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谈·梅兰芳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6:52:42
字号:

扇面趣谈·梅兰芳

扇面趣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风靡整个江南。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后来陆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8年后移居上海,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艺术。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洛神》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举为京剧 “四大名旦”,梅兰芳居首。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献演京剧,获得巨大成功,被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传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返沪后,拒绝为日伪演剧,蓄须明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解放后回北京定居,历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梅兰芳像

学画·卖画·藏画

作为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具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修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包括许多扇面 。

梅兰芳20多岁时,交游渐广。朋友中有几位是对鉴赏、收藏古物有兴趣的。他业余时常常与他们来往,观赏他们收藏的古今书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曾说:“从这些画里,我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美,对于戏剧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妆、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我很想从绘画中汲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我对绘画越来越发生兴趣了。空闲时候,我就把家里存着的一些画稿、画谱寻出来,不时地加以临摹。”

在随国画名家王梦白学画时期,梅兰芳又认识了许多名画家,如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1924年梅兰芳30岁生日时,他的这几位老师就合作了一张画,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回忆道:“这张画是在我家的书房里合画的。第一个下笔的是凌植支先生,他画的一株枇杷,占去了相当大的篇幅,姚茫父先生接着画了蔷薇、樱桃,陈师曾先生画上了竹子、山石,梦白先生就在山石上画了一只八哥。最后,轮到了齐白石先生。这张画已基本完成,似乎没有什么添补的必要了,他想了一下,就拿起笔对着那只张开嘴的八哥,画了一只小蜜蜂。这只蜜蜂就成了八哥觅食搜捕的对象,看去特别能传神,大家都喝彩称赞。这只蜜蜂,真有点画龙点睛之妙,使这幅画的布局、意境都变化了,更显得生气盎然。”

梅兰芳虽然早就认识齐白石,但跟他学画却是在1920年的秋天。一天,梅兰芳邀齐白石到家里闲谈。齐白石一见面就表扬: “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梅兰芳谦虚地说: “我是笨人,虽然有许多好老师,还是画不好。今天要请您画给我看,我要学您下笔的方法,我来替您磨墨。”齐白石笑着说: “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那一天齐白石给梅兰芳画了几开册页,草虫鱼虾都有,落笔时还把一些心得和窍门讲给他听。等到琴师来了,梅兰芳就唱了一段《刺汤》。齐白石听完点点头说:“你把雪艳娘满腔怨愤的心情唱出来了。”后来,梅兰芳画艺大进,以至于把他的画与齐白石的画放在一起,如不经人讲解,一般人竟无法分辨哪是齐白石的画,哪是梅兰芳的画。

齐白石与梅兰芳

在比较京剧与绘画后,梅兰芳认为: “我们从绘画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不可以依样画葫芦地生搬硬套,因为画家能表现的,有许多是演员在舞台上演不出来的。我们能演出来的,有的也是画家画不出来的。我们只能略师其意,不能舍己之长。如《天女散花》里许多亮相,是我从画中和塑像中模拟出来的。但画中的飞天有很多是双足向上,身体斜飞着,试问这个身段能直接模仿吗?我们只能从飞天的舞姿上感悟她飞翔凌空的神态,而无法直接照模。因为当做亮相的架子,一定要选择能够静止的或暂时停放的姿态,才能站得住。画的特点是能够把进行着的动作停留在纸面上,使你看着很生动。戏曲的特点,是从开幕到闭幕,只见川流不息的人物活动,所以必须要有优美的亮相来调节观众的视觉。”

谈到绘画对京剧行头和化妆的影响时,梅兰芳认为:“戏曲行头的图案色彩是戏衣庄在制作时根据传统的规格搭配绣制。当年我感到图案的变化不多,因此在和画家们交往后,就常出些题目,请他们把花鸟草虫画成图案,有时我自己也琢磨出一些花样,预备绣在行头上。于是,大家经常根据新设计的图案研究:什么戏?哪个角色的服装?应该用哪种图案?什么花或什么鸟?颜色应当怎样搭配?什么身份用浓艳,什么身份要淡雅?远看怎样,近看如何?从这里又想到用什么颜色的台帐才能把服装烘托出来。经过这样的研究,做出来的服装比行头铺里的花样自然是美得多了……学习绘画对于我的化妆术的进步,也有关系,因为化妆时,首先要注意敷色深浅浓淡,眉样、眼角是否传神。久而久之,就提高了美的欣赏观念。”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因而生活困顿,于是靠卖画生存,引来众多买家。1945年4月,梅兰芳在上海福州路成都饭店举办画展,展出的170余件作品被抢售一空。

