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茶普洱:
春茶,是二十四节气立春至立夏期间采摘加工的茶。春茶有“明前茶”、“雨前茶”、“春尾茶”之分。明前茶是指清明节以前生产的春茶,统称早春茶。“明前茶叶是个宝,芽叶细嫩多白毫”,早春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叶。它可分为“头纲茶”(又名“头帮茶”)、“二纲茶”(又名“二帮茶”)两类。“头纲茶”是一年中第一次萌发第一次采制的春茶,“二纲茶”是第二次抽芽后果制的春茶,又叫“春尖”。雨前茶即“谷雨”节以前采制的春茶,又叫“春中茶”。“谷雨”至“立夏”所采的茶叶,叫“春尾茶”。
2、春茶鉴别方法:
在春茶鉴别方法上,我们都知道在冬天,茶树主要生长部位是在根部,而氨基酸的合成是在茶树根部合成后再运输到顶端。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储藏了许多营养成分;在冬、春季阳光照射弱,茶树生长缓慢,是茶叶中某些香气物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春茶具有色泽油润、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叶底柔软厚实的优点。还有一般春茶都比较肥壮重实,毫毛较多,叶片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
请点击输入描述
3
3、秋茶普洱鉴别:
秋茶,是二十四节气立秋至白露之间采摘加工的茶,云南又叫“谷花茶”、外形类似夏茶,白毫纤细富光泽,叶条色微黄,内质较夏茶为佳。在鉴别秋茶普洱时,我们可以细细看秋茶秋茶的汤色、滋味间于春茶和夏茶之间,香气平和,叶底柔软常有铜绿色。叶片轻薄瘦小,对夹叶较多,叶缘锯齿明显。
自普洱茶中出现大叶种和中小叶种后,很多茶友纷纷想要弄懂这二者的区别于联系,以及如何判断出一款茶品是属于大叶种还是属于中小叶种。于是有茶友将茶品冲泡后的叶底发至说茶网公号上,想让我们帮忙判断是大叶种还是中小叶种。基于众多茶友的意见,特以本文梳理出普洱茶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的判断方法以及其历史追溯。
云南大叶种是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包括勐海大叶种、临沧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其原产地位于云南西南部和澜沧江流域,后随着人类迁移活动的增加,原产地不断扩大。
中叶种居于大叶种和小叶种之间,故其和小叶种并称中小叶种。
关于中小叶种的来源存在较大争议。因为中小叶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来树种。即从四川一带,经当地茶农人工培育的中小叶种茶树,随文明的大融合途经无量山一带,一路向南传入云南。另外一种是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因为受到不同的气候、水源、海拔等的影响,叶型大小、内含物质逐渐发生改变后形成的中小叶种。外来的中小叶种主要发现于无量山的分支二无量山系,其位于把边江与威远河之间,向南延伸直至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整个二无量山系的茶树品种较杂,但中小叶种的茶树数量较多。这一山系中有名的山头有困鹿山、勐先板山、勐腊的易武等。典型的易武茶区倚邦茶山有大面积的中小叶种茶树,其鲜叶外形如柳叶般细长,叶间距较短,芽头较小。
接下来将重点阐述,如何判断普洱茶大叶种和中小叶种。需要说明的是仅凭叶底是无法完全判断出来的,还需要根据茶品冲泡时的滋味、耐泡度等方面综合判断。
首先是外形的判别,包括鲜叶外形和晒青毛茶的外形。
仅根据鲜叶的面积来划分:普洱茶大叶种,鲜叶时叶面积在28到50平方厘米;普洱茶中小叶种,鲜叶面积在小于14平方厘米;鲜叶面积大于14平方厘米小于28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种。
普洱茶大叶种外形椭圆,叶片的尾端较大,叶片中的脉络较清晰,主脉突出,分脉密集且清晰,叶边的锯齿状距离较大且明显,叶片背面有茸毛覆盖。
普洱茶中小叶种外来迁移种,鲜叶外形如柳叶般细长,叶片的尾端细长,叶片较薄,叶边的锯齿状距离近呈现密集状,叶片背面茸毛较稀少;大叶种经变种后的普洱茶中小叶种,鲜叶外形呈椭圆,叶片中叶脉清晰,只是叶脉的间距较大叶种小,叶边的锯齿状距离适中,叶片背面有茸毛覆盖。
普洱茶大叶种晒青毛茶和中小叶种晒青毛茶的外形,因茶树的生长环境不同,会出现颜色深浅不一、条索肥硕不一、茶毫显与隐等区别。但通常来说,大叶种晒青毛茶的条索壮硕匀长、茶芽较大、茶毫凸显。
其次是普洱茶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的内含物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茶汤滋味的不同和茶品耐泡程度的不同。
大叶种普洱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等物质;中小叶种普洱茶富含叶黄素、氨基酸、香叶醇等物质。不同物质含量的高低决定着普洱茶大叶种和中小叶种在口感滋味上存在区别,普洱茶大叶种的滋味较浓烈,回甘生津持久,香气沉稳属清幽型。
同时因普洱茶大叶种水浸出物质含量高于中小叶种,而且海绵细胞组织较小,使得其耐泡度高于海绵组织细胞较大的普洱茶中小叶种。
结合上文,主要从观察鲜叶、干茶外形,品尝茶汤滋味以及茶品的耐泡度三方面,判断出普洱茶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的明显区别。观外形是基础,而茶汤滋味和耐泡度是需要建立在恰当的冲泡方法上,方能很好的判断出大叶种和中小叶种。
作者|大鱼,本文系说茶网独家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