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核镇的行政区划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5:12:31
字号:

截止2012年底,该镇域面积74.48平方公里,镇辖2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2个农场。总人口13.2万。

榄核镇的行政区划

23个村民委员会概况如下:

1、大坳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的最北部,北靠沙湾水道,东与榄核镇上坭村接壤,西部和南部邻本镇万安村,是榄核镇内距榄核镇中心区最远的一个村,但也是榄核镇大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积4766亩,村内共划分23个生产队,总户数1325户,全村人口4250人,劳动力2860人。

2011年大坳村集体总收入37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以土地、鱼塘发包及厂房出租为主要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14395元,以种植香大蕉、果蔗及鱼塘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

2012年12月零时,榄核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大坳村也因此被南沙区管辖。而且由于拥有与多条主要干道相近的优势地理位置,大坳村或将被改造成为庞大的住宅区域。

2、张松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西北面,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6.5公里,是区发展绶慢村,全村人口1889人(其中劳动力1268人)。2011年工农业总值553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3万元,人均收入11858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752亩,其中:水稻121亩,果蔗339亩,蔬菜206亩,香大蕉96亩,花卉105亩,鱼塘865亩,其他农作物20亩。村民以运输、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

3、八沙村

概况:地处榄核镇西部,北有榄核河,南临潭洲水道,与顺德一水之隔。全村人口1436人,(其中劳动力1016人),户数506户,外来流动人口2200人。在农业布局上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体,果蔗面积726亩,香大蕉面积218亩,鱼塘面积633亩,蔬菜面积92亩,花卉面积90亩,其他面积10亩。本村现有企业7家,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34万元,人均收入17946元。2011年村集体可支配纯收入142万元。

4、人民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以北,距离镇中心约2公里,是革命老区。2011年全村人口1330人(其中劳动力951人),共402户,2011年工业总产值116586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12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1万元,人均收入17263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385亩,其中:甘蔗160亩,香大蕉180亩,鱼塘255亩,其他农作物790亩。村民以种植果蔗、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

5、九比村

概况:榄核镇中等规模的行政村,地处广珠东线公路边,东临沙角村,南靠平稳村、顺河村,西面与墩塘村接壤,北面与子沙村、雁沙村相隔榄核水道,全村12个村民小组,2173人,538户,劳动力1468人,面积3300亩,20多间企业,外来人员6500多人,出租屋6200多间,两个农贸市场,1间小学,1间幼儿园,村级纯收入约154万元。

6、子沙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面,相距镇政府4公里,与绿村一河之隔,是革命老区村。全村常住人口1160人,流动人口50人,村内有8个生产队,共362户,全村土地面积2200亩,适宜种植花卉、香蕉等高值作物及水产养殖。子沙村各项设施完备,村道路水坭硬底化,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文明户270户,区文明标兵户1户,2006年被番禺区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达100%,社会治安稳定,2005年被番禺区评为安全文明村,2005年为推进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在村部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我村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花卉、香蕉种植面积1190亩,甘蔗种植面积1010亩。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7、雁沙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北部边缘,北邻下坭村,南接高沙村,东临蕉门水道,西邻沙角村。广珠东线从雁沙村西侧经过,承接区域性交通,水陆交通便利。雁沙村属于冲积平原地形,高程平均为0.2米-1.8米(珠基高程)。村域范围内有多条河涌交织纵横,地势平缓。队村域周边的蕉门水道和榄核水道牙,村内主要的河涌为双亦涌,雁沙涌等。雁沙村主要为围田,河段水域属河口带地貌,受径流和潮汐影响,淤泥等细小颗粒堆积而形成地层上部较厚的淤泥层和松软灰色中细砂混泥层,地质较复杂。雁沙村维持着二级经济模式,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农产品、外出打工。雁沙村下辖19个生产队。2011年,雁沙村总人口约3603人,1120户,外来人口约320人。

8、新涌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镇西南面,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1.5公里,是镇11平方公里工业建设用地,全村人口2543人(其中:劳动力1685人)。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69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3万元,人均收入18940元,辖区内2.14平方公里,我村现有耕地面积2588亩,其中:水稻39亩,果蔗603亩,蔬菜263亩,香大蕉225亩,花卉24亩,鱼塘1200亩,其他农作物263亩,村民以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优质鱼为主要经济收入。

