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在福建省植被区划上属常年温暖照叶林地带的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但由于人为干涉,在中低山区内逐渐演替形成较大面积的人工栽种的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茶园和果园等。在交通不便的金钟山和龙亭峡谷等地域,人为活动较少,仍保留着原生天然林。森林群落类型繁多而复杂,局部还保留有比较丰富的第三纪和第四纪以前古老科属和孓遗植物,如南方红豆杉、江南油杉、福建柏等,充分地反映了风景区自然条件优越和生态环境稳定。植物区系和植被特点表现为:
(1)植物种类繁多。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内植物种类有158科349属546种。其中苔藓植物20科22属24种,蕨类植物14科18属24种,裸子植物10科12属21种,被子植物114科292属477种。被子植物中杜鹃花科植物有映山红、满山红、鹿角杜鹃、猴头杜鹃、马银花、丁香杜鹃、弯蒴杜鹃等;兰科植物有春兰、建兰、金线莲、独蒜兰、见血清、大叶石仙桃、细叶石仙桃、石豆兰等;竹类植物有南平倭竹、肿节少穗竹、苦竹、箬竹、毛竹、绿竹等;野牡丹科有地念、鸭脚茶、肥肉草、锦香草等;猕猴桃科有中华猕猴桃、毛果猕猴桃等。此外,蒲公英、莼菜在福建尚属首次发现。由于人为活动造成自然环境恶化,野生山茶在国内几近绝迹,但在该名胜区的金钟山景区却发现野生山茶居群,进一步说明该区原生植物保护良好。
(2)植被类型较多。
景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较多,共有6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组、50个群系。6个植被型分别为:
①针叶林:全区均有分布,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柳杉林等,多数为人工林,部分为次生林。次生林是原生常绿阔叶林受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林地干燥,周围有马尾松母树播入种子而自然形成的。
②灌木林:其中,落叶灌木林主要分布在社口、首洋等海拔800米的山脊,以白栎灌木林为主,高度1.5米左右,植株多成丛状生长,混生黄檀、柃木等落叶灌木。常绿灌木林多分布于陡坡山崖处,系常绿阔叶林受破坏后而成的次生林,乔木树种变少,灌木树种增多,阳性植物侵入,主要有青冈栎、石栎、丝粟栲等。
③常绿阔叶林:多分布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仍保留少量中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上层优势树种以壳斗科的米槠、丝栗栲为主,其次为樟科的楠木、光叶石楠、中华杜英、少叶黄杞等。林下灌木有黄瑞木、柃木、香槟杜鹃等;草本有中华里白、狗脊、地念等。层间有猕猴桃、金银花、葛藤、拔葜、金樱子等。
④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形成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因长期受人为干扰,林分质量改变,郁闭度降低,林内透光度增强,温度升高,为阳性树种马尾松等的侵入创造条件,进而逐渐演替为针阔叶混交林。部分地方在照叶林被砍伐后,也营造杉木与柳杉、杉木与马尾松、马尾松与柳杉等针叶混交林。
⑤竹林:毛竹在山区各地均有种植,绿竹、篓竹多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河谷、水滨。
⑥草坡:主要以芒萁为主,混生芭芒、金茅等,在湿润的地方主要生长有长穗稗、石松、牡蒿以及莎草、香附子等。
(3)垂直地带性明显。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属海拔在150米至1450米,属典型的山地立体型气候。水、气、热条件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植被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自然形成植被的垂直带谱。可分为四个林带:
①山地灌木草甸带: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区。生长有黑松、木荷、映山红、地念、鸭脚茶、肥肉草、乌药、三花冬青、乌饭、胡枝子、白芒、马兰等低矮乔、灌木和草本。
②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地区。林木以壳斗科为主,伴生一些针叶树与其他常绿落叶乔灌木,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柳杉、福建柏、红花油茶、木荷、杜鹃、柃木、白栎等。
③照叶林带:分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地区。主要树种以壳斗科植物为主,如混生杉木、毛竹、油茶、三年桐,林下植被有刚竹、箬竹、南平倭竹、栀子、五节芒、芒箕等。
④用材、经济林带: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香樟、木荷、枫香、油茶、茶树、油桐、葡萄、梨树及其他果树。林下及荒山灌木有小叶赤楠、柃木、木莓、地念、肥肉草等。
(4)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热带、亚热带成分居多。
白云山植物区系发展悠久,起源古老,成分十分复杂,尤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居多,表明本区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生长条件好,植被保护比较完整,古老、分类上孤立、形态上特殊的植物十分丰富。如国家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福建柏、柳杉等。
(5)植物资源景观特色明显。
①优美的天然林:中高海拔地区特别是金钟山和龙亭峡谷保留有较大面积的原生天然林,物种资源丰富,林相景观优美,季相变化突出,垂直地带性明显,属福建闽东南地区罕见的原生植物群落。
②古树资源丰富:首洋、马洋、岭下等村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香樟、竹柏、江南油杉、柳杉、杉木、钩栗、枫香、细柄阿丁枫等许多珍稀古树种共30多株,树高10-20米,胸围近1米,树龄超百年。
③人工植被景观多样:境内丘陵山地除农耕地的农作物水稻、红薯、多种蔬菜外,景区内山地有大面积的人工毛竹林、茶园、葡萄园等,景观各具特色。
