导后续同类工程施工。
4.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施工,各道工序严格按最佳工艺参数施工。对施工难度大、技术性较强的操作,要组织工前示范和专门讲解,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关键工序和特殊工种要坚持持证上岗。
5.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质量监控,监控检测按照“跟踪检测”、“复检”、“抽检”三个等级进行。
6.坚持严格的质量评定和验收制度。
六、安全保证措施
实行项目经理部 → 安质部 → 施工班组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各级第一负责人为安全负责人,由其挂帅成立三级安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安全细则和条例,配备专职和兼职安全工程师、安全员,实施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工作。
路基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路基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各种机械司机进行文明施工、安全驾驶等教育,保证施工安全。
2.各种机械操作人员、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必须经劳动部门专业培训和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准独立操作。
3.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标志。危险区域必须悬挂“危险”或者“禁止通行”、“严禁烟火”等标牌标志,夜间设红灯警示。在施工便道或公路的交叉路口,应设立“慢行”或“非施工车辆禁止通行”等标牌标示。
4.所有道路的便桥,在桥头设立标志,注明载重能力和限制速度。
5、任何人不得爬乘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等土方施工机械,施工机械的指挥和操作人员必须精力集中,保证安全。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作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参建职工的安全意识。
七、 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和噪声污染,环境保护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同时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化害为利”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送交监理工程师批准。随时随地接受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及地方环保部门的检查指导。为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特制定以下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由专职管理人员和各作业班组负责人组成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保证体系。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特点,分工序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层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完善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2、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标准施工,不准超占土地,临时工程用地严格按计划报请当地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用后要按标准做好复耕还田工作。
3、对于油污、化工原料等废料则回收倒入专门垃圾场,生活垃圾定点存放,集中收集后运至环保部门指定地点处置。
4、配备专用洒水车,对于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洒水湿润,防止扬尘,并对施工便道左侧进行植被绿化,挖方弃土严格按设计及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堆弃,弃土场及时进行挡墙防护和边坡平整,并指草、植树,严禁向设计弃土场范围外的场地弃土。
5、严禁参建人员乱砍、乱伐、乱猎,保护好沿线周围的动、植物。经常征求当地环保部门及群众对施工区域内的环保工作意见,及时整改,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6、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施工噪声控制到最低程度。当施工工地距居民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将不安排噪声很大(55dB以上)的机械在夜间施工。
7、保护农田灌溉系统。当路线经过农田灌溉区域时,在施工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不影响或中断农田的排灌作业。修建的临时设施要保证施工不影响当地农田的排灌作业。
清表及碎石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 格
宕渣填筑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