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0初秋,
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
有个小男孩出生了。
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
—2—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
他喜欢追根究底,
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老师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
好奇的袁隆平才不听呢!
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3—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场。
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
紫红的葡萄垂在架上,
四处开满了鲜花。
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一个田园梦,
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
—4—
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
1953年8月,他从农学院毕业,
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
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实验,
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红薯和南瓜。
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
—5—
1959----1961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
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
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
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
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6—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
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
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
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
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
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7—
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
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
他还去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山跃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
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换种子呢?”
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
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
袁隆平立即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
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8—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
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
可是,该到哪里去寻找高产种子呢?
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
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
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星期、半个月过去了......
袁隆平一无所获,可他不会轻易放弃。
—9—
终于,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
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一枝稻穗上共有230粒稻谷!
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
不住地夸它:“真是个好妈妈呀!”
—10—
第二年,
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
种了1000多株。
他认真观察、施肥、除草……
天天盼着丰收。
收获的季节到了,
可稻株们的表现很不好。
瞧!高的高,矮的矮,粗的粗,细的细,
没有一株赶得上它们的妈妈。
袁隆平很失望,他反复琢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1—
袁隆平一直不停地想啊想,反复地查资料。
每天都去稻田里仔细观察,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到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他意识到:
那株“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
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
“大自然中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
但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
想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地跳了起来,
他要揭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12—
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
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
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
袁隆平和妻子、助手,
不管高温酷暑,不怕刮风下雨,
在茫茫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
这个不是,那个不对……
在观察了14万株水稻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
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
在第三个年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败育株。
—13—
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
为了加快研究速度,
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不停往返。
他们曾遭遇了很多困难:
试验田的秧苗曾被人恶意拔光,
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
反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声音不时传来……
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14—