梅兰芳擅画人物、花卉、山水,尤精于仕女、佛像、达摩,其作品风格清丽秀雅,神形兼备,画如其人,备受藏家青睐。他的扇面更受后世欢迎,1994年他的一帧梅花扇面在嘉德拍卖会上以12100元成交,近年又有明显涨幅。

梅兰芳喜好收藏,他的收藏始于戏画,藏品中最丰富、最有艺术价值的亦属戏画。这些戏画都是照扮演者的真容来描绘的,面貌神情准确逼真,包括《群英会》《虹霓关》《思志诚全图》等。其中,以存留至今的晚清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尤为珍贵。这“十三绝”的美称,代表当时13位名伶,他们中的每位都有一出拿手的名剧。

2004年,在梅兰芳诞辰110周年之际,“梅兰芳藏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50余幅梅兰芳藏画中的珍品,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精妙作品,此外还有梅兰芳本人的绘画作品。这些藏品风格迥异,显示出梅兰芳在艺术追求上的多样性,也表现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们与梅兰芳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梅兰芳的钦敬之情。

爱梅赠扇吴昌硕

梅兰芳与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都爱梅、画梅,堪称忘年知音。梅兰芳曾把自己所绘一帧扇面赠给吴昌硕,吴昌硕为之题跋,传为艺林佳话。

吴昌硕平生爱梅、画梅,以梅为知己。他在故乡安吉有一小园,名曰 “芜园”,早年他在园中手植梅花30余株。他常手捧紫砂茶壶在园中一面品茗,一面观察梅花的生姿意态,使自己笔下的梅花“笔笔有殊状”。他写梅、画梅、题梅的作品有数百件之多,34岁涉足画坛时第一幅画就是《梅花图》。他还与余杭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曾多次去超山探梅、写梅,说超山梅比苏州邓尉梅经风霜,比杭州孤山梅古茂。以后每次到超山,总在那棵宋梅树下与亲朋家人酌饮一番。他在一首题梅诗中写道: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梅兰芳演戏之余,尤喜画梅。吴昌硕大名他早已闻知,却以未能晤面为憾。而吴昌硕喜爱戏曲,尤其爱看京戏。1913年,吴昌硕70岁,始定居上海。那年梅兰芳到沪献艺,吴昌硕看后十分欣赏。1920年8月,梅兰芳第二次到上海演出,两位艺术大师终于见面了。当时梅兰芳携带自己的画作向吴昌硕求教,而吴昌硕也深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两人谈兴极高。吴昌硕对梅兰芳说:“初晤艺术大师,不可以无赠。”于是即席泼墨画梅相赠,并题诗两首。诗中有“梅影一林初写罢,陪君禅语立香南”之句。以后梅兰芳来沪,必到吴昌硕处拜访,总是“恭谨执弟子礼”。第二年暑天,梅兰芳还把自己所绘一帧花鸟扇面托人捎赠吴昌硕。吴昌硕得之,十分感动,欣然挥毫题跋于扇面之上。

吴昌硕在上海不仅极力推举超山梅花,而且邀请各界名流去超山赏梅。梅兰芳、张大千等都被吴昌硕邀去过。吴昌硕逝世后,他的长子吴东迈实现其“永居超山梅林之中”的宿愿,在超山大明堂西侧的梅林中为之建墓。1985年,超山梅林专门辟建了吴昌硕先生纪念馆。无独有偶,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也建有一座梅花状的梅亭,亭内梅花宫灯高悬,楹联、匾额、围栏、亭檐、立柱,都是梅形或雕饰着梅花、梅枝,连磨石子铺砌的地面上也缀着梅花图案。亭的另一侧,则是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人对这两位艺术大师的纪念,都取在了一个“梅”字上。