9、下坭村

概况:位于番禺区榄核镇广珠路33号,西樵大桥南面,是典型的大沙田地区。我村辖内有6个生产队,全村现有人口915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123人,其中党员41人,是个农业村,总面积约1572多亩,其中农田保护区面积1085亩,常年以种植蔬菜、果蔗、香大蕉和水稻为主。1993--1998年开发本村3、4、5、6队部份土地,并发包给各厂企作工业用地,工业用地面积487亩,现有厂企11间。

10、上坭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北面,相距镇政府8公里,是典型的低沙田地区,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水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2011年全村耕地面积1389亩,共划分为4个生产队,全村常住人口1007人,户数297户;外来流动人口530人。在农业布局上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体,稻谷面积4亩;果蔗面积690亩;香大蕉面积:100亩;鱼塘面积200亩;蔬菜面积63亩;花卉面积317亩;其它面积15亩。村各项设施完备,有卫生站、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和绿色网园,村内各生产队有标准化水泥硬底人行道路,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我村现有企业10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00万元、农业总产值1872万元,人均收入14687元,2011年村集体纯收入128万元。我村是广东省卫生村、广州市第四批文明示范村和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11、万安村

概况:万安村位于榄核镇的最北面,紧靠沙湾河道,有十个生产队,耕地面积2860亩,户籍人口2128人,有工业区两个(万安工业园和北斗工业区),占地面积约220亩,企业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外来人口约2200人。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14577元,村民主要收入靠耕种农作物(主要为果蔗及香蕉)。

12、沙角村

概况:沙角村辖沙角涌、沙尾、下垄尾(旧称虾笼尾)及滘仔,地处榄核镇之东部偏北。全村常住人口2109人,流动人口430人,村内有11个生产队,共631户,全村土地面积3050亩,适宜种植蔬菜、果蔗、香大蕉等作物及水产养殖。沙角村的特产是荔枝“妃子笑”。沙角村基础设施完备,有一所能容纳100多人的幼儿园,公园、文化室、球场等;村公路水坭硬底化;机耕路网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2004年度被番禺区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2005年度被番禺区评为安全文明村。2005年为推进农村劳动再就业,在村委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村民参加合作医疗达99%以上。每年由本村的热心人仕赞助举办敬老活动,邀请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敬老活动。沙角村现有5家企业,是区、镇的经济发展缓慢村,每年纯收入只有15万元。

13、牛角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2.5公里。全村人口1525人,村民以种植果蔗,蔬菜、香

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

14、绿村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中部,距镇中心约5公里,总面积2424亩,是大沙田地区里土地肥沃的一个村,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果蔗1300亩、香蕉500亩),水产养殖面积250亩,辖内有10个生产队,村民住宅分布为南、北两个自然点,总人口有1808人,村内有企业7间,村民靠种植果蔗、香蕉收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15、榄核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中心城区,与顺德区五沙村比邻,全村人口4083(其中劳动力2777人)。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8965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77万元,人均收入14580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3169亩,其中:玉米56亩,果蔗1591亩,蔬菜223亩,香大蕉875亩,花卉150亩,鱼塘295亩,其他农作物30亩。 村民以种植果蔗、蔬菜、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

16、合沙村

概况:位于榄核河以北,与榄核镇中心城区一河之隔。现时全村人口1187人,共425户;种养植面积1625亩,其中水稻10亩,常年蔬菜95亩,香大蕉298亩,花卉70亩,黑蔗670亩,鱼塘482亩。村集体纯收入为35万元;合沙村以种植黑蔗、香蕉、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

17、甘岗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西北角,西靠顺德区,北临沙湾水道,距镇中心约6公里,距番禺市桥镇18公里。全村总人口为2326人,共762户,总面积为3650亩,其中鱼塘面积1050亩,花卉800亩,水稻300亩,果蔗500亩,香蕉530亩,各种的旱地种植、冬瓜、蔬菜及其他等600多亩,下设十一个生产队,为五个自然片,常年以种植水稻、甘蔗等各种旱地作物和水产养殖为主。

18、墩塘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东南面,东与九比相相连,南与顺德一河之隔,距中心镇1.8公里,全村人口3356人,其中劳动力1450人,2011年农业总产值12158万元,村集体总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13239元,墩塘村现有耕地4959亩,其中水稻53亩,果蔗2600亩,花卉140亩,香大蕉886亩,蔬菜106亩,鱼塘养殖1155亩,其他农作物19亩,村民以种植果蔗、香大蕉和鱼塘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

