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阳村村民居住地是分散型,由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组成,山林面积有16629亩,耕地面积为3141亩,362户村民,总人口1530人,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烤烟、茶、菇、以及竹山管理和建立大棚蔬菜基地。2013年我村烟农种植烤烟580亩,大棚蔬菜种植了110亩,经济效益显著,今年计划扩大种植大棚蔬菜面积到610亩,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下阳村与荷墩村、上梅村、厅下村、首阳村、金竹村、岭山村、里江村、茶景村、翁屯村、地尾村相邻。
下阳村附近有柳永故居遗址、上梅暴动遗址、朱松墓、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旅游景点,有武夷岩茶、桐木关正山小种、武夷山大红袍、五夫白莲、武夷山岩茶等特产。
优良新品种引进
1.农业质检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4千年) 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已经饲养狗、猪、牛、羊等家畜、家禽;发明养蚕、 利用蚕丝;发明酿酒;发明打井。 2.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 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00年~前711年) 发明了历法指导农事;使用金属农具;使用仓储;普遍采用物候指示农事;出现园囿,开始栽培果树和蔬菜;出现沟洫制度;出现垄作;已有作物品种的记载,并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发明麻类沤制及脱胶技术;创造腌渍防腐贮藏蔬菜和冰镇冷藏技术;使用除草、治虫技术。 3.精耕细作农业术术发生时期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发明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桔槔; 使用铁农具,并出现了铁犁、牛耕、畜力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粪种”技术的出现,施肥见于先秦典籍的记载;垄作的发展——甽亩法的形成;出现“土化之法”,创造以肥改土技术;以土质、土色、湿度、盐分、肥力为标准区分土壤,开始土壤分类;农业区划思想开始萌芽;战国出现“四种五获”,“一岁而再获”的技术,复种开始产生;创造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的施淤压盐技术。农学著作《神农》、《野老》问世、农学论文《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写成。 4.北方旱作技术体系形成时期 秦汉三国 (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耕犁的重大改革,犁壁的发明;发明杨谷器风扇;独创的24节气形成;利用植物蛋白制成豆腐;发明进渠,创造地下渠道;苜蓿引入中原;广东海南岛已种棉,并织成“广幅布”;垄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代田法”;我国最早的条播农具耧车出现于关中;“覆以屋庑,昼夜燃煴火”种植蔬菜的温室已见于《汉书》记载;间作、套种技术已在园艺中运用;出现种肥,防虫相结合的“溲种法”及基肥、追肥技术应用于大田生产;创造古代的丰产栽培技术“区种”法;穗选法、嫁接技术已见于记载;出现渗灌技术;创造育秧技术;对植物变异现象已有明确认识,并作出初步解释;创造“藏宿麦这种,烈日曝干,投于燥器”的麦类贮藏方法;创造担水灌溉工具翻车及利用虹吸原理的担水工具“渴鸟”。《汜胜之书》问世。 两晋、南北朝 应用凸轮转动方法制造以水为动力的连碓 (公元265~580) 机和连转磨;北方形成耕、耙、耱抗旱耕作技术;创造种子单收单打单存单种的防杂保存技术,出现留种田;创造鉴别种子发芽率技术,浸种、催芽技术已经使用;烤田技术开始出现;创造小麦热进仓防虫技术;我国现存早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5.南方水田农业技术发展时期 隋唐五代 (公元581年~960年) 创造利用水力自动担水的灌溉工具水轮(筒车);牡丹成为唐代著名花卉,创造盘花和盆景技术;创造出积制厩肥的踏粪法;创造耕地机具人力犁,创造“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的用火诱杀蝗虫技术,是年捕蝗十四万担;菌类开始人工栽培,创造茶籽砂藏技术;曲辕犁已应用于生产;太湖水网圩田开始形成。我国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 (公元960~1297年) 创造竹子开花的间伐更新技术;稻麦二熟制度推广于江南,占城稻推广于江淮流域;运用插秧工具秧马;创造豆芽菜技术;我国颁布第一个农田水利法;硫磺、石灰等矿物质已用作肥料;创造花卉的促成栽培“唐花”术;使用水田碎土、平土及混合泥浆的工具耖;利用风力使用风车(风力翻车)南方水田耕作采用深耕晒垡、冻垡、田间熏土等措施促进土壤熟化,我国古代的土壤肥力学说“地力常新壮”理论形成;培育水稻壮秧已胡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杂肥沤制、饼肥发酵、烧制熏土等积肥、造肥方法已见于记载,设置粪屋,注意肥效保存;我国最早的关于南方农业生产的农学著作《陈敷农书》印刷发行; 我国颁布第一个治虫法规。 