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名称:水稻黄斑驳病毒Rice yellow mottle virus(RYMV)。
分类地位:RYMV属于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emovirus的一个确定种。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00.067.0.01.005。
病毒异名:未见报道。
病毒提纯:RYMV可经磷酸盐缓冲液抽提、氯仿和硫酸铵处理与反复离心而获部分提纯;亦可经超速离心或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一步提纯。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为球状,无包膜,平均直径为30nm。沉降系数109S,等电点为6.0。
②核酸:为单链RNA(ssRNA),约占病毒粒体的20%,为单分子ssRNA,分子质量为1.4*10-6u。
③蛋白:由衣壳蛋白的一个多肽组成,分子质量为31ku。
株系:可能有致病型的分化,Konate等(1997)用ELISA将73个RYMV分离物分成3个血清组,而使用一套水稻品种测定时可将三个血清组归为两个致病型。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是什么样的?
虫类也是吃植物才能生存的,虫类体内也会有一些有益菌会与水稻中的成分相结合,所以变得更好吃。
水稻不仅是一种草本稻,也是水稻中最重要、最悠久的一种。一年生,成熟时高约1米,叶长约50-100厘米,宽约2-2.5厘米。稻花很小。当它们开花时,花枝会拱起,大多数是自花授粉的。大米的种子,即大米,脱壳后变成糙米,碾碎米糠层就可以得到大米。
在大米的“数量”得到保证后,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它的味道。根据浙江大学农业学院舒庆尧和他的合著者的最新研究,害虫叮咬水稻的“味道”和“营养”得到了改善。植物含有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合物,它能使大脑感觉良好。碰巧害虫喜欢这种物质。当害虫吃水稻时,植物中5-羟色胺的含量会增加,这也使水稻更加“美味”。
在这种情况下,它来自一个叫做cyp71a1的基因,相当于5-羟色胺的“开关”。当害虫吃米饭时,“开关”打开。为了了解血清素与害虫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15个稻飞虱放入一个装有两种水稻的容器中,其中一种是自然生长的水稻,另一种是去除掉了叫“cyp71a1”基因的水稻。
简而言之,当害虫吃了水稻就增加了5-羟色胺,水杨酸就会相对减少。目前,科学家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对水稻等作物抗虫育种带来一定的启示。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Ishiyama)Dye)=X.oryzaepv.Oryzae(Ish.)Swing]。稻白叶枯病菌菌体短杆状,大小1.0~2.7μm.5~1.0μm,单生单鞭毛,极生或亚极生,长约8.7μm,直径30nm,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黏质的胞外多糖包围。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产生非水溶性的**素,好气性,呼吸型代谢,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不同。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禾本科植物。病菌血清学鉴定分三个血清型:Ⅰ型是优势型,分布全国。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病菌存在不同菌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研究区分出7个小种(型)。病菌生长温限17~33℃,最适25~30℃,最低5℃,最高40℃,病菌最适宜pH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