为谦祥益画扇

谦祥益是北京大栅栏著名的“八大祥”之一,专营丝绸品,由孟子后人开办。1830年在北京建店,老址在前门外东月墙,如今在珠宝市街。谦祥益在上海、济南、天津、烟台、苏州、青岛等地设有分号,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丝绸布匹店。晚清时期,谦祥益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八旗子弟、达官显贵。进入民国后,消费对象变为清代遗老遗少、民国党政要人、社会名流、新兴的民族资本家和乡村富绅。马连良等京剧大师都曾是谦祥益的常客。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素与谦祥益交谊甚厚,其剧装也大多由谦祥益提供。

梅兰芳特别喜欢谦祥益的一种提花双绉。他字畹华,谦祥益就给那种双绉起名“畹华绉”。梅兰芳对谦祥益的员工非常客气,他还给高老板画过一个扇面,以示友谊。

泰戈尔看《洛神》题诗赠扇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邀来华访问讲学,抵达北京时正赶上他63岁生日。5月10日,北京著名的文学团体新月社特意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创作的著名话剧 《齐德拉》,以庆祝他的寿辰。

5月19日,梅兰芳和他的朋友又应泰戈尔的要求,在开明戏院专门为他演出了一场《洛神》。次日,大家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两次高度赞扬了梅兰芳的精湛表演,并即兴赋诗一首,赠给梅兰芳留念。原诗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他又亲自把它译成英文,并用毛笔写在了一柄纨扇上。随后,泰戈尔还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听。当时在场的诗人林长民又根据泰戈尔的英文,把诗歌译成古汉语骚体诗,记在纨扇上。

1961年春,梅兰芳又请吴晓铃和石真两位教授根据泰戈尔的孟加拉文原作,将这首诗译成白话体: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此外,当年随泰戈尔访华的印度著名画家难达婆薮在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 《洛神》后,也特别绘制了一幅大型油画 《洛神》,它与泰戈尔赠给梅兰芳的纨扇一起,真实地记录了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历史。

梅兰芳主演《游园惊梦》,以折扇和团扇为道具

《花卉》成扇 梅兰芳

简介

任熊,浙江萧山人,非上海人。其父任椿,善画,在当地稍有名气。受其影响,任熊自幼喜爱绘画,童年时常画灯画。父卒,又从村塾师学画肖像。凡影描勾填之法,画男女老幼之容,无所不会。因不愿死板地恪守粉本,乃窃变其法,以期画出裹在衣冠里的人体解剖结构,于是弄得“朝服翎顶者秃其颅矣,端拱者跣一足矣”,因而引起老师的不满。任熊遂离师而赴各地卖画为生。

任熊在杭州得到同乡陆冶山相助,结识了许多画友。此时他的肖像画已为人所重,然他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仍孜孜不倦,临摹了杭州孤山圣因寺贯休的十六罗汉石刻画像。浙西周闲喜爱任熊绘画,将他邀至范湖草堂,使他终日临抚古人名作,略不满意,则再临一遍,必达到与原作乱真或胜过原作乃已。兴致所到,经常通宵达旦,前后达8年之久,故其画艺日益精深。后又被宁波文人姚燮延请。姚家收藏甚富,使他得以饱赏宋元明清诸代名家的书画佳品。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姚燮诗意图》120幅(故宫博物院藏)为生平杰作之一,设境之奇,运笔之妙,令人赞叹。任熊后来常往来于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地,靠卖画为生。后因病卒于家,年仅三十五。

画风

任熊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堪与陈洪绶并驾。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夸张、得陈洪绶神韵而能别出心裁,其自画像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写实。任熊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所题款字也是十分有力,与画法同出一辙。曾有《于越先贤传》、《剑侠传》、《列仙酒牌》等画曾刻印行世,传世作品有《十万图册》十页、《姚燮诗意图册》《自画像》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咸丰五年(1855)作《四梅图》轴藏中国美术馆;《为姚梅伯作人物册》二十页、《洛神图》轴、《范湖草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丁文蔚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少康像》册页藏南京市博物馆;《瑶宫秋扇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图册》藏广州美术馆。

年表

1823年 清道光三年(癸未)1岁

六月十二日,生于浙江萧山,名熊,字渭长,为任氏第二十二世。父任椿,为民间画师。

1826年 道光六年(丙戌)4岁

"自幼喜涂抹,从张雅堂夫子读,偶检其书包下,皆画稿耳"。从村塾师习画。

1835年 道光十五年(乙未)13岁

弟任熏(阜长)生。

沙馥(山春)之弟沙英(子春)生,后拜任熊为师。

1838年 道光十八年(戊戌)