元代(公元 1280~1368) 出现蔬菜冷床育苗技术;棉花由边疆分南北两路传入内地;畜力牵引的中耕除草及培土联合作业工具——耧锄用于农业生产;我国纺织专家黄道婆在她的故乡松江传棉纺技术;创造青饲发酵技术;创造沟洫台田治理盐咸地;采用人工接种技术培育食用菌;已有耕地的配套工具——丽刂刀;水田运用“耘荡”,“耘爪”等中耕除草工具;高转筒车、水转翻车等担水工具已应用于生产;生产和使用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联合作业工具——下粪耧种和 砘车,麦收的配套工具麦钐、麦绰、麦笼用于生产;我我现存最早的农田图谱《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问世;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6.传统农业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继续提高 明代 (公元1368~1644) 双季稻在南方普遍发展,并采用连作,间 作、混作等栽培方法;西北地区创造出抗旱的“砂田”栽培技术;出现套耕深翻技术;出现由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制面成的混合肥料“粪丹”;福州一带已实行双季稻与冬小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创造养鸭治蝗虫技术;玉米、甘薯、烟草、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先后传入我国;粒选已见于记载;创造耕地轮番增盈的“亲田法”;使用骨灰粉末作肥料并用骨灰蘸秧根;小麦育苗称霸运用于农业生产,水稻上已运用看苗施肥技术;太湖地区、珠江流域创造“桑基鱼塘”,实行粮、桑、鱼综合经营;出现甘薯留种、育苗繁殖技术;绞关犁(即代耕犁,又名代耕架)的形状和结构见于记载;已知蝗虫生长发育的经过、蝗虫产卵规律,提出清除蝗虫滋生地以消灭蝗虫的办法、运用砒霜撞拌种,防治地下害虫。我国研究野生植物的最早专著《救荒本草》、水稻品种专著《理生玉境稻品》、《沈氏农书》《补农书》印刷发行;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 (公元1644~1911) 使用“冬月种谷法”促使春化,利用倒灌海水灌溉稻田;出现一穗传技术,并选育出水稻良种御稻;北方出现谷、麦、菜等作物轮作复种二年三种方法,总结出因时因地因作物合理施肥的经验,创造深翻压盐、绿肥治碱技术,我国最早的甘薯栽培专著《金薯传习录》、棉花栽培专著《木棉谱》、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该书刻有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7.现代农业 公元(1911~1949) 公元(1949~) 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抗病虫棉等作物新品种育成,陆稻、杂交稻等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新品种选育;化学肥料、微量元素肥料、菌肥等应用于种植业生产;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无 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移栽技术应用于大田和园艺作物生产;喷灌、滴灌技术、人工降雨、防雹技术的应用;化学除草、植物生长激素等高新技术产品应用;遥感技术、飞机播种造林、飞防,田间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农田微机监测管理等等。
引进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时间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短、高、快”技术。优良新品种引进主要是解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优质高产品种的需求,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利用与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优良新品种,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形成示范区的优势品种,更好地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在引进新品种时,着重考虑示范区及同类型区域的气候、水土、生产条件,明确引进品种的适应性、生长习性与抗性、产品质量、产量优势以及市场前景。
对于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气候条件是否适宜是关键,水土资源条件是基础;对于畜禽良种的引进,气候、水土、饲养物源条件也十分重要,同时要明确引种的目的,是纯种扩繁,还是改良当地品种。本示范项目,根据桂中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的气候、水土资源与环境质量、生产物质基础条件,开展了优良作物、果蔬新品种和畜禽良种的引进示范。主要引进品种及技术要点如下。
(一)优质常规作物品种
1.花生良种
桂花22是用贺粤一号作母本、野生种A.correntina作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在广西多年多点试种荚果平均产量达247.85kg/亩。该品种主茎高50 cm,株型紧凑,分枝8条,结果枝5~6条,单株结果16~18个,果数682个/kg,百果重156 g,百仁重67.3 g,出仁率73%,含油率55.25%,单株结果16.5个,抗倒性强、中抗青枯病和锈病,生育期115~120 d。桂花22作为油用型花生品种,适合在广西各地中等以上肥力的水旱轮作地种植。