19、大生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北岸,距离镇中心约2公里,是革命老区及番禺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2011年全村人口1383人(其中劳动力828人),共515户,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1525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12592元。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917亩,其中:甘蔗788亩,香大蕉150亩,鱼塘 427亩,花卉420亩,木本水果27亩,玉米30亩及蔬菜75亩。村民以种植果蔗、香大蕉和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收入。

20、顺河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东南面,连接灵山村、平稳村、墩塘村、九比村与顺德区相邻,相距镇政府7公里。全村耕地面积4648亩,共划分为15个生产队,全村常住人口3265人,户数1131户;外来流动人口849人。

我村在农业布局上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体,稻谷面积200亩;果蔗面积2308亩;香大蕉面积:800亩;鱼塘面积680亩;蔬菜面积400亩;花卉面积217亩。我村各种设施完备,有一所标准小学、卫生站、老人活动中心和3间私办的幼儿园,村内有一条标准化村级样板公路,各生产队道路水泥硬底化,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每年举办“三八”节文娱活动,邀请全村妇女参加活动。2005年我村开通了顺河村网站为村民农产品价格信息和交易提供服务平台。 2006年被确定为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番禺区新农村建设推行村;2006年被评为广州市卫生村、广东省计划生育模范村;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番禺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0年村民参加区合作医疗达99%以上。我村现有企业2家。我村大力发展优质果蔗、板田菜提高农民的收入。

21、湴湄村

概况:湴湄村是革命老区,也是伟大音乐家冼星海故乡,该村位于榄核镇西北面,接近北斗涌,属沙田区.距离镇中心约五公里,有16个生产队,913户,2529人,种养面积3885亩,其中水稻95亩,常年蔬菜163亩,香蕉210亩,花卉320亩,果蔗1420亩,鱼塘1457亩,其他用地220亩。村文明户625户,村文明标兵户10户,2011年被番禺区评为计划生育模范村,2011年全村参加保险医疗人数达100%,火化率100%。

22、坳尾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的东面,相距镇政府7公里。全村常住人口1201人,流动人口250人,村内有8个生产队,共389户,全村土地面积1368亩,适宜种植花卉、香蕉等高值作物及水产养殖。坳尾村各项设施完备,附近有一所能容纳1000多学生的双翼小学和一所能容纳40多人的幼儿园,村内道路水坭硬底化,机耕路网和水利建设完善,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文明户375。

23、平稳村

概况:位于榄核镇东南面,距镇中心约1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360亩,共划分13个生产队。全村总人口3035人,其中常住人口2369人,共620户;外来流动人口666人,出租屋718间。平稳村主要产业有电子、木业、机械、汽配等,共拥有企业35家,商铺30家。村农业布局上以种、养业为主体,其中稻谷面积300亩;果蔗面积783亩;蔬菜面积232亩;香蕉大蕉面积37亩;花卉面积241亩,鱼塘面积776亩。

有,广州河网密布,曾经,广州南部各村镇不通陆路,出入常靠船只,于是横水渡遍布各处。一颗大榕树,一个候船亭,往往是乡村横水渡的标配。但近几年来,由于桥梁建设,经营困难,设备老化,延续百年的广州乡村横水渡渐渐消失。去年(2021)6月,番禺区便一下子停运了观龙、三沙、沙北,南亭、穗石,下北、西一,大兴八个渡口。我们无法阻碍时代的进步,只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旧物。谨以此文记下广州现存的乡镇横水渡。

《番禺县续志》中记载的一部分渡口

一、广州乡镇渡口总览

表格中的渡口是我近年来亲眼确认存在的渡口,其中大部分将会在下文详细介绍。表中的一些渡口名和码头名是我自己编的,请以实际为准。(其实很多渡口和码头是没有正式名字的)

更新:横沥渡已撤消;南沙区民建-中山新建渡口(民建-新建,跨洪奇沥水道)确认存在。

以下是现存的可能性较大的渡口:

增城区西湖滩渡:西湖滩-朱兜埔,跨增江;

番禺区前锋渡口:前锋-大刀沙,跨市桥河;

南沙区张松渡口:张松-七三农场(靠近顺德);