④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景区内植物大部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集中成片的高山杜鹃林,春季鲜花满山。常见种类有映山红、满山红、鹿角杜鹃、猴头杜鹃、马银花、丁香杜鹃、弯蒴杜鹃等;零星分布的有福建山樱花、四照花、荚蒾、建兰、春兰、独蒜兰、金线莲、金樱子、金针菜、野百合、马兰、羊乳、三花冬青、亮叶冬青、毛叶冬青、蒲公英、金银花、葛藤、地念、鸭脚茶、肥肉草、黄栀子、苦苣苔、石斑木等。白云山莲峰寺前的天池中有罕世之物——午时莲,近午时,花茎自水中抽出,午时开花,花开之时全池啪啪作响,花呈雪白色,秀洁如玉,午后沉入水中,天天如此,奇妙无比。金钟山发现的野生山茶居群填补了我省空白,不仅观赏价值极高,同时也极具科研价值。
⑤植物资源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乌饭树是畲族不可缺的一种植物,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畲民们准备大量的乌饭(乌饭树叶和纯糯米制作而成,可清凉解毒养颜健体的糯米饭)热情款待来到畲家的客人。当地的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夏枯草、山苍子、金银花、细叶石仙桃、大叶石仙桃、金线莲、地念、盐肤木、黄栀子、七叶一枝花、八脚莲、中华蛇菰、乌蕨等。 白云山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繁多,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繁殖场所,因而景区内动物种类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全景区共有287种,其中鸟类14目27科71种,占福建全省比例为13.1%,全中国6.0%;兽类8目15科23种,占福建全省比例20.9%,占全中国4.6%;两栖类2目4科6种,占福建全省比例12.2%,占全中国2.2%;爬行类动物3目8科14种,占福建全省12.2%,占全中国3.7%。种群数量较多和分布较广的有山雀、竹鸡、雉鸡、斑鸠、野兔、野猪、麂、穿山甲、虎纹蛙、棘胸蛙、眼睛蛇、银环蛇、竹叶青蛇等。
墙坪、马洋村交界处的原始天然林中猕猴数量繁多,首洋、南溪、晓阳行政村交界处原始森林中有云豹、栖门羚、猫头鹰等经常出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穿山甲、蟒蛇、白鹇等,区内均有分布。而且,谷口村还有一条100多米长的鲤鱼溪,其鲤鱼数量之多,个头之大,为福建全省罕见。黄兰湖的鸳鸯结伴成群也很具特色。
白云山地理介绍
白云山总厂:?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成立于1973年, 1992年11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为核心成立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作为广州市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1广药集团重组白云山制药。
广州白云山精油
白云山精油功效
广药白云山精油
广药白云山保健品
企业概况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创立于1973年,1992年成为广州市首批上市的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核心企业,2002年并入广药集团,现为广药集团属下最大的制药工业企业,华南地区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及全国著名的抗生素专业化生产企业。现有员工1800多人,拥有10个剂型超过300个品规的产品,尤其是声势浩大的抗生素产品群,几乎涵盖了所有抗菌消炎常用品种。从八十年代起,白云山就成为中国品牌建设的领先者,一系列创新的品牌宣传举措,使得白云山品牌响彻大江南北。2006年,“白云山”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白云山”品牌价值为105.2亿元。2005年,总厂提出了“打造中国口服抗生素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推出了抗菌消炎药统一品牌――“抗之霸”, 2008年,“抗之霸”商标首次评估品牌价值达21.03亿元。2010年总厂销售收入达17.8亿元,上缴利税近3亿元。
白云山总厂已建成片剂、 软胶囊剂、硬胶囊剂、 注射剂、丸剂、无菌粉针剂、颗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
粒剂、 口服液等多种药物剂型的GMP生产车间,拥有200多个产品批文,主要生产抗生素系列产品和特色 中成药系列品种。其中主导品种包括 阿莫西林、头孢硫脒、头孢克肟、活心丸、感冒清、咳特灵等。
科技研发4
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和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科技战略,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目前拥有发明专利35项,其中,国外发明专利2项。曾培育出世界上唯一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首先应用于临床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头孢硫脒,并在市场推广方面取得巨大成功,2004年注射用头孢硫脒的产业化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该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10年获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市场占有率达67%,2010年销售额超3亿元。2010年,总厂“头孢丙烯原料及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白云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总厂自主创新项目入选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目前,总厂拥有在研一类新药研发项目3个,三类创新药6-8个。其中,与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合作的一类创新药bys03于2011年9月成为首批进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的项目之一;总厂自主研发的头孢菌素类全新化合物——头孢嗪脒于2009年获美国专利授权认证。总厂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总厂研发中心拥有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由海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博士、硕士、学士组成,拥有合成、药学、药效学、临床、注册等完善的新药研发组织和技术。2010年白云山制药总厂聘请了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为首席科学家,增强了总厂的科技研发力量。