桂花26是以本地品种作母本,粤油223作父本,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经试种,荚果平均产量达267.5kg/亩。该品种株型直立紧凑,生长势强,主茎高45 cm,分枝长50 cm,总分枝7条,结果枝5条,单株结果16~20个,饱果率81%,双仁果率83.2%,百果重185 g,百仁重73 g,果数606 个/kg,出仁率70%,主要特点是单株结果多,荚果偏大,果型美观,出仁率高,抗倒性好,生育期120 d。桂花26适合各地水旱轮作地种植。
2.玉米优质品种
除了宣传鼓励示范区群众使用耐旱、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正大619、迪卡007等种子市场推广品种外,重点引进了本区科研成果南校15号优良新品种。该良种是以6047做母本,9229做父本杂交组合而成。属紧凑型品种,穗位上叶片较宽而上冲,茎秆粗壮,叶片数17~19片,株高235 cm左右,穗位89 cm左右,果穗长圆筒形,穗长18~22 cm,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出籽率83.0%,籽粒**,半硬粒型,千粒重280~300 g。
南校15号属中熟品种,桂东南早造生育期113 d,晚造93 d。抗多种玉米病害;接种鉴定,大斑病 0~1.0 级,小斑病 0~0.5 级,黑粉病 2.9%,青枯病 0.8%,纹枯病22.8%。较易感纹枯病。该品种籽粒均匀饱满,色泽美观,商品性好,品质优良,广西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分析测试结果:籽粒蛋白质含量 11.05%,赖氨酸 0.29%,粗脂肪5.48%,淀粉69.4%。
1999年参加广西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在35个参试种中,早造7个试点平均公顷产量7 623kg列第二位;2000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第十五周期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6 685.5kg,居参试种第三位,7个试点有5个点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71.4 %。
据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试验研究表明,南校15号为半紧凑大穗型品种,单株叶面积较大。高肥地块密度不宜超过4 000株/亩,中肥地块不宜超过3 500株/亩。南校15号较喜肥水,应给予中上等肥水投入。每亩施农家肥1 500~2 000kg、复合肥50kg作基肥,追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一般每亩施氮素15~18kg,磷素(P2O5)5~6kg,钾素(K2O)15~18kg。南校15 号轻感纹枯病,注意防治病虫和降低田间湿度。另外,在氮肥过多,养分不协调时,会出现怪苞现象,应增施钾肥和及时摘除怪苞。本项目在小平阳示范区引进种植南校15 号60亩,结果显示与试验区原来种植的品种相比较,南校15号玉米新品种抗旱性能较佳,具有茎秆粗壮、矮化、结穗多、穗大、产量高等优势,平均产量比老品种高30%~50%,该品种适合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
(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品种
1.具有气候带优势的优质水果
广西区是全国水果生产主省区,主产亚热带、热带水果。果树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新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广西水果业已逐步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龙眼、荔枝、菠萝、香蕉、芒果、柑橘、柿子、桃、李、板栗、沙田柚,分布广西东西南北,但桂中水果生产还十分薄弱。上述水果面积大总产量高,加入WTO后还受国外的冲击,已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过渡,已不宜开辟新的产业基地,加入世贸后,纵观国内外水果市场,不受国外同类水果冲击的品种有:黄皮、橄榄、枇杷、石榴等;能够发挥产地环境优势的引进新品种有火龙果、蜜瓜等。从本项目目的及国内外水果生产现状考虑,枇杷为早熟淡季水果,市场优势明显,但区外的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多年前便已形成产业化生产,跟随其后在桂中发展难以抢夺国内外市场,以适度发展种植为宜(桂南发展好些)。橄榄种后始果期长,结果前期产量低,且市场消费量有限,只宜作生态、经济兼用林。我国水果生产世界第一,出口只占2%,加工只占总产的10%,专家及权威部门指出,加入世贸后我国水果生产的主攻方面一是扩大出口,二是大力发展加工型品种(广西区水果发展战略也倡导要大力发展加工型品种)。据上所述,本示范项目引进的优质水果有如下品种。
(1)大果无核黄皮
其技术经济优势在于,①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良果树品种,是岭南佳果之一,具大众型消费口味,鲜食加工俱佳的营养型保健型淡季水果,而无核黄皮是新选育的优良品种,果实大,果肉含量高,风味品质好,鲜食加工俱佳,是十分理想的外销品种;②无核黄皮适宜种植区域仅限桂中以南,目前尚未形成规模种植,远远满足不了鲜果市场的需求,其酸甜可口,消食保健,消费市场很大,加之能加工成高档果酱、果汁、饮料,是国家倡导发展的出口型,加工型品种;③无核黄皮易管病虫少,果农容易接受和掌握栽培技术及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且有生长快、投产早、产量高、连年丰产的优点,易于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变品种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其发展潜力很大;④无核黄皮属芸香科,是由黄皮发生芽变而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具有果大、味甜、产量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无核黄皮忌湿,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示范区气候十分适宜无核黄皮生长,是无核黄皮最适宜种植区,土地资源丰富。
