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竹荪
竹荪是一种珍贵食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含有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表)。
据贵州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定,100g长裙竹苏中还含有色氨酸1mg、鸟氨酸4mg、r一a氨基丁酸4mg、天冬酰氨6mg等。
此外,竹荪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含锌46.1ug/g,含铁68.7mg/g等。
竹荪含微生素种类很多,如B族微生素的VB1、VB2、VB6以及K、A、D、E等。其中,VB2含量较高,每克干品长裙竹苏含53.6mg、红托竹荪含10.4mg。VB2是构成黄酶的辅基成分,参与生物氧化酶体系。缺乏VB2将影响生物氧化,引起新陈代谢混乱,导致多种疾病发生。野生竹荪数量少价格昂贵。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分离出竹荪菌种,在竹林或室内培育竹弥成功。我国南方产竹地区,大量培育竹荪,每1,000,m2竹林,每年可产竹荪8~10kg。
在我国已知的有: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短裙竹荪(D.duplicata),红托付荪(D.rubrovolvata),朱红竹荪(D.cinnabarina),皱盖竹苏(D.duplicata),杂色竹荪(D.multicolor)等6种。其中前3种是可以在竹林下栽培的竹荪。
竹林环境特别适合竹苏生长。竹林砍伐竹子后,残留的竹蔸要十几年才能腐烂,未腐烂的竹鞭,占林地的1/10左右.妨碍了竹鞭生长。在竹林中栽培竹苏,既能促进伐克腐烂,有利新鞭生长,又可增加经济收人,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栽培竹荪的方法:
1.竹蔸栽培:在竹克边挖15~25cm深的栽植穴,穴底撤3~5cm厚的枯竹叶,上撤一层菌种;再铺一层枯叶,又撒一层菌种,1盖枯叶,上覆土壤、踏实、浇水。每穴用菌种0.4~0.5kg。2~3月间栽培下种。5~6月间就可开始采收。
2.竹林中挖坑(沟)填料栽培:选择郁同度0.8~0.9的竹林,在林地上挖穴或开沟,深15~20cm,宽30~40cm,穴(沟)底垫些枯竹和枯竹叶,厚10~15cm,踏实,上撒一层菌种;再铺3~5cm枯叶,又撒一层菌种;再盖枯叶,上覆土壤、踏实、浇水。每穴(或每1米长沟)用菌种1kg左右。
竹荪采收及加工方法:
发现菌蕾后.在早晨5~7时进行采摘。采后除去菌体上的泥污,用1%~2%的柠檬酸溶液浸泡20~30min,再用清水漂洗1~2次,滤于后,置烘房干燥,控制温度在40~50C。成品分级、包装在密封的塑料袋内。
(二)栽培天麻
天麻(Gasyrodiaelata)属兰科植物,多年生腐生直立草本.全株无叶绿素,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生长在阴湿林下,天麻植物的块茎与密环菌共生。以块茎人药,是传统中药材。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A类物质、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
栽培方法:
(1)选地;要求坡度在30o以下,土层深厚,含腐殖质丰富,结构良好的竹林下。
(2)选择良种:天府以新鲜、环节密、芽圆;大小为1~2cm,呈**的白尖类。
(3)准备棒材;选用直径3~6cm的硬质木(如栎类),将截成长30~40cm。在段木的树皮上,每距5~6cm处砍成深达木质部的鱼鳞状切口;选当年产天麻大、产量高、密环菌丝生长好的.
