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菌为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该菌主要侵染水稻,也可侵染禾本科杂草,但杂草发病不普遍
我国自1976年开始监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变化,迄今已经进行了3次全国范围的病原菌区系鉴定,大约每10年1次鉴别品种初期采用金刚30江宁糯南粳15IR26等,1989年开始采用金刚30Tetep南粳15Java14和IR26等5个品种利用这5个基本鉴别品种,根据成株期的反应特征,统一鉴定来源于各地的白叶枯病菌菌株,结果区分出7个致病型(
表10-5 中国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在水稻鉴别品种上的反应
)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最多,Ⅱ型次之,但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稻混栽区则以Ⅱ型Ⅳ型为多后来部分省区进一步鉴定了新菌株,广西以Ⅳ型最多,Ⅱ型次之,并存在Ⅴ型;湖北Ⅳ型最多,Ⅲ型Ⅱ型I型依次减少;广东因大面积种植含抗病基因Xa-4的杂交稻组合,致病型Ⅴ明显上升日本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合作,采用统一的方案,利用近等基因系建立了一套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单基因鉴别系统,用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鉴定我国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1999—2000年的鉴定中,采用了一套已知遗传背景的鉴别品种,包括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籼型近等基因系材料IRBB3(Xa3),IRBB4(Xa4),IRBB5(xa5),IRBB14(Xa14)以及金刚30(高感品种)和Java14(Xa1,Xa3,Xa12)利用这套改进的鉴别品种,区分出8个小种(
表10-6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8个小种在鉴别品种上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