企业责任
1、坚持“爱心永恒、质量至上”
总厂坚持五级质量管理体系(即:原材料供应、企业决策层、质量方针执行部门、生产操作一线、药品售后服务),大力开展全员质量管理活动,全面保障产品质量;总厂作为广东省首批质量授权人试点单位,在质量管理上取得优异成绩。大力开展全员质量管理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总厂QC小组连续七年活动全国医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2、坚持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厂位于广州市著名风景区白云山脚下,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总厂首家成为广州市制药行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考核的企业,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在节能减排上身体力行,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广东省节水型企业、广州市环境友好企业、2009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企业奖、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医药行业节能减排贡献奖、广东省、市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2004年,白云山总厂开始实施锅炉煤改油技术改造,固体废物减排量460.8吨/年,SO2减排量80.4吨/年,烟尘减排量9.7吨/年,为维护白云山风景区环境作出较大贡献;2005年,总厂实施节水降耗综合项目,对洁净水和生产污水进行了有效分流,中水循环回用于绿化、景观、道路冲洗,节约了大量水资源;2006年,总厂成立了厂长挂帅的总厂能源管理领导小组,以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环境绩效持续提升的良好成绩,到2010年末,总厂本部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用电量、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COD排放分别累计下降63%、33% 、73%、87%,超过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标准,整体用能达到国内制药行业的先进水平,目前正向污水零排放的目标迈进。2009年,总厂发出“联合打造中国医药绿色产业链”的倡议,率先采购国际先进绿色酶法工艺生产的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原料用于制剂生产,并通过强大的终端销售网络体系,向社会、向消费者推广酶法产品,让更多的客户、消费者关注环境、关注环保,选择酶法的产品,实现社会效益、患者效益、环境效益、企业效益的共赢,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总厂每使用一吨绿色酶法头孢氨苄原料,可促进原料生产厂家减少90%的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减少80%的污水COD排放量,而且完全不再使用致癌化学物质二氯甲烷,有效促进了医药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为保护环境作出了贡献。2010、2011连续两年,总厂联合省科协共同举办了科普日活动,宣传“绿色低碳迎亚运”及“垃圾分类促健康”等。
3、把安全生产视为企业对员工的最大责任
总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健康保障视为企业对员工最大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和网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为了营造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白云山总厂多年来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员工日常的安全岗位技能的教育培训。目前,总厂每年投入用于职工安全培训的费用达50万元左右,安全培训率覆盖到每一位员工。白云山总厂“狠抓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氛围下,总厂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广东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先进单位、连续九年被评为广州市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4、打造和谐企业
总厂关怀员工、热心社会公益,努力构建内外和谐。在总厂发展历程中,总厂解决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为广大征地工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各企业纷纷裁员减薪的情况下,总厂却承诺不减薪、不裁员,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2010年总厂成立职工互助互济活动基金,在职工发生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特殊困难时,给予一定经济资助的互助互济活动,努力缓解员工因病致贫现象,一年内最高可获得资助4万元,同时不断提升员工福利待遇。白云山总厂不仅为员工提供安全的集体宿舍“青年之家”,同时以“青年之家”为平台,“职工书屋”、“电脑室”,为广大青年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