南沙区圭沙渡口:马前-圭沙岛,跨洪奇沥水道(不知是否对外开放);

南沙区新沙医院渡口:新沙-新沙医院,跨西沥河(不知是否对外开放);

还有一些只在网络上一些报道出现,现存可能性不大的渡口:增城石滩元洲渡,正果圭沙-新庙背渡口,南沙庙背渡,庙青渡等。甚至很难知道这些渡口的具体位置。珠江上的一些岛(如丫髻沙、沉香沙、上下横档等)也是有渡船上岛的,但不清楚是否对外开放,网上的资料也很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附近些年撤销的部分渡口:

海珠区黄埔村-洪安围渡口(黄埔古港内),停航时间未知;

白云区鹤岗渡口:鹤岗-峡石,跨巴江河,停航时间未知;

番禺韦涌-顺德勒竹渡口,跨陈村涌,2018年停航;

下北渡口:南浦下北-荔湾区沙洛,跨三支香水道,2020年停航;

西一渡口:南浦西一-海珠区石溪,跨珠江后航道,2021年停航;

大兴渡口:大石大兴-南浦桔树,跨大石水道,或在南浦三桥通车后停航;

南亭渡口:小谷围南亭-南村市头,跨珠江后航道,2021年停航;

穗石渡口:小谷围穗石-新造,跨珠江后航道,2021年停航;

沙北渡口:清流-海鸥岛沙北,跨浮莲岗水道,2021年停航;

三沙渡口:清流-东涌三沙,跨沙湾水道,2021年停航;

观龙渡口:观龙岛-东涌东导,跨沙湾水道,2021年停航;

北斗渡口:沙湾-榄核万安,跨沙湾水道(北斗海),2016年停航;

大稳渡口:东涌大稳-鱼窝头天益,跨骝岗水道,停航时间未知;

东风渡口:东涌石排-鱼窝头东风,跨骝岗水道,停航时间未知;

放马渡口:潭州放马-中山大奎,跨洪奇沥水道,在2021年初广中江高速黄圃段通车时停航;

万顷沙渡口:万顷沙五涌-水牛头,跨蕉门水道,在2021年明珠湾大桥通车时停运;

横沥渡口:横沥镇-冯马二村,跨下横沥水道,大概于2022年7月撤消。

二、部分现存渡口

1.大吉沙渡(乌冲口-生鱼洲)

应该是离市区最近的乡镇渡口了,也是进入大吉沙的唯一办法。乌冲口码头离裕丰围地铁站很近,大吉沙又是旅游点,周末还是很多游客上岛的。

班次如下,大概15分钟一班。

趁着隔壁洪圣沙修地铁(没错,未通桥梁,先通地铁)的机会,岛上在发展袁隆平水稻公园,还原荔枝基、水稻田的珠三角传统农业景观。

背后是黄埔大桥

岛上的湿地鸥鸟翔集,图为一只牛背鹭

从渔村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广州离大海似乎如此之近。可惜天气不尽人意。

2.清流渡口

(原帖文在某个倒闭论坛上,阅读权限10:链接)

连接石楼镇的清流村和观龙岛。位于观龙岛北部,在南部的观龙渡口(到东导村)撤销后,这成为观龙岛的唯一渡口。渡口北侧和南侧分别有班次稀少的番149和番28。也可以从地铁低涌站穿过三德村走2公里过来(我就是这样干的,夏天小心中暑)。

这种样式的渡口牌全番禺统一,曾经遍布番禺各地。

渡口牌

具体位置(百度地图)

班次是很密的,一条船不停地来回渡,大概10分钟就有一班。

船的雨篷很小,遇到大雨就等湿身了。

模糊的铭牌诉说着这辆船的历史

广州珠江造船厂造 2004年11月

两岸同属清流村,村民来往还是挺多的,很多村民要上岛耕田,所以渡口客流较大。外村行人收费一元。

客流颇大

3.新沙渡口

连接东涌镇细沥村和大岗镇的高新沙岛。细沥一边离南沙大道的细沥桥站1.5公里,新沙一边离新沙市场站1.2公里。

毕竟两岸不是同一条村(甚至分属两镇),客流很少,大概以过路的摩托车为主。船费多少忘记了。

可以看见两岸离得很近

在船上跟这位红色衣服的热情村民用番禺话闲聊,他还主动载我到新沙市场。

感谢这位热情村民

高新沙岛上,除了一望无际的蔗田,还可以远望大岗镇的十八罗汉山。往南有个小岛,上面有个神秘的新沙医院,出入只靠渡船。

远望十八罗汉山

顺带一提,在高新沙岛上兜圈圈的南40路在村路不限速,过个桥直接原地起飞(屁股离凳)。然而到了大路上就乖乖地开45了。

南40导向图

4.横沥镇渡口(更新:此渡口已撤消)

