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代陆羽《茶经》所载,我国唐代以前已经出现了不少茶叶文献。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业专著更不断出现,直至近代,不下近200种。其中唐代至清末,茶业书籍已发现的就有100余部,既有综合类的如《茶经》、《茶谱》、《大观茶论》等,内容涉及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叶审评、制茶工具等多方面;也有就茶事中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专门论述的专著,如讲述烹茶用水的《煎茶水记》,介绍制茶、饮茶器具的《茶具图赞》等;还有一类是专门论述某一地区、某种名茶的历史、生产情况和茶叶特色的地方性茶书,如《东溪试茶录》,专门记述福建建安茶叶等。
《茶经》唐·陆羽撰,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内容分3卷10节。上卷3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 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烹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下卷6节:“五之煮”写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占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7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经》除唐代陆羽最早撰写以外,明代徐渭(公元1575年前后)、张谦德(公元1596年)和黄钦(公元1635年前后)等三人也均撰有《茶经》。此外,宋代周绛于1012年前后曾撰《补茶经》1卷.明代孙大缓于1588年辑《茶经水辨》和《茶经外集》两书。清代陆廷灿于1734年曾撰《续茶经》3卷、附录1卷(见后)。潘思齐撰有《续茶经》20卷。《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
《采茶录》唐·温庭药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记事不足400字。
《十六汤品》唐·苏囱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900年前后。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弃部。从全书文字看,似一篇游戏文字,但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著,1051年撰成。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事,至于茶的烹试未曾有闻,遂写《茶录》。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800字。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写成。作者因丁谓、蔡襄写的建安茶事尚有未尽,因此写成此书。全书约3000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茶病等8目。
《品茶要录》宋.黄儒撰,成书于1075年前后,全书约1900字。作者对于茶叶采制不当对品质的影响及如何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了十说。《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撰,成书于1107年。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大观初年徽宗著《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全书约3000字,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期、方法、蒸茶、榨茶、制茶方法,以及鉴别茶品方法,并根据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再结合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
关于茶道的书
茶文化学(第二版)
第一章 茶叶基础知识
第一节 茶叶的种类
第二节 名茶
第三节 茶叶品质鉴评
第四节 茶叶贮藏保鲜
第二章 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
第一节 汉族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第三节 清饮和调饮的比较
第四节 茶礼
第三章 茶艺
第一节 茶艺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品饮的主要技艺
第三节 品饮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不同茶类的品饮方法
第四章 茶馆文化
第一节 茶馆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的茶馆文明
第五章 中国茶具
第一节 古代茶具的起源
第二节 茶具的演变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的美学意韵
第一节 作为审美对象的茶
第二节 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茶艺
第三节 中国民间茶文化的审美趣味
第四节 文人茶的美学意蕴
第七章 外国茶文化
第一节 中国茶叶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二节 外国的茶文化
第三节 中外茶文化底蕴的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关于茶道的书,关于茶道的书在我国历史上是较为丰富的,你UI与茶道的书又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些关于茶道的书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茶道的书,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明朝的茶叶书籍
关于明朝的茶叶著作有:
1、《茶话》作者:陈继儒;
2、《茶经》作者:张谦德;
3、《茶疏》作者:许次纾;
4、《茶录》作者:程用宾;
5、《蒙史》作者:龙膺;
6、《蔡端明别记》作者:徐勃;
7、《茗谭》作者:徐勃;
8、《茶集》作者:喻政;
9、《茶乘》作者:高元濬;
10、《茶谱》作者:顾元庆;
11、《罗岕茶记》作者:熊明遇;
12、《茶解》作者:罗廪;
13、《茶录》作者:冯时可;
14、《茶经水辨》作者:孙大绶;
15、《茶经外集》作者:孙大绶;
16、《茶谱外集》作者:孙大绶;
17、《茶说》作者:屠隆;
18、《茶考》作者:陈师;
19、《茶谱》作者:朱权;
20、《茶录》作者:张源;
21、《品茶要录补》作者:程百二;
22、《茗笈》作者:屠本畯;
23、《茶董》作者:夏树芳;
24、《茶董补》作者:陈继儒;
25、《煮泉小品》作者:田艺蘅;
26、《水品》作者:徐忠献;
27、《茶寮记》作者:陆树声;
28、《煎茶七类》作者:徐渭;
29、《茶笺》作者:闻龙;
30、《洞山岕茶系》作者:周高起;
31、《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
32、《岕茶》作者:冯可宾。
33、《茶酒争奇》作者:邓志谟。
34、《茶说》作者:黄龙德。
《中国名茶图谱》中国是茶的祖国,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产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与装帧更加精美的巨着?《中国名茶图谱》。
《中国名茶图谱》涵盖了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以及三大再加工茶类的名茶,共计222个,其中绿茶类118个,红茶类16个,乌龙茶类29个,黄茶类12个,白茶类4个,黑茶及压制茶类16个,花茶类17个,特种茶类10个。其次,全书还收录适制各类名茶的茶树优良品种45个。第三,对各茶类的发展概况、发类、感官审评都做了简要阐述。第四,对每一种名茶作了全面的描述,包括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主要产区、生态环境、造制品种、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等。该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图文并茂,是一本难得的、雅俗共赏的好茶书;也可以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名茶研发与生产比较的全面总结
《中国茶典》中国茶典[China Tea Records] 资料汇编。罗庆芳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全书197.6万字。分八辑:茶史料,茶艺文,茶辞语,茶品饮,名茶录,茶药疗,茶科技,茶商贸。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撷集有关茶的资料,荟萃茶诗、茶词、茶语、茶史、茶事、茶俗、茶业等各类相关资料、典故、阐释,构成内涵丰富的茶经典籍汇编。
《中国茶学辞典》中国茶学辞典[Dictionary of China Tea Science] 工具书。《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张堂恒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全书102.2万字。是一部包含茶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共收辞目五千余条,包括总论(含茶文化)、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贸易十部分,涉及茶学领域55个分支学科。另附录茶叶大事年表、中国现代茶学主要着作、国内外茶叶专业期刊、主要名优茶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产销统计数据和中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等。因编写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历时二十余年,故各辞目释文与现状相较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