多年的失败让袁隆平逐渐意识到,
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
近亲联姻,后代不好。
他们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
又是漫长的寻觅过程……
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
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
身在北京的袁隆平飞一般地赶回海南,进行研究。
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
它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15—
杂交水稻成功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它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
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
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16—
这个一生从未停下脚步的老人,
从来没忘记年轻时,
那个美丽的“禾下乘凉梦”,
散文:水稻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扩展资料
未来水稻,是每个育种科学家都要思考的重大方向。目前,国际上很多专家都在通过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人类对水稻食用的需求等因素,来预测未来水稻需具有或应改良的优良性状。未来水稻代表研究方向,但不是某个具体的新水稻类型,或独立概念。
作为超级稻二、三、四期百亩片攻关成功品种的培育者,邓启云是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和形态改良,通过常规方法育种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看来,“未来水稻”涉及的生物分子育种技术,是先进技术。
百度百科—水稻
春来种绿夏收黄,自古九州称主粮。落土八方夸妙好,育民兆众飨福祥。
惠农须悯滴滴苦,重本莫轻粒粒香。请向雀歌蛙鼓处,深思国事怎安昌。
卧稻雨余收。处处游人簇远洲。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乱折黄花插满头。
青眼想风流。画出西楼一帧秋。还把去年欢意舞,梁州。寒雁西来特地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去南方江西宜春打工,位于南方一隅山村。我同当地一位江姓老乡交了朋友,他祖祖辈辈种植双季水稻,3000多亩水田,分布在山村周围。每每金秋时节,稻浪飘香。那黄橙橙的稻田翻着金浪,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家乡农人的寄托和梦想。遍野响起了“嚓嚓嚓” 的割禾声,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秋收的人群……
珍惜宝贵的稻田。家乡农人珍惜稻田,视之为宝。山区地带,一块块土壤肥厚,熟作的稻田,弥足珍贵。稻田是大自然赐予家乡农人的宝贵财富,也给农人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就像农人的生命一样重要!他们深知:这是前辈留给后代的财富,需要子子孙孙传承下去,不能丢失。保护耕地,这是一条红线,自然成为家乡农人的一种职责和义务。这些年来,村庄建设农房需要建房用地,但村民们形成了共识,不乱占用稻田耕地,而选择在山坡地上建农房民居。
一年之计在于春。细雨如烟、一片新绿的春色。给家乡的田野披上了春天的盛妆,山梁上变成了一幅热烈的春耕图画。在田野里,这边那一头头大黄牛、大水牛在温润的耕地上迈着稳重的步子犁地,明亮的铧板上翻起潮湿的泥土,齐整的像春天小河的浪头,雕匠刻出的纹路。那边农人赶着牛,来回耙地耘田整理播种的秧地。一畦畦秧田整齐划一,像绘画家们一幅幅素描图画。水稻播种。水稻种子浸种摧芽,发芽了。农人把稻种撒播在秧田,那土里传出凉丝丝的温暖,农人的毛孔和泥土接在一起,人们感到非常的舒适。他们使每次流出的种子,都是那么样的均匀,那么样的妥帖。如同一个被娇宠的小孩子,在同情与赞美之中,仔细地、赶快地完结了手上的工作,好马上跑到慈母的怀里,接受那份应得的爱抚一般。
春风春雨润心田的美好时节。播下的稻种,没几天就长芽生长。15天左右开始施肥,为培育壮秧提供养分。一星期后,那棋盘似的一畦畦秧田,长得青青翠翠,挤挤簇簇,染绿了秧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一片片绿油油的秧田,每一根秧苗都跳跃着、欢笑着,犹如一串音符般跳跃。它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点缀着乡间田野。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春天,农人们赶农时抢插早稻,过了插秧季节就无法有好收成。家乡春插大忙,男女老少齐上阵。那田野忙碌着勤劳的农人,农村妇女插秧既快又好,我母亲就是一个插秧能手。插秧时,我看见她右手轻轻一捻,左手在水里一点,一小蔸秧便浅浅插进了泥里,又一抬手,带起一串水花……她就是这样轻轻捻,轻轻点,轻轻捻,轻轻点,插到左边,右腿在前,左腿后退;插到右边,左腿在前,右腿后退,灵活而有节奏的动作,“哗啦、哗啦” 有韵律的清脆点水声……刹那间,眼前就出现一片整齐的秧苗,株对株,行对行,微风吹来,秧苗轻轻摆动,亲昵地吻着泛起涟漪的清凉的水。
古人云:水稻三分种七分管。插秧后及时上护苗水,秧苗返青后适时适量施用分蘖肥。“没有大粪臭,那有五谷香。”家乡的水稻通常施农家肥,人畜粪肥沤制的肥料。水稻生长吸收好,肥效高。还要做好除稗杂草工作,那时节,一池又一池的浓绿色稻田,好像是绣花姑娘的花案。田野里除稗草劳动的人们银铃般姑娘的笑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鸟儿从林荫中飞到了田间,姑娘们又开始在花案上刺绣了。禾苗一碰到姑娘的巧手,就笑得珍珠儿满身滚落。稗草,被姑娘们从绿色丛中一株一株揪出,埋入土中当作肥料。“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水稻管理得当,禾苗茁壮成长,我极目远望,家乡的稻田绿油油的稻子,昂首挺胸,幻化出一道美丽的田园风光!
俗话说:“有水就有虫。”水稻从播种到成熟收割,田间管理非常重要,不管是肥力还是水的管理,还是病虫害防治,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家乡的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我在家乡务农的日子,水稻除病虫害的时候,我身上背着装了配制好农药液体40至50斤重的喷雾器,行走在稻田里,给水稻喷洒药液除病虫害。那阵子,我被农药喷雾器压得红肿的双肩,剧烈的疼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水稻成熟,丰收时节。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又金灿灿,这是水稻生命的轨迹。每每七月下旬家乡的早稻,一天天走向成熟,收割工作全面铺开,稻田风吹过,金**的稻田发出沙沙声,空气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田野稻子长在田里的身姿很好看,细细长长,娉婷袅娜,看起来既柔顺又光滑,呈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风度。它们是以站的姿态,完成一生的行走。只有风拂来的时候,才躬一躬身,然后挺直腰杆。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稻谷晒场上堆满了金**的稻谷。
水稻原产于我国。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北地区。大米饭是我国居民的主食,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常规稻是3亿亩,而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2亿亩。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家乡种植的水稻,那一粒粒米饭,都凝结着家乡父老乡亲辛劳的血汗。我铭记着,粮食来之易,要倍加珍惜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