5、热心社会公益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民心工程“扶贫双到”工作,根据广药集团统一部署,2010年起,总厂对南溪村进行为期三年的定点帮扶工作。接受扶贫任务以来,白云山制药总厂以“定思路、找办法、抓落实”为工作方针,先后实施了“农田水利建设”、“ 社保帮扶”、“医保帮扶”和“发展种养”等四个帮扶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该村集体经济从原9500元增至58000元;78户农户粮食增产近7万斤;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560元,38户农户实现脱贫,占全村脱贫户考核数的48%。2011年,白云山制药总厂将帮扶工作的重点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单纯资金投入向产业扶持转变。在广药集团“11X”发展模式的推动下,白云山制药总厂联合王老吉及王老吉仙草供应商广东南台药业公司,采用“公司+供应商+种植农户”的操作模式,在南溪村建立仙草种植基地,并专门成立帮扶工作组驻村帮助农户开展种植工作,开创了扶贫工作“一体化”的先河。经过驻村帮扶组、村干部和农户一年来的共同努力,目前仙草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亩,预计可为农户增加收益27万元以上。此外,白云山制药总厂为南溪村帮扶建设的第三条农田水圳——水子坑水圳也基本完工。水圳的建成将有助于改善25亩农田的灌溉情况,惠及农户16户,其中贫困户6户。另外一条乌石古水圳也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积极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以公平和尊重的理念接纳残疾人员工,长期资助残疾人事业;还在普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常识上做出了努力。
成为广东省科普志愿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科普艺术团志愿服务队,同时在宣传普及合理使用抗生素中做出了努力。
企业荣誉
近四十年来,白云山制药总厂各方面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大量企业荣誉:
连续24年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全国医药行业药品质量诚信建设示范企业
广东品牌100强荣誉、连续四年荣获广东省最佳诚信企业称号
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广州市环境友好企业
广东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广东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
广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广州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AA级
广东省劳动用工守法标杆企业
广州市十大助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广州市2005-2009年度先进职工之家等称号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东北角,面积约 2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海拔 372米,号称“天南第一峰”。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该山“每当秋霁,有白云蓊郁而起,半壁皆素,故名曰‘白云’。”白云山黄婆洞有石器时代遗址,乃史前文化古迹。秦代方士安期生,人称“千岁翁”,传说秦始皇东游时曾与其会见,他曾在此行医济世,采摘九节菖蒲,于蒲涧落岩飞升。山上原有蒲涧寺,就是为纪念这位方士而建的。
“蒲涧赚泉”乃宋代羊城八景之一。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是广州民间传说中的郑仙诞,俗称白云诞,也是为纪念这位方士而起的。
整个白云山风景区可分为三大部分:麓湖、山顶公园、山北景点。麓湖位于白云山南麓,是个人工湖。湖水清澈,山色苍翠。湖上亭台水谢,曲折回廊,十分典雅。环湖紫荆、玉兰,花草遍地,明艳怡人。山顶公园位于白云山中部,“天南第一峰”的牌坊即建于此。坊上联曰:“云开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峰”。在此凭高纵目,景色旷远。东侧现筑有一条游廊,题称“白云晓望”。山上原有梅花林,林下为滴水岩。现在岩谷处建有全国最大的天然鸟笼——鸣春谷,宠中有珍奇鸟类 40多种 5000余只,宠区面积为 1.25万平方米。鸣春谷内树木扶疏,芳草如茵,流泉瀑漏,因民间有九龙泉(一谓九童泉)的传说,故还塑有九龙太子雕像,神态栩栩如生。山上原有能仁寺,抗战期间已毁,现仅存玉虹池、虎跑泉和甘露井。现甘露茶座处即能仁寺故址。“虎跑泉”碑刻为清代罗岸先所书,“玉虹池”三字为光绪年间陈澧所题,岩壁的“虎”字,传说是清末黑旗军名将刘永福之墨迹。山北还建有双溪别墅和山庄旅舍,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山北景点有白云松涛、松涛别院、凌香馆、水月阁、明珠楼、松风轩等。
其中“白云松涛”为新羊城八景之一。在山北公路林间的巨石上,有董必武题写的“白云松涛”四字,旁有“听涛”亭,每届重阳,区内山风籁籁,月湖粼粼之时,都有 10万余人登高临胜,一睹白云风姿,数以万汁的青年男女
在山上露宿,叫做“打地气”。据说,这样可使身体强健。又传说秦代方士安期生曾在白云蒲涧采到九节菖蒲,能治百病,久服长生不老。这九节直蒲夜来芳香四溢,有运气的人才能采到。人们夜间上山露宿,原是想碰一碰自己的运气。过去,人们是在农历七月二十四——传说中安期生的飞升日,到白云蒲涧沐浴的,近年才与重阳登高相结合,改在重阳节前一天晚上上山,以期霞举。更多的人则作为一项文体娱乐活动,交友、联谊,兼而有之。这一活动,近年发展势头很旺,已从传统民俗活动变为新的群众性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