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杂草造成的水稻产量和品质损失,种植者通常使用化学除草剂来控制各种杂草。但是,如果除草剂使用不当,会对水稻幼苗造成药物伤害。除草剂造成的损失有时大于杂草造成的损失,甚至导致水稻死亡。尤其重要的是,当发现药物损害时,及时作出初步判断。喷洒水稻除草剂是为了清除稻田杂草,防止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但是,在此过程中使用不当会导致药物损坏。
药害症状,水稻枯萎病:药害枯萎病常表现为整株整片症状,主要由除草剂引起。例如,如果在水稻苗期错误地喷洒秸秆覆盖物,整个植株将枯萎和死亡。生长畸形:药物损伤引起的水稻畸形主要发生在水稻的茎、叶和根上。常见的畸形包括卷曲的叶子、簇状物、肿胀的根、异常的圆锥花序等。例如,当水稻受到2,4-D的伤害时,心形叶变硬,出现管状叶和异常圆锥花序。斑点:常见的有褐斑、黄斑、干斑、网斑等。例如,如果在水稻生长早期错误地喷洒丁草胺,水稻幼苗上会出现不规则的褐斑。生长停滞:受药物损伤后,水稻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缓慢。
水稻除草剂的药害判断可以从施药周期和施药量来看,如果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施药时间为水稻插秧后1-2天,则更为敏感,有时会发生药害。高剂量的单一农药产品也容易造成药物损害。检查水和土壤状况。使用后水太深,容易造成药物损伤。检查植物是否因施肥不当、施用不成熟有机肥或不当使用秸秆而生长不良。检查病虫害、水稻蓟马和水稻根系,受损的水稻植株会变成短簇,叶尖会卷成管状,根系会变短。水稻矮缩病的主要症状是黄化和叶片萎缩。这些植物矮小,从顶部逐渐凋谢,出现破碎的斑块,但叶脉保持绿色,叶片通常显示明显的黄绿色条纹。根据秧苗生长情况,插秧后秧苗恢复正常绿色。如果施用后出现异常症状,其他类似品种和同一品种的其他幼苗的正常生长可能会受到药物损害。
补救措施:再次移栽,经诊断,苗木药害严重,苗木泛黄占80%以上。应立即培育和重新种植(抛掷)幼苗。操作方法:先清除田间积水,轻轻翻耕一次,然后排出浑水,再插秧苗。近年来,播种和移栽(抛秧)育苗季节比传统季节提前7至15天。从发现药物损伤到补充插入一般为5-10天,季节性矛盾不突出。加强肥水管理和中耕:如果是药田,首先将施用的农田水排干,注入新鲜自来水。第二种是田间耕作,将表层土壤吸附的化学物质转化为深层土壤,以减少化学物质对水稻根系的影响。栽培2-3天后,施用进口复合肥,促进根系和叶片生长,促进生长。
回答
若是进行茎叶喷雾,一般可在施药后的第2天进水,进水后将田间的水层深度保持在2-3厘米,并保水5-7天,缺水时应及时灌水,若是进行封闭除草,则播种后至水稻现青前都要保持土壤湿度,待表土变干后灌入“跑马水”。施药后保水一段时间可以防止杂草二次萌发,合理保水可促进壮苗早发。一、水稻打除草剂后几天进水
1、如果使用除草剂的方式为茎叶喷雾,则通常可以在施药后的第2天进水,进水后将田间的水层深度保持在2-3厘米即可(保水5-7天),缺水时要及时灌水。 2、如果是封闭除草,则在播种后至水稻现青都要保持土壤的湿度,待表土变干后要及时灌入“跑马水”。 3、施药后,灌入浅水并维持一段时间能够起到防止杂草二次萌发的作用,合理保水可以促进壮苗早发,达到以水控草、促苗抑草、提高药效的目的。 4、保水5-7天后,适时追肥,此时稻株已经占据了田内的生长空间,杂草即使萌发也难以造成危害。二、水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补救措施
1、药害症状 (1)受害较轻 施药5-10天后,稻株出现老叶黄化、矮缩的情况,黄化叶上面还会出现褐色的斑点,叶片自叶尖向下黄化。 (2)受害较重 1稻株具有较多的黄根,白根则比较少,用手轻拉稻株便可将苗带起。 2新叶短小且窄,抽生速度较慢,上位叶的叶枕比下位叶低。 3稻苗高低错落,长势不一致。 2、补救措施 (1)如果受害程度较轻,可亩用6-10斤尿素、20-30斤氯化钾、4-6斤颗粒锌肥混匀后撒施于田间。 (2)如果受害程度较重,可亩用12斤尿素、40斤氯化钾、8斤颗粒锌肥混匀后撒施于田间,之后的5-7天要保持浅水层。 (3)处理后,通常经过5天左右稻株便可长出1片叶,7-10天后稻田内的长势开始好转,15天后即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