(4)整地作床:在竹林中接等高作床,宽阔0~70cm,长度依地形而定;松土深度10~200m
(5)播种;播种时间1互月至翌年1月较好;先把床面上的表层腐殖质层扒开,床底要求平整,然后以3:1的新棒材和老菌材的混合交叉横摆一层做底材,各段木之间应贴紧;段不相接处的两头放天麻种,段木的中间部位可撒小量的米麻种,每1m2用天麻种0.5~1kg召左右。同样以3:1或4:1的新老段木混合加铺一层,也可用嫩竹枝、竹梢做盖材;最后用腐殖质表土覆盖子0~2cm厚,稍高出地面,成龟背形,再盖上枯枝落叶或杂草。
(6)管理:防止人畜进种有天麻的林地上践踏。
据曹清流试验,种天麻的竹林立竹度以2,5000~3,000/km2为好,经过四年的栽培,鲜天麻的产量可达7,770kg/km2,其中商品天麻的产量为1963.5kg/km2,产值达29,000/km2。因此,在竹林中栽培天麻是提高竹林经济效益的重途径。
竹林栽培天麻后,新竹的数量和胸径都有增加。
壮族的饮食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侗族饮食
侗族饮食均以大米为主粮,人们犹喜糯食。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为糯米所作,节庆的粽子、糍粑无不以糯米为本。南部地区山坡多,田地远,糯米饭既便携带,且不易馊,很多村寨以糯米为主粮。糯米分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香禾糯等类,同类又分不同品种。其中"香禾糯"是糯中之王,有"一家蒸饭全寨香"的赞誉。糯饭的食用,因其粘性大,不便以碗盛食,须得洗手干净,捏饭成团,正中史料中"以手搏饭"的记载。食用时,亦与食馍不用碗而以手抓同一道理。
苞谷、小米、高梁等作物亦是侗家人的辅助粮食,随着与汉族的交往,还引进了小麦,荞子、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侗族男性多会饮酒,主要在于应付仪礼、节日、祭祀、社交往来方面。每当客人到来或节庆喜宴,总闻酒歌飘香,使人闻之心醉。
侗家人的饮食餐次为一日三餐,早餐约上午十点;中餐为下午两点左右;晚餐晚上九时前后。与汉人杂居的村寨晚餐较为早些。
侗族特殊食品有扁米、油茶、酸食、烧鱼、紫血肉、牛瘪肉等。油茶是侗族家常食品,平时来客,也以油茶相待,特别是妇女相互往来,常聚一处食油茶。油茶的制作过程称为"打油茶"。打油茶先发"荫米",即把糯饭晒干,将"荫米"放入茶油锅内炸为米花,再炒花生、黄豆,然后将粘米入锅炒焦,即放茶叶入锅拌和,倒入适量的温水,加盐煮沸为茶汁。以少许葱花、菠菜、茼蒿等着料放于碗中冲以茶汁,将米花及花生,黄豆等物一齐拌入碗中即可食用。
酸汤 有坛制品和桶制品之分。坛制的酸食有酸汤、虾酱、盐菜、槽辣等等。酸汤是以淘米水存于坛内放置火边酿制而成,主要用以煮鱼虾、蔬菜等。犹以酸汤鱼为佳。
虾酱 是将生虾子与干辣面拌合舂碎,并加米粉、豆粉、生姜末、桔皮、盐巴搅匀存于坛中备用。食用时以油煎熟,或用以炖汤,其味至香。
酉奄鱼和酉奄肉 酉奄鱼的制作是将鱼剖腹,去掉内脏,撒以盐粉,将糯米饭和辣椒粉加水拌之成糟,与鱼一同放入木桶之中,桶底垫糟,糟上放鱼,鱼上加糟,上盖阔叶、草圈,并以岩石重压,然后灌以清水复面,使之与空气隔绝,一年后即可取出食用。有久酉奄达一二十年者,视为珍品。制作酉奄肉是将肉切成薄片,制法与酉奄鱼相同,但酉奄肉品种较多,如酉奄猪肉、酉奄鸟肉等等。居住在山野的侗族人家对冬季过境的各种鸟类,捕获甚多,以致有些人家食之不尽,将其存于桶中制成酉奄菜,其中鹌鹑味道最佳。
烧鱼 是侗家喜食的一种菜肴。烧烤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于暗火上烘烤,以内脏烤透,色黄不焦为佳;再是置于茅草之中烧炙,待草烧尽,鱼亦透熟。以草烧鱼,有芳草清香。烧鱼食法有三:一是以蘸食,即以烤辣椒捣碎,加葱蒜、芫荽等着料拌成辣酱,以烧鱼蘸其辣酱拌食和酸汤拌食。辣酱烧鱼是将烧熟的鱼捣碎拌入上法所制的辣酱中即成;酸汤拌鱼是以芋头酸汤和辣椒面以及葱蒜、芫荽、折耳根等作料与捣碎的鱼拌匀食用。
紫血肉 是将瘦肉烧八九成熟,拌以糟血和辣椒粉、芫荽、葱蒜等作料制作,紫血肉不但味美,且有清肺防病的作用。
牛瘪肉 是取牛胃里的未消化的草汁合瘦肉加作料于锅内炒熟即成。牛瘪肉吸收百草溶剂,具有药效作用。这两种菜肴,不仅是部分侗家的嗜食,也是侗乡定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桌上佳肴。
瑶族的饮食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居住:瑶族住房为竹木材料,一般一栋三间,长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栏式楼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瑶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庆典、集会和农闲走村窜寨,通过对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互赠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须经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成婚。瑶族招婿现象较为普遍,一般不与族外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与外界交往逐渐密切,族外婚也开始增多。
丧葬:农村瑶族丧葬以土葬为主,有部分地区和支系实行火葬、崖葬、挂葬。
禁忌:妇女生产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婚嫁日期不能选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对歌时不能坐在同一张凳子;在妇女前 不能说粗口;堂屋内不许吐痰;男人忌讳坐在碗橱前面。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忌讳“姐夫”、“妹夫”等称呼
瑶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