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dt等(1986)表明,与单一感病品种群体相比,玉米抗病品种(占75%)与感病品种(占25%)的混合群体,使玉米普通锈病的病斑数减少了50%
表12-11 混合品种降低发病的效果
还列出了其他成功实例
作物病害病情指标病情减低率(%)资料来源玉米锈病单株病斑数50Mundt等,1986菜豆锈病AUDPC30~60Mundt等,1986小麦条锈病严重度14~64Mundt,1994小麦叶锈病严重度45Mundt,1994大麦云纹病严重度12Mundt等,1994大麦云纹病严重度11~50Newton等,1997大麦白粉病严重度0~20Newton等,混合品种已经投入商业应用,在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实例美国俄勒冈州东北部和华盛顿州东南部,为防治条锈病和保持稳产,大面积应用混合品种1998年有10%的软白冬小麦和76%的密穗小麦为混合品种在堪萨斯州,2000年混合品种已占小麦面积的7%
在欧洲,丹麦于1979年就首次生产和出售春大麦混合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推出了抗白粉病的冬大麦混合品种1996年大麦混合品种已占播种面积的9.7%波兰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用大麦混合品种防治白粉病东德在1984—1990年已大面积应用春大麦混合品种,曾占到播种面积的92%
云南农业大学利用水稻品种混栽防治稻瘟病,该法以杂交稻(汕优63和汕优22)为主栽品种,优质地方糯稻(黄壳糯和紫谷)为间栽品种,在杂交稻常规条栽方式的基础上,每隔4行间栽1行糯稻,实行混栽结果杂交稻和地方优质稻混栽,稻瘟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混栽黄壳糯(与杂交稻)平均防效为95.35%混栽紫谷平均防效为87.3%2个杂交稻品种混栽以及2个地方优质品种混栽对稻瘟病没有明显控制效果杂交稻与糯稻混栽还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汕优63(或汕优22)与黄壳糯(或紫谷)混栽,每公顷总产量为8576~8795kg,比净栽汕优63(或汕优22)增产522.5~705kg,增产幅度达6.5%~8.7%从1998年开始,在云南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省33个市(州)202个县大面积示范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流行(朱有勇等,2004;Zhu等,2000)
杨静等(2004)鉴定了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发现了7群15个小种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小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小种群,而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小种群,据此认为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在黑龙江省的初步试验表明,在寒地早粳稻作区,利用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混植可以有效抑制叶瘟穗颈瘟的发生,随着抗病品种比例的提高,发病率明显下降,产量增加,籽粒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略有提高(潘国君等,2010)
替代龙粳31的品种
想必大家一定都给自己的妈妈买过蔬菜,大米一些之类的东西吧,我想很多人肯定都会挑菜,那米呢,你是否会挑呢,买大米一定越贵越好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口感是导致大米价格的一部分原因,但并不是全部,理所当然口感好的大米价格就理应贵一点儿,而且很多有机大米在种植过程中,是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的,他们需要的更多是人工投入,所以产量也会比一般的大米低,自然而然导致其价格也会比一般大米贵,但是大米并非越贵越好。市场上一些大米产品价格偏高其实是与市场运作有关。
一些流通在市面上的富硒大米,其实大多并没有按照大米正常的生长过程添加硒元素的,而是在大米成熟后加工过程中加入硒元素,但是这样并不能起到增加人体摄入硒元素的效果。但消费者却对这种大米难以辨别。还有一种就是珍珠米,这种大米是普通粳米的一种,只是因为形状较圆,类似珍珠,所以被商家命名为珍珠米,它的价格是普通散装大米的好几倍,但是营养价值却与普通的大米并无太大差别,所以这就误导了很多人认为米粒越大越好吃,其实并不然。
总得来说消费者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购大米,不要被商家的宣传所误导。大米再好也不可能是我们一日三餐吧。保证食物的多样性,丰富营养才是最重要的。
替代龙粳31的品种是龙盾1614。
龙盾1614是粳型常规水稻,该品种是由黑龙江省莲江口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该品种在适应区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30天左右,主茎11片叶,粒型为椭圆型,每株大约高96厘米,穗大约长16.1厘米。该品种在适应区播种期为4月15日,插秧期在5月15日。
龙粳31
黑审稻2011004,龙粳31。原代号:龙花01-687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以龙花96-1513为母本,垦稻8号为父本,接种其F1花药离体培养,后经系谱方法选育而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完成人:潘国君;刘传雪;张淑华;王瑞英;张兰民;关世武;冯雅舒;黄晓群品种类型:粳型常规稻。
特征特性
粳稻品种。主茎11片叶,株高92厘米左右,穗长15.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6粒左右,千粒重26.3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1.1%~81.2%,整精米率71.6%~71.8%,垩白粒米率0.0%~2.0%,垩白度0.0%~0.1%。
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89%~17.43%,胶稠度70.5毫米~71.0毫米,食味品质79~82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5级,穗颈瘟1~5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1.39%~14.1%。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