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是一种生长在海滩涂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
2014年10月18日,农业部海水稻专家现场考察会在湛江举行。考察会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发出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专家组专程来到遂溪城月镇燕巢村海滩边,考察陈日胜种植的海水稻。
当天上午,海水退潮,陈日胜指着稻田说,涨潮后海水稻就会被淹没。正值灌浆期的水稻,稻穗青白色,如芦苇荡。
1986年陈日胜在罗文烈教授带领下,普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当时罗教授叮嘱他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延续至今。
当陈日胜一行穿梭于白花花的芦苇荡时,陈日胜忽然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高,看似芦苇、却又结着穗子的植物在迎风摇曳。凭直觉,陈日胜觉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的呀,它却是青白色的,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看上去又有点像麦子。陈日胜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来一看,竟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罗文烈教授仔细察看后,断定它就是水稻,一种生长在海滩涂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
近30年过去了,陈日胜一直用心做着这件事,为此不知耗费了多少钱财和精力。种植的面积从几分到几亩、几十亩、几百亩,扩展到今年的1000多亩。
海水稻种植达1亿亩可养8000万人吗?
走进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南侧10余亩试验田,被整齐分成了12块,总共种植了1000多份不同的水稻材料——技术人员解释说,通过品种审定前,这些不同的水稻不能称之为品种,只能称之为材料。
网络配图
其中,7号和8号试验田中种植了312份具有较强耐盐碱性的“海水稻”材料,平时用3‰至6‰不同盐度的咸水浇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最西侧是一个海水调节池,周边海水被引入调节池中,再加入一定比例淡水,配制出不同浓度的咸水,专门用于灌溉7号和8号试验田,从而模拟自然界中不同的盐碱地情况,测试不同材料的耐盐碱性,选育优秀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工程师邹丹丹说,“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传统水稻在较高盐碱浓度的水田里无法正常生长结实。目前,这里的“海水稻”已能在6‰盐度的咸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结实,未来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推进,期待新的海水稻材料能用更咸更碱的水进行灌溉。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眼下,这些“海水稻”进入成熟期,稻穗已经金黄。随手捏开一粒稻谷,籽粒十分饱满。
网络配图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工程师杨红燕最近一直“泡”在试验田中。“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天都会来这里看苗情、测盐分,记录它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看着这些珍贵的‘海水稻’长势良好,我很有成就感。”杨红燕说。
2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权威科研机构在青岛举行了“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和“盐碱地改良技术评测会”,对“海水稻”产量等相关技术成果进行评测。
“最高亩产为620.95公斤,原来的预期目标为300公斤,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扬州大学教授、“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测产组组长刘世平在经过“确定测产水稻材料”“收割”“数据测量”等多个步骤后,宣布了“海水稻”实地测产结果,现场嘉宾和工作人员欢呼雀跃,“我们成功啦!”
此外,还有三个材料亩产测产突破了400公斤,分别为547.72公斤、490.47公斤、438.14公斤,都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300公斤数值。
年近九十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了实测结果后,高兴地对现场工作人员说:“这个成绩非常好,如果用优良中差来评判,可以达到优了。”
海水稻,是我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海南南繁基地将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粮仓。袁隆平表示:海水稻如果扩大到一亿亩,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据测算,我国盐碱地总数约15亿亩,其中有约3亿亩具有改造潜力。
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也将达到300亿公斤,能养活8000万人口。
目前,这里的“海水稻”已能在6%盐度的咸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结实,未来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推进,期待新的海水稻材料能用更咸更碱的水进行灌溉。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眼下,这些“海水稻”进入成熟期,稻穗已经金黄。随手捏开一粒稻谷,籽粒十分饱满。
这将是改变人类文明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