16岁因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弟妹年幼,约在此时,开始卖画自给,承担家计。

1840年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岁

作《楷书七言联》纸本立轴:"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钗评。"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9岁

作《仕女图》,后周闲题《昭君怨》词于其上。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20岁

在宁波、杭州、苏州、上海一带,卖画维生。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23岁

在定海观吴道子画石刻,力摹唐人笔意。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24岁

与同乡陆次山,寓杭州西湖。在孤山圣音寺观五代贯休十六尊者石刻画像,寝卧其下,临摹不辍,对唐人画法的认识更进一步。(见吴恒仲英跋任渭长《松阴图》:"道光丙午偕陆次山侨寓西湖,得贯休十六尊者像,寝卧其下。")

作《仿贯休十六罗汉图》大册页(现藏南京博物院)。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25岁

夏五月,作《采药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自题五言律诗一首,诗格不俗。

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26岁

始与周闲(存伯)订交于钱塘(杭州),"留范湖草堂三年。终日临古人佳画,略不胜,辄再易一缣,必胜乃已。夜亦秉烛,未尝辍,故画日益精"(《任处士传》)

作《钱江龙见图》赠周闲。记二人于八月钱塘观潮之事。

作《博古图》,后流入日本。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27岁

寄居范湖草堂,作《秋花图》四屏。作《烟柳兰舟扇》并题词一阙,调寄《江南好》。

1850年 道光三十年(庚戌)28岁

寄居周闲范湖草堂,初识诗人画家收藏家姚燮(字梅伯,号大梅山人)。春,与友人共游镇江之金山、焦山与北固山。继游明州(宁波,镇海)。"游佳山水,必造其险奥,一树一石有奇致,亦必流连其间,曰:'此天生画本也'。"

秋,寄居宁波姚燮之大梅山馆,朝夕诗画切磋,越二月有余,摘梅伯各色诗句,绘成《大梅山民诗中画》6册,120页。是册内容丰富,题材广博,有人物、仕女、武士、神仙、佛道、鬼怪、博古、花鸟、虫鱼、走兽、鞍马、山水、楼台、宫室等等,诗奇画绝,珠联璧合;一册之中,工笔写意,错杂出之,光怪陆离,不可方物。有清一代之册页,当推此为第一。此图之六册装原本,现藏香港私人藏家;十册装摹本(或为陆恢所摹),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铜雀春深》团扇,赠姚燮。

作《宋元词句仕女》册页,十六开。为姚景皋(姚燮长子)所请。

作《梅花仕女图》纸本横披于立秋第二日,于大梅山馆。(见《南画大成》卷七202页,又见《海上名画》6页。现藏上海文物商店)作《采芝图》(现藏上海文物商店)、《凤凰牡丹图》、《斗母天尊图》(现藏上海博物馆)、《花鸟图册》20开、《花卉图册》20开、《玉兰双鸾图》(现皆藏南京博物院)、《瑶台祝寿图》(六条通景挂轴)、《宋元词句仕女图》(26幅)、《山水图》(现藏上海朵云轩)、《柳林仕女图》(现藏中国美术馆)、《桃花锦鸡图》(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花鸟图》四屏(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补景仕女图》(现藏浙江天一阁博物馆)、《琵琶半掩图》(纨扇)。

秋,为浙秋作《百花图卷》于大梅山馆。(图见香港佳士得拍卖图录1987年1月12日封面)

冬,归萧山,与里中曹峋(子嶙)订交,于时,里中人始重其所为画。杜门者一年。

1851年 咸丰元年(辛亥)29岁

正月十五日,书引首并自跋《大梅山民诗中画》图册。

"咸丰初年(应该约在1853年),以嘉兴 周闲 荐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为绘地图,羁居积年,得江山之助,笔法愈健。既归,鬻画苏州以自给,尺幅片褚,人咸珍之。"(见《萧山县志稿》)。

初识张熊子祥(1803~1886年),并过访之。作《梅花灯烛图》。

冬,周闲自楚还,遂重访周之范湖草堂。(见《任处士传》)