无核黄皮最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0℃以上,一月平均温度8℃以上,≥10℃年积温在6 000℃以上,无霜期在300 d以上,霜日在6 d以下的地区栽培。示范区黎塘镇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584 mm,年平均气温20.9℃,年均日照时数1 600.5 h,无霜期332 d,霜日1.5 d。地形地貌为岩溶孤峰平原和岩溶丘陵地带,旱地面积广,以红壤土为多,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土地资源相当丰富,宜农宜牧的坡地,荒山多,人均耕地面积大。具有适宜发展的气候、水土资源条件。
引进的无核黄皮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投产早(种后3年投产),病虫害少,管理容易,效益高,经济寿命长,丰产稳产等特点,且果实大(最大可达30 g/颗),果肉含量高(90%),风味品质好(可溶性固形物20%,总糖含量17.6%,有机酸含量0.9%),成熟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夏秋水果淡季。
(2)大果枇杷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大果枇杷是近年选育推广的优质品种。它果肉柔软多汁,风味甘甜,品质细腻,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常食枇杷可止咳、润肺、利尿、健胃、清热,对肝脏疾病也有疗效,是重要的营养果品和保健果品。果实成熟时,正值初夏其他水果不能上市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除鲜食外,枇杷还可加工成罐头等,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
大果枇杷属蔷薇科植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除中国外,在美国、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亦有少量栽培。枇杷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水量800~2 200mm的地区均能正常结果。虽然枇杷性喜温暖,但在南方常绿果树中它的抗寒力最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的地区枇杷能正常生长,年平均气温15℃以上的地区进行经济栽培效果良好。枇杷的花能抗-4℃的低温,幼苗能抗-7℃的低温,成年树能抗-18℃的低温。
大果枇杷栽培、管理简单,山地、平原均可栽种,不论砂质或粘壤土,枇杷均能正常生长结果。对土壤的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值4.5~8.5 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结果。枇杷病虫害少,用药量及用药次数比柑橘等果树少得多,特别适合一般农户种植。枇杷具有生长快,结果早的特性,嫁接苗定植后,第二年即可试花挂果,最高株产能达5kg;第三年株产可达9kg;五年后进入丰产期,株产50kg,高者株产可达100~200kg,甚至更多。
枇杷树姿优美,四季常绿,分枝规律性强,即使不进行整形修剪也能形成较规范的树形,因此,同时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
(3)火龙果
火龙果属仙人掌科,具肉质茎,自然状态下匍匐于地面生长,支撑力差,根系分布较浅,耐旱力强,生产周期长,投产快、产量稳定。
火龙果是一种成活率极高、恢复期短、生长迅速和结果期早的果树,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多。火龙果耐旱忌涝,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在定植15 天后即开始萌发新芽,每年抽芽5次以上,并且在定植当年即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第3年即进入盛产期,产量可达到1 500kg/亩以上。
在岩溶地区,充足的水肥供应是火龙果速生、丰产和优质的重要前提。火龙果的施肥分基肥和追肥,每年施基肥两次,即生长季前(3月)和采完果后(9月)各一次,每次20~25kg/坑。“早、薄、勤”是火龙果追肥的基本原则。“早”是指在其成活萌芽后不久即开始施肥;“薄”是指以麸水、沼气水等水肥为主,浓度要低;“勤”是指间隔期要短,次数要多,每隔10~15天一次,在其开花前至采完果后还要适当缩短间隔期。
每年7月初为火龙果的初花期,然后陆续开花和结果至9 月中旬,因而开花数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但在自然状态下座果率较低和果实较小,因而需要疏花疏果和人工授粉。疏花是在其开花初期摘去生长弱小的花芽或花蕾,每一生长枝(节)只保留1 个花蕾;而在开花后,用毛笔蘸花粉后再轻触柱头即可。
