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稻瘟病在6-8月份尤为严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水稻未来的收成,那么防治稻瘟病都有哪些药剂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防治稻瘟病经常用到的一些药剂。
一、市场上销售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及特点
(一)单剂药剂
1、稻瘟净,40%乳油。内吸杀菌剂,具保护和作用,能阻止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可以防治稻瘟病、稻纹枯病、小粒菌核病,兼治稻飞虱、稻叶蝉。在病害初发生时开始施药防治叶瘟,在始穗期、齐穗初期各施药1次预防穗瘟,药剂兑水配成500-700倍液喷雾(间隔5-7天施用1次)。
2、异稻瘟净,40%和50%乳油。是稻瘟净的同系化合物,内吸杀菌剂,防治作用与防治对象与稻瘟净相似,药剂兑水300-500倍液喷雾(间隔5-7天施用1次)。
3、三环唑,20%和75%可湿性粉剂。又叫克瘟唑,进口商品名比艳,内吸杀菌剂,药后2小时稻株药量达饱和,以保护作用为主,抑制病菌附着孢黑色素形成,从而抑制孢子萌发和附着孢形成,阻止病菌侵入和减少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叶瘟初发时、孕穗末期至始穗期施药,亩用20%可湿性粉剂75-100克或75%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兑水喷施,隔10-14天再施1-2次。三环唑在雨季2小时之内不下雨,不用重施药,持效期长达10-14天,有利于雨季施用。
(二)混配药剂
1、三环酮,20%可湿性粉剂,由三唑酮与三环唑复配而成。混剂中三唑酮对稻瘟病有效,对水稻云形病、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稻曲病等多种病害防效较好,能防止水稻功能叶早衰,具有增产作用。叶瘟初发生时、穗期施用,亩用制剂100-150克,兑水喷雾。
2、多硫,40%、25%、42%、49.5%悬浮剂,25%、50%可湿性粉剂。由多菌灵与硫黄复配而成。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小粒菌核病。叶瘟初发生时,水稻破口及齐穗期施药,40%多?硫悬浮剂200-300克兑水喷雾,隔7-10天喷1次。
3、多三环,又称多环唑,10%-75%各种含量可湿粉剂或悬浮剂。商品名和生产商10多家。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亩用有效成份16.2-41.6克/亩,兑水喷雾。
4、多井三环,20%可湿性粉剂。由多菌灵、井冈霉素、三环唑复配成。有近10生产商及产品。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
(三)如何选择药剂
单剂药剂单个有效成份含量高,针对性强,对稻瘟病的防效较快、较好,混配药剂各有效成份较单剂含量较低,防病广,施药一次可兼防多种病害,省工。单剂药剂中,稻瘟净和异稻瘟净对稻瘟病作用强于保护预防作用,适用于叶瘟(见病施药);三环唑保护作用强于作用,适用于穗瘟(病前预防)。因此,防治稻瘟病应该这样选择药剂:
1、种植感病品种、常发病区、叶瘟发生面积不大时,应选择稻瘟净或异稻瘟净,在叶瘟初发病时防治,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各施一次三环唑,防止穗瘟发生。
2、种植轻感病品种、不是常发病区,叶瘟发生较轻时,有其他病害同时发生的水稻田,可根据杀病谱选择混配剂施药。
在生产中,农户常常爱购买混配剂,想用一份钱治多种病,但如果种植感病品种,又是稻瘟病常发病区的水稻田,在病害发生时施用混配剂后很难控制稻瘟病。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法生产商受利益驱使,降低药剂中有效成份含量,药剂价格不高,但使用效果差,殆误防治时机,造成损失。因此,农民朋友近期在购药时一要根据水稻品种、发病情况选药,二要认清信誉厂商的合格产品,三是不要相信一些销售商宣传的“”药剂,重要的是听取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建议和指导意见。
水田地里的秧苗长锈点怎么办
防治方法很简单。他这个情况可以直接定为是纹枯病的症状,那么是水稻纹枯病的可能性较大。有臭味;防治办法:先进行深水薅秧,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外观苗变矮,以后变成黑褐色的菌核。缺点是处理时间较长。 2、常看到的处理方法是腐熟沤制,只有幼虫阶段才蛀食稻茎。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易于田间菌源的恶性积累。不过既造成浪费又不环保,我们这里的用途主要是生活燃料、压块燃料(供生物质电厂、小锅炉)、食用菌基料、制草帘、鸭场垫料、沼气发酵原料等。 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 3、秸秆还田,中毒僵苗了, 加工液肥。 还导致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含有木质素等。螟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 最好上传一个照片,一般在早稻大胎、始穗、灌浆及齐穗期喷施最为合适,水稻栽后久不返青、返青慢、分蘖迟,叶片发黄,还有稻苞虫、大螟等。土壤发黑,又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 如有疑问, 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 2、大量增施氮肥,1、最原始的处理方法是焚烧,再以流水洗毒、排毒。加强管理,如果喷肥时正值抽穗扬花期,如果秸秆上有明显的云纹, 判断更准。国家已禁止。孢子发生密度较高,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主要是交链孢霉菌和附球霉菌感染所致。请尽管问。以排出土中毒质,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的稻秆上积累了大量病菌;稻埂杂草割后就地放置,细菌把有机物一消化, 有加水自然沤制和加发酵菌促熟,因此泡在水里,根部部分变黑肯定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白根少细,目前有些地区常常在田间自由烧掉。 掌握时机,即收货后趁秸秆内有一定水分的情况下。恐怕栽不活,这稻谷坏了,我在江苏扬州,叶尖大卷肯定带有发黄,适时喷施叶面肥,由于习惯于旧习俗,每亩喷一次要一个多小时。不就那样了,生长停滞;根深褐色并伴有大量黑根、畸形根发生, 稻株簇立不发蔸,
记得采纳啊
你没贴照片,所以有下面两种可能,你看看吧。
二、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世界性真菌病害,是我国南北稻作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发生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甚至绝收。
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茎秆、穗部。按危害时期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瘟和谷粒瘟。品种间对稻瘟病抗性差异明显。?
