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5年,浙江天元余姚等地掀起了一股种植兰花品赏兰花之风。先是天元道坛的道长道士,后继天元的文人雅士,再逐渐发展到名人及商家,进而成为了一种民风。
公元1819年,为了进一步宣扬崇道敬德,一位张姓道长广邀名人雅士,发起了“天元兰花盆景展现会”,简称叫“兰盆会”。这个“兰盆会”每年举行两次,每次展期历时7天。
第一届“兰盆会”在公元1819年深秋的农历十月底举行,展出了各类兰花200余盆,观赏者近500多人。到了公元1831年,“兰盆会”的规模近一步扩大,展会内容也从原观兰赏花,扩展到品兰、咏兰、画兰、赠兰。一时间,天元名人雅士云集,热闹非凡,“兰盆会”名誉姚北。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是讲的人生道理。做人要以正为师,以守贞为本,言不激行,有兰心兰德的人必然心性不乱,言行不偏激,就是君子,就是正人。
道家坚守的是一种真元之气,和合之气,即不被恶俗所感染的正直之气。我国蒙学著作《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古人认为,人在脱离母胎之初心性是善良的、真朴的,然而人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习性就开始变化,渐渐地被世俗中丑恶的东西所侵蚀,变得复杂和混沌起来,如一泓清泉被污染了。
道家的修道就是儒家讲的修身,那人为什么要修道呢?因为世界是一个大染缸,太混浊太肮脏太龌龊了,染上坏的习性就必须把它去掉,修道就是返璞归真,还原人性的初态。
兰花的特性使其任凭外界物性万变,也不离性淡守贞和香清高洁的品格,成为了人们学习与修行的榜样。因此道家认为,兰花乃草中尤物,花中至宝,人若修到如兰的境界,则非圣即贤矣!
我国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兰花就是沉浸在优美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完美地将我国各派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旨串联在了一起。除了儒教和道教以外,兰花对佛教也有完美的诠释。
佛教信奉的是清静、禅定和出世,而兰花生于空谷幽林,环境清静,无街市的喧闹,“不以无人而不芳”,是一种淡泊,其特点在于“定”,也就是不为外物所染,保持禅定,与佛教中的“戒、定、慧”的“定”是同一含义。
一代高僧圆瑛法师有偈云,“世间诸相皆常住,万象森罗见本真”,人和万物相同,都有各自的真实本性,要见本真就需修行,修到什么程度呢?佛家追求的是修到“真如”境界,也就是明心见性的高度。
佛家之云,禅者,静也,定也,悟也;静了,定了就得妙悟,就能生出人生的大智慧来。“贪嗔痴”是每个人身心上的蒙尘垢物,“戒定慧”乃是医治“贪嗔痴”最好的妙方。
因此,佛徒修行的第一要务就是戒,戒什么?戒贪念,戒嗔心,戒痴愚之性也。戒然后定之,戒了就清静了,就定了,心态就平和了,人生的智慧就长出来了。因此,几乎所有的佛家寺院都种植有禅兰,其目的就是用作僧尼入定悟禅与劝教世俗众生修行。
佛教认为,从养兰品赏之中也能养成兰花的遗世独立,安于淡泊,乐于恬静的品格,脱离世俗烦恼,获得清静无为的快乐。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兰一君子”“见兰悟禅”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说兰花和佛教的关系:
兰是禅花,非有禅缘,不结兰缘。兰是灵物,能卜凶吉。室浊则兰萎,屋凶则兰枯。兰有佛性,不论贵贱,平和同仁。
兰花文化与我国传统的儒释道都有很深渊源,正是由于兰花品质中的几大特点与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菊花,又名节花、金精、甘菊、真菊、家菊、金蕊、馒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诸名。为菊科植物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菊花,因采摘时间,皆应节候,故有节花之名。《玉函方》云:“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元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甘菊多莳栽,故为家菊。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在古代,菊花的颜色主要是**,所以菊花又称黄花,其实是野菊花之名。贾九如云:“甘菊得秋气之深,应候而开,受金正气,秋金木白,故取白色者。”
菊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见于典籍和焦作各县志记载已近三千多年。菊花不仅可以供药用,还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文人墨客把它与梅、兰、竹并列,号称“四君子”。春秋战国时,《吕氏春秋 十二纪》和《礼记 月令篇》均记载了“鞠有黄华”。屈原的《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句,说明当时菊花以食用为主要栽培目的。东晋时,陶渊明赞美“秋菊有佳色”,这是菊花最早作为观赏植物的记载。南朝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把菊分为两种,一为苦薏,一为真菊。苦意为野菊花,也称黄菊,真菊为白菊花,菊花已作为药用载入医书。到唐代,菊花出现了紫色和白色品种,唐天宝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沁阳在春秋时谓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微蒿”。仍以药用和食用为主。宋朝菊花栽培大盛,观赏已成为主要栽培目的,品种大量增加,并有记载菊花品种的专著问世。如刘蒙的《菊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等。明代王象晋所著《群芳谱》记载了三百个菊花品种。《本草品汇精要》中说:“河南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地为佳。”唐宋以后,怀菊花被列为贡品,以沁阳皇甫村所产最好。清初陈 子在《花镜》中对菊花的繁殖栽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时至近代,人们对菊花的生态习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栽培方法日趋科学化。艺菊水平越来越高,全国菊花品种不下三千种。
世界各地栽培的菊花源出我国。唐宋时代,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菊花又被传到欧洲,后又传到美洲。我国菊花在国外被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已成为象征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历史。《神农本草经》载:“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作枕明目,生、熟并可食。《本草纲目》载:菊花,昔人谓其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盖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盖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除热,用治诸风头目,其皆深微。《本草经疏》云:菊花专治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本草新编》云: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以为明目也,然药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阴阳之胃火。《本草经百种录》云:凡芳香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至燥烈,较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今菊花多用于泡茶或入药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