2002年在黎塘示范区的补塘村委新埠村示范种植200亩,增加该村经济果林种植面积,为进一步提高示范区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生产收入的途径。如示范户叶方标一家6口,4个劳动力,有耕地面积8.2亩,其中水田面积4亩,旱地面积4.2亩。过去农业产业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农业经济水平比较低,2000年家庭人均收入只有1 420 元。2002年,在示范区项目实施小组的组织下,他种植了2.2亩火龙果。2003年,在县科技局、黎塘镇人民政府和镇农业服务中心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加强了技术技能培训,使他坚信了走科技兴农致富道路的信念,年均亩产上升到522.5kg,同时上半年套种花生、下半年套种黄豆,年平均亩产值达2 300元,比过去种植玉米亩增1 520元,初尝甜头的他,对示范项目进一步有了认识。2004年自己专职管理并试套种辣椒1亩,在得到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定期指导下,2004年,经测产验收,火龙果平均亩产达1 520kg,花生平均亩产162kg,辣优4号辣椒平均亩产850kg,年亩产值达6 300元,进一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05年,火龙果进入了盛产期,他又利用1亩火龙果园试套种生姜。2005年10月,经测产验收,火龙果平均亩产达2 052kg,花生平均亩产170kg,预计生姜平均亩产达500kg,年亩产值达10 000元,单这一项,家庭人均收入就达3 300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经济效益。在他的影响下,带动原来管理不善的种植户,并有部分种植户扩大了种植面积,决心在2006年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优质高产的蔬菜品种
广西区是我国南方蔬菜主产区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产业。据统计2002年蔬菜播种面积96.4×104hm2,总产量2 660.75×104t。平均每亩产量达1.69 t,生产成本普遍低于国内外其他主产区,优质的蔬菜产品国内价格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8~1/5。近几年来,广西蔬菜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蔬菜出口38 513 t,创汇1 580万美元。2002年仅向东盟国出口的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等为2 573.39万美元,出口的主要品种有大蒜、洋葱、生姜、芋头、马铃薯、莲藕、番茄、水煮笋、速冻蔬菜、香菇、蘑菇、木耳、辣椒干等。广西光温水土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大温室”。广西气候适宜蔬菜生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和收获,冬季一般不需特别的防寒保温措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基于这一优势,广西蔬菜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61×104hm2,猛增至2002年的103.3×104hm2,农业产值达190.3亿元。各级政府积极发展名特优蔬菜生产,激发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目前,蔬菜种植规模已占广西全年农作物总面积的15.8%,仅次于稻谷,在农作物中排第二位。
广西蔬菜品种丰富,常年栽培的蔬菜品种至少在250个以上,其中当地名特优和引进的优良品种超过100个。今后蔬菜产业效益的高低将主要取决于花色品种、商品质量和时间差上的竞争力。而适合广西气候的抗病优质品种、加工专用品种少,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两高一优蔬菜作物品种,结合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等配套技术开发,可为我区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示范项目根据当地气候、水土资源和产地技术经济条件,主要开展如下优质新品种的引进。
(1)双季莲藕
莲藕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生蔬菜,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示范区种植莲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莲藕已成为示范区的主要蔬菜品种。特别是低洼水田,种植水稻产量低、效益差,把这部分稻田用来发展莲藕生产,产生的效益比种水稻高4~5倍,对提高农民收入有明显效果。
莲藕属多年水生草本植物,适宜在水塘、湖泊、低洼田栽植,要求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在炎热多雨的季节生长。在广西桂中地区,春藕种植适期为二月下旬至三月中旬;秋藕在7月下旬至立秋前10天种植最适宜。双季莲藕栽培选择引进了抗逆性强、早熟、高产的品种,如春藕采用嘉鱼藕、鄂莲1号和3号等;秋藕采用嘉鱼藕。
(2)白萝卜
萝卜属耐寒蔬菜,喜温和、冷凉气候环境,生长期因品种而异,一般45~90 d。常规品种,种子开始发芽温度为2~3℃,以20~25℃最为适宜。幼苗期生长适温6~18℃,此期可忍耐24℃的高温和2~4℃的低温。如长期处于24℃以上高温和干燥条件下,会妨碍肉质根生长,引起开裂,易发生病害。萝卜叶面积大,蒸发量大,侧根少,抗旱力差,要求较多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一般土壤湿度60%~80%,空气湿度80%~90%为宜。过于干旱引起开裂,辣味浓,须根多。萝卜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值5.5~7.0为宜,要求土层深厚,松散肥沃的土壤,对肥料的要求最低为(N,8 g;P,3.5 g;K,12 g;CaO,3 g)/m2。萝卜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在弱光或经常阴暗的天气里也能生长良好。短日照条件下能够延长生长日期,产量有所提高。在10~12 h光照条件下不能开花结实。