(1)苗瘟:发生于秧苗3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3叶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无明显病斑,上部变褐卷缩枯死,;3叶期后病苗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严重发生时水稻成片枯死。?
(2)叶瘟:在秧苗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发生在叶片上,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
①普通型(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最外层为淡**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此“三部一线”是其主要特征,也称典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层。
②急性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两面有大量灰色霉层。此类病斑发展快,常为流行的先兆。
③白点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白色近圆形小白斑。如果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性型病斑。
④褐点型病斑:病斑褐色,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上,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节瘟: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易横裂折断,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
(4)叶枕瘟: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耳、叶环和叶舌上。初期病斑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或褐色,空气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可引起病叶枯死和穗颈瘟。?
(5)穗颈瘟、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小穗枝梗上。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后变黑褐色。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发病早的形成白穗;发病迟者,籽粒不饱满,空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碎米率高。?
(6)谷粒瘟: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叶瘟 枝梗瘟?
穗颈瘟 稻瘟病田间危害状
发生规律?
稻瘟病由半知菌亚门梨孢霉(Pyricularia oryzae Cav.)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和病谷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翌年,当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也可随雨滴、流水、昆虫传播。孢子到达稻株后,在有水和适宜温度条件下,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菌丝,侵入寄生,摄取养分,迅速繁殖,产生病斑。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雾、露天气有利于发病,晚稻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20℃)阴雨易诱发穗颈瘟,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
应坚持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肥水管理,药剂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并注意品种合理搭配与适时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病性变化动态的监测。
②加强栽培管理。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抑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③选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2)种子消毒。选用10%二硫氢基甲烷乳油3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早稻浸72小时,中、晚稻浸种24~48小时。?
(3)药剂防治。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①防治苗瘟、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立即防治。可每667米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等,兑水50升喷雾,每隔6~7天1次,连防2~3次。也可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每667米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50升均匀喷雾,预防病害发生。
②防治叶枕瘟、穗颈瘟和节瘟:这三种稻瘟病对产量影响均较大。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感病品种、老病区或稻苗嫩绿、施氮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分别在破口期、齐穗期用药保护1次。如果病情严重,同时气候又有利于病害发展,每隔7~10天,连续防治几次。选用的药剂及其施药方法同上。
三、稻叶黑粉病?
稻叶黑粉病,又称叶黑肿病,分布广泛,在我国中部和南部稻区发生普遍,是水稻生长后期的常见病,局部发生严重。过去主要发生于晚稻后期中下部衰老叶片上,影响不大,近年局部地区在杂交稻上发生普遍,明显影响稻株结实率和谷粒充实度。?
症状识别?
稻叶黑粉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叶鞘。多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在叶的两面都可以发病。病斑开始时呈褐色,以后稍隆起,稻叶黑粉病叶片上沿叶脉出现黑色短线条状稍隆起的病斑,长约1~4毫米,宽度局限于叶脉之间,里面充满呈多角形暗褐色的病菌厚垣孢子堆。病斑周围变黄,病重时叶片病斑密布,有的互相联合为小斑块,严重时,使叶片提早枯死,且破裂成丝状。?
稻叶黑粉病病叶
发生规律?
稻叶黑粉病由稻叶黑粉菌(Entyloma oryzae Syd.)侵染引起。病菌以厚垣孢子堆在病草上越冬。病菌发芽适温为28~30℃。翌年夏季萌发长出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空气传播以次生小孢子侵入叶片危害。一般来说,在生长不良情况下发病较多,偏施迟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后期断水过早的田块发病较重,特别是缺少磷、钾肥的田容易发病。品种抗病性也有差异,在长江流域稻区,杂交稻、农垦品系和加农品系都较感病。近年,杂交稻在分蘖盛期和末期就开始感病,较常规稻易感病。任何诱发植株生活力衰退的因素都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注意选用抗病良种。?
(2)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稳健生长,避免出现早衰现象,一般应在施肥上重视氮、磷、钾的平衡,做到干干湿湿灌溉、活水到老,尤其要注意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妥善处理病稻草,避免病稻草回田作肥。?
(4)药剂防治:一般情况下不必单独喷药防治,可与稻瘟病等穗期多种病害一起兼治。但在孕穗末期,病情上升初期,病丛率达到30%以上即需喷药防治。药剂可每667米2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或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50~60升喷雾,连续防治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