作《端午锺进士进爵图临陈章侯》纸本立轴(现藏苏州市博物馆)、《梅竹双清图》纸本立轴(现藏上海博物馆)、《湘湖记游图》(现藏上海文管会)、《花鸟图》四屏(现藏浙江省博物馆)、《醉酒图》(现藏杭州西泠印社)、《山水图》册页(现藏镇江市文物商店)。

1852年 咸丰二年(壬子)30岁

应周闲之约,"游吴(苏州),一至沪渎(上海)。有大腹贾,欲以千金交,不乐其请,拒之而去"(见《任处士传》)

"渭长之在吴也,闻粤西变,日与周子存伯论兵,有请缨志。"(见丁文蔚《列仙酒牌》跋)。寄居华阳道院,与畲镛、黄鞠、杨韫华、韦光黼、孙聃、齐学裘,结书画之社于蓬莱阁,公推为主持,并先后作《蓬莱阁雅集图》、《晚晴楼七夕小宴图》等手卷,录其盛况,分别由姚燮作记系之图后。六月,周闲至,同游苏州之灵岩、虎丘。当时,"吴之人辇金币、丐笔墨者,踵相接也。"(见《任处士传》)"时吴

人怀白金荐绢素者,接踵。至是,家居鬻画,稍足给米盐,以供高堂,蓄妻孥。绘事日益工,众乃尼之,戒勿轻出"(见丁文蔚《列仙酒牌》序)任熊进入创作旺盛期。任熊与刘文起之孤女结婚。太平军拟攻南京,江南一带告急,友人黄鞠公寿(1796~1860年),为渭长礼聘刘氏孤女为妻。因时事紧急,黄飞书招任熊至,合卺于妇家。丁文蔚(1827~1890年)《列仙酒牌》跋云:"金陵警告,羽檄纷布,居者惊走。公寿亟寓书招之,合卺于妇家,挈以归。"刘公孙,字文起,"有倚马才,下笔万言立就,性孤傲不可近。独奇周闲,千里贻书缔交。後刘文起死,其孤女留吴中。"作《树下听琴仕女图》、《吹箫弄潮图》团扇、《桐荫抚琴图》(现藏杭州西泠印社)、《调琴啜茗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绿荫昼静图》(现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煮药图》(现藏武汉文物商店)、《花鸟杂画册八开》(支那南画大成出版,现为私人收藏)。

1853年 咸丰三年(癸丑)31岁

二月,再至苏州,接刘氏女归萧山。

十月,至沪上,作《熏笼图》(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作《菊石图》、《柳燕图》、《锦鸡图》、《紫薇图》(现皆藏故宫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花卉图册》、《麻姑献寿图》(现皆藏浙江省博物馆)、《兰亭秋会第二图卷》(现藏杭州西泠印社)、《仕女图》(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列仙酒牌》48幅(次年由蔡照初镌板完工印行)、《松下高士图》。

1854年 咸丰四年(甲寅)32岁

至吴中(苏州)与沙馥(山春)订交,并收沙馥之弟沙英(字家英、子春)为弟子,偕之同游金山、焦山等名胜。又收潘椒石为弟子,"画花卉果品,笔极疏秀,而章法颇奇。"(见张鸣珂著《寒松阁谈艺琐录》)

春,任熊作图,蔡照初镌板,印行《列仙酒牌》四十八幅,有曹峋序,有族叔任淇(竹君)序,蔡照初尾跋。丁文蔚跋《列仙酒牌》云:"家居鬻画,稍足给米盐,以供高堂,蓄妻孥。"子任预(立凡)生。于弥月汤饼之会上,以《列仙酒牌》镌刻印片,分赠诸亲友。作《锺馗图》(见《日本现在支那名画目录》)、《花卉图》四屏(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鹰树图》、《富春山图》(现皆藏上海博物馆)、《百花图》(王锡龄家藏)。

1855年 咸丰五年(乙卯)33岁

夏,应周闲之邀,与陈埙同游焦山,得驻军将领款待,尊为"上客"。

"周闲从楼船诸军,扼京口,驰书相招。岁乙卯夏,偕陈埙重游焦山,总帅周公士法,副帅雷公以缄,咸器重之,待以上客。"(见《任处士传》)