连接横沥镇中心和横沥镇的冯马二村。北岸中环路有巴士(南G4)接驳地铁,南岸离冯马二村公交站900米。这个渡口不收费。

位于横沥镇中心的渡口,附近还有渡口饭店

北斗大桥被撞时,甚至以安全为由一个钟一班船,可能因为班次少了,去时过渡的摩托还挺多,现在应该恢复正常了。另外这里要求穿救生衣登船。

船上没有雨篷,去时又刚好打台风

5.白湖渡/麦村渡

这两个渡口之间的距离不过数百米,就放在一起说了。二者都是从增城小楼镇过增江对岸,但前者是到增江街道的白湖村,后者是到正果镇的麦村。我只去了白湖渡,是看到隔壁有船在开才知道麦村渡还在的。白湖渡免费。

下面是白湖渡,上面是麦村渡

可能是当时客流小的缘故(去时只看到两个游客),渡船每隔半小时才来回一转,其余时候是停在岸边的。麦村渡应该也是如此。

这两个渡口西侧小楼市场公交接驳很方便,东侧只有麦村有定点发班的增城63路,但可以走两三公里穿过白湖村到增正公路上的白湖村站。白湖村祠堂、村门、文昌塔、北帝庙等保存完好,还有大片迟菜心田,进去走走也无妨。

贴满婚联的村门,既喜庆又古色古香

而最奇怪的莫过于这个“百年飞榕”,榕树沿着烟囱生长,在顶部长出树冠,显示它顽强的生命力。

百年飞榕,就在白湖渡旁边

6.大墩渡

连接新塘镇的大墩村和鹅桂州岛的刘屋洲,大墩村民上岛上的农场干活全靠它了。刘屋洲除了农田,还有一个自来水取水口,供给新塘和黄埔部分地区。

大墩村市场有增城26路、27路,鹅桂州岛上只有五公里外的深涌村有增城14路,还有一个渡口到沙角村(下文介绍)。

渡头除了渡口牌,还有一块为防止偷窃农作物,禁止外村人上岛的牌子。不过没有人管,照上船即可。只是外村人要收费(多少钱忘记了,一两块吧)。网上还有关于鹅桂州岛的旅游宣传,但我没有看到任何游客。岛上有水稻田,蕉田,鱼塘和荔枝树。

渡船开得很慢,五百米的航程开了10分钟,可以静下心感受习习凉风、滔滔江水,也可以听听村民的闲聊。这里靠近东莞,村民讲话带着明显的莞城口音,广州人很难听得懂。

7.沙角渡

从大墩渡沿着鹅桂州岛的大堤向东北走四五公里(中间有一段没铺水泥的机耕路),就能看到沙角渡口。

沙角渡连接仙村镇的沙角村和岛上的农田,有很多村民过渡。但我右转到深涌村坐增城14走了(毕竟沙角村村巴一天只有几班),所以没图。

鹅桂州岛上,河对岸是沿江延伸的沙角村,这边这是人烟稀少的农田。

沙角村

8.民建-新建渡口

连接南沙区民建村与中山民众镇新建村,可能是目前唯一的跨市渡口,过渡的摩托车比较多。南沙区方面离南9路民建村1.2公里,中山方面离369路新民红桥脚站1公里。

船费好像是两元。

渡船与渡口

中山一侧的堤岸

三、结语

渡口撤销是大势所趋,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只能是记录下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我会继续探索那些仍可能存在的渡口,这篇文章将会不断更新。

已经撤销的万顷沙渡口,渡船驶离五涌码头

在船上拍摄的建设中的明珠湾大桥,现在它已经取代了万顷沙渡口

参考资料:

乡下台长@史太郎 的公众号文章及视频;

广州市标准地图;

各大媒体关于渡口的新闻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发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1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