在示范区,针对当地气候条件引进了耐旱、耐高温的新品种,如韩国“极品春雪莲”萝卜新品种,该品种株高50 cm,肉质根长23.6 cm,横径6.5 cm,长圆锥形,春季种植生育期75 d左右。抗寒性强,又耐高温,抗抽薹,品质好,商品价值高。春季2~3月播种,利用4~5月萝卜淡季上市,亩产2 500~3 000kg;“白玉夏”萝卜,该品种抗病性强、耐热性好、生长期50~55 d,纤维含量少,肉质脆,口感好,商品性高,单根重1.0~1.5kg,每亩产量3 000~4 000kg。以及国产耐高温新品种“春雪白萝卜”,适宜温度5~30℃,超茎种播,亩栽4 000~5 000株,南方可四季种植;“夏长白萝卜”喜温暖,抗病性能好,抗热性能优越。生长速度快,产量较高。叶片直立,色绿,肉质根长圆柱形,长25 cm左右,横径6 cm左右,入土部分占二分之一左右,皮肉白色,光泽好,品质风味极佳,纤维素少,不糠心,单根重0.5~1.0kg,播后45~50 d即可上市,亩产2 000kg左右。
(3)夏阳白菜
夏阳白是国内外选育出抗热速生型的大白菜品种。夏阳白因具有抗热耐湿,抗病耐贮运,品质优等特点而为示范区及周边地区的广大种植农户所喜爱。新品种的引进主要选择有抗热、抗病、耐贮运、品质优的品种,示范区在春夏季节引进推广的主要生育期短、较耐高温的“黄清河”系列品种,秋冬种植大白菜引用“夏阳白303”、秦白3号、山东8号等品种。
(4)法国青刀豆
法国青刀豆为矮生型豆科作物,适宜生长温度18~28℃。一般情况下,株高45~50 cm;适宜本区早春、晚秋种植,播种后6~7 d出苗,35 d左右开花,45 d左右即可采摘鲜豆,采摘期约35 d,全生育期80~90 d。该豆一年可种植两季,一季亩产900~1 000kg。根据示范区气候温度较高的特点,应选择较耐热、抗病力强、适应性广、且结荚率高、结荚相对集中的较矮生品系品种,最高亩产可达900kg以上。
(三)适应农业发展的畜禽良种引进
广西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粮食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水平较低,粮食自给率较低。当前,广西粮食供需的总体状况是全区粮食生产总量低于消费总量,粮食供给总量明显不足。其中,稻谷基本上能够保障有效供给,但品种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调进调出调剂余缺;而玉米的供给缺口较大,每年需从外地调入100多万吨才能满足需求。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调队资料显示,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 205万亩,比2002年减少130.4万亩,减2.4%。粮食总产量1 465×104t,比2002年减产22×104t,减1.5%。人均粮食产量为303.3kg,比历年最高水平的1999年下降了30.9kg,下降约9%。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产和生活用粮约312kg,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约95kg;按2003年全区农村和城镇人口统计量推算,全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用粮约1 210×104t,加上非农户养殖畜禽及饲料企业制造饲料用粮、副食转移及其他工业用粮,2003年广西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约为1 540×104t,人均粮食消费需求317kg,超过人均粮食产量13.3kg。
广西人均占有粮食比全国低70~80kg,人均耕地低于全国人均1.1亩的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抵抗粮食风险的能力较弱。在粮食利用上,饲料用粮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5%,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不断攀升。因此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养殖生产,发展青绿饲料和水生饲料,利用农作物秸秆转化成饲料,用淀粉代替面粉、大米等等,在保障广西粮食安全的同时,科学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示范项目在养殖技术开发示范中,兼顾生态、生产、生活均衡发展,为加速岩溶地区畜牧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畜禽品种优良化,发展桂中旱片地区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重点通过引进推广良种肉牛、奶水牛、二元杂瘦肉型种猪,良种鸡、兔、鹅等品种,进行饲养和品种改良,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导入先进的科学种养技术,建立以“种植(青饲料)—养殖(草食动物)—沼气—种植(青饲料)”为模式的良性循环农牧生态链,为桂中岩溶旱片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一个高标准的科技致富样板。如小平阳示范区青岭村的黄月优,2001年在各承担单位的支持下,引进了杜洛克种公猪1头,长白母猪5头,二元杂母猪32头,经过四年的发展,累计已出栏瘦肉型仔猪800多头,肉猪400头,成了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良种猪繁养大户,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