入向荣戎幕,然时间应极短,不过月馀而已。"咸丰初年,以嘉兴周闲荐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为绘地图,羁居积年。"(见《萧山县志稿》)。

任熊随周闲返钱塘,寄居范湖草堂,七月为周闲(周氏的《范湖草堂记》要在三年后方完成)作《范湖草堂图》手卷,长二丈,乃任熊山水画之代表作之一,亦为晚清山水画之重要作品。作《福禄寿三星图》纸本立轴,为此时人物画之力作(台北私人藏);作《瑶宫秋扇图》(现藏南京博物院)、《临院本山水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四红图》(现藏中国美术馆)、《麻姑献寿图》(现藏上海朵云轩)、《元女授经图》(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山水仕女图》(现藏苏州市文物商店)。九月,至吴,再与黄鞠、畲镛、孙聃诸人游。十二月,归萧山,又杜门一年。

1856年 咸丰六年(丙辰)34岁

在萧山杜门不出。

女昭容生。

三月,任熊作图,蔡照初镌板,印行《剑侠传》33幅,丁文蔚序。任熊属首,并作记云:"蓝叔子属渭长画,蔡容庄雕,时在咸丰丙辰三月。"

秋,重九日,在丁兰叔(豹卿)之大碧山房,作《黄菊酒谢蟹图》,并为治端石印"豹卿"一方。此印,为任熊仅存传世之印。

作《自画像》,并题"十二时长调一阙",为渭长人物画精品。亦为中国历代画家画像及自画像中之代表作。作《于越先贤传》图80幅。作《补衮图》(现藏徐悲鸿纪念馆)、《丁兰叔三十岁小像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蕉荫睡猫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周星诒小像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十万图册》十开(现藏故宫博物馆)、《少康小像图》(现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四屏(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枯木竹石图》(现藏杭州西泠印社)、《论古图》(现藏杭州西泠印社)、《罗浮仙影图》与费以耕合作(现藏浙江嘉兴市博物馆)、《临陈无名人物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1857年 咸丰七年(丁巳)35岁

四月,次子立墉生。

闰五月,任熊染疾,病体日衰。

仲夏,扶病作《秋林共话图》纸本立轴,并自题七绝一首(现藏故宫博物馆)。八月,周闲过萧山,约游,不果。九月,周闲自天台还,"任熊留之宿,谈燕浃旬。谓湘云寺后,岩石壁立,作种种云头皴,为天下第一奇胜,不可不游。时其疾未瘳,(周闲)辞俟后约,任熊不可。力疾掉扁舟,泛湘湖,步至寺后,酌鹦鹉杯,相赏甚乐。晚过曹氏(曹峋)葺苍草堂饮。任熊自有疾,不出户者五阅月。周闲来,始偕出,寻故人,揽名胜,兴致顿佳"(《任处士传》)。作《椿萱并茂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秃树寒山图》(现藏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湖石仕女图》(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十月,疾大作,初七,卒于家,年35。

卒之日,吴越之民,皆叹息不已。遗作《高士传》绘图未完,仅得26幅,尚缺披衣、颜子两图,由蔡照初镌版后,任淇属扉页,由王锡龄出资刊行。杨韫华、韦光黻倾资助其丧。故后,"未竟之作,由(沙)子春完成之,能尽师法"。

周闲作《任处士传》,哀挽挚友之早逝. 周闲, 作为晚清著名词人与早期海上名家,为后世留下了有关任熊生平与二人友谊的重要史料。

十二月,所作图《于越先贤传》80幅,由蔡照初镌板,任淇书签,有王锡龄(啸篁)序,并出资刊行。

冬,同里王锡龄(啸篁)出资重刻任熊《剑侠传》图,并重刻其传于后。

作品

传世作品有《十万图册》十页、《姚燮诗意图册》《自画像》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咸丰五年(1855)作《四梅图》轴藏中国美术馆;《为姚梅伯作人物册》二十页、《洛神图》轴、《范湖草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丁文蔚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少康像》册页藏南京市博物馆;《瑶宫秋扇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图册》藏广州美术馆。

为周闲所绘《范湖草堂图》节选

范湖草堂图

周闲题跋之《十万图册》

《十万图册》节选

其他作品选

任熊画作任熊画作任熊画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9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