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秸秆堆沤就是利用一系列微生物对作物秸杆等有机物进行矿质化和腐殖化作用的过程。通过堆沤可使有机物质的碳氮比变窄,有机物质中的养分得到释放,同时可减少堆肥材料中的病菌、虫卵及杂草种子的传播。
2、选择田边地角取水方便处,人工挖低并做田埂,田埂要求与田岸一样平。
3、水稻秸秆一般每亩堆1堆,一堆秸秆量约500公斤,占地6~7平方米。
4、秸秆分层叠堆,每层高40厘米,浇足水分(用沼液更好),使秸秆含水量为60%~70%,撒施催腐菌剂。
5、每堆可叠4~5层,约一人高,呈圆桶状堆,需催腐菌剂12.5公斤。堆的顶部做成凹形,便于集中雨水。秸秆建堆结束后用薄膜覆盖(凹处打孔),保湿保温,过干可从堆顶浇水。
6、一般堆置3~5天开始发酵,1个月后堆体进入高温发酵期,一般堆置2~3个月能基本腐熟,到下一茬作物播种时,充分腐熟的秸秆做有机肥可还田利用,还能减少化肥施入量。
水稻收割后如何还田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一类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却长期未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测定和分析其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实现其环保化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产于成都平原地区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几种农作物秸秆不同部位的主要成分,发现不仅秸秆种类,而且同一种秸秆的不同部位,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主要成分含量都存在较大差异;杆部(直杆部位)纤维素含量较高,而穗部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其中,油菜秸秆中纤维素含量最高(杆部达52.99%),小麦秸秆次之(杆部达51.16%),且随部位不同差异明显,水稻秸秆中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杆部为39.69%);小麦秸秆中半纤维素含量最高(穗部达28.41%),水稻秸秆次之(穗部为24.81%),油菜秸秆最低(油菜籽壳中为18.34%);不同种类的秸秆中木质素含量不同,其中油菜秸秆(油菜籽壳中为22.06%)和小麦秸秆(穗部为23.89%)较低,而水稻秸秆含量较高(穗部为25.22%)。通过对分析方法的建立,可快速得到不同秸秆及秸秆不同部位主要组分含量的信息,可用以指导组分的有效分离和高值化利用。
摘要: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年水稻成熟农户们就会用水稻收获机械收割。水稻收割机是一种高效收割稻谷的机器,能在田间依次完成水稻切割、脱粒、分离和初步清选。下面就来了解下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以及水稻收割后如何还田。一、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
水稻收获机械主要包括水稻生产的收割、脱粒、清选等生产作业中使用的机械。水稻收获机械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割晒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三大类。收割机可分为条放式收割机、堆放式收割机、割晒机、割捆机;脱粒机可分为半喂入式脱粒机和全喂入式脱粒机;联合收获机可分为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和割前脱粒式联合收获机。目前,我们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主要推广的机具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联合收割机由于联合收割机把切割、脱粒、清粮等项作业在田间一次完成,机械化程度高,作业质量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时紧迫的季节可以及时收获,确保增产增收。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将割下的水稻用夹持链夹持着茎秆基部,仅使穗部进入脱粒装置脱粒。因此,脱粒时消耗的功率少,并可保持茎秆的完整。但是这种机型生产率不够高。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是将割下的水稻穗部连同茎秆全部喂入脱粒装置中,这类机型生产率较高,对作物的适应性强。
先进行试割,试割目的在于检查试运转中未发现的问题,并将机具检查和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行走方法一般采用反时针向心回转法。要熟练掌握机组入田、开割、过障碍(田埂、沟等)、转弯收割、行走卸粮、出田、转移等操作要领。
收割倒伏作物时应将割台降到最低位置,并要正确选择收割方向,最好是逆倒伏方向,其次是垂直倒伏方向。在作业中要定期检查机车运转情况和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作业质量检查包括割茬高度、收获损失、脱粒质量、清选损失、清洁度、破碎率等内容。
技术规范:为保证水稻果穗的收获质量和秸秆处理的效果,减少果穗及子粒破损率,根茬的合格率要求,水稻收获应满足以下要求:
1、收获尽量在果桔子粒成熟后间隔3~5天再进行收获作业,这样水稻的子粒更加饱满,果穗的含水率低,有利于脱粒作业,水份降低更利于稻粒晾晒收储,可以相对减少功率损耗。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行距及作业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机具,作业前制定好具体的收获作业路线,同时根据机具的特点,做好人工开割道等准备工作。在收割前要对收割机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确保机械技术状态良好。先转动收割机各工作机构,然后小油门平稳起步,当收割时加大油门,达到额定转速。
2、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高、矮、稀、密)和田块情况正确选用收割机速度(一般为2一3千米/小时),地头转弯或过沟、田埂时要减速。收割机应沿插秧或播种方向尽量走直,满幅工作。不能满幅时,要使作物靠输出口一边。作业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及时清理缠草和泥土等。收割倒伏角度大于45°的水稻时,要采取单向顺倒伏或垂直倒伏方向收割方法。
二、水稻收割后如何还田
水稻收获后的秸秆可科学还田,做无害化处理。水稻秸秆深翻还田是在水稻机械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并均匀抛撒于地表的前提下,利用铧式翻地犁将秸秆翻埋于土壤耕层之下的一种秸秆还田方式。该技术具有农时可控,可与秋收无缝衔接,作业环节少,技术操作简便,秸秆还田深度可达15厘米以上等特点。
1、田块要求与机械选择
选择田块土壤绝对含水量在40%以下,适宜大型机械作业地块。应选择有利于扣垡和秸秆覆盖的铧式犁。
2、作业前准备
联合收割机必须带有秸秆切碎装置和抛撒装置。收割留茬≤15厘米,秸秆切碎≤10厘米,均匀抛撒于田里,做到秸秆不成堆,不成趟。
3、还田
最好收获后立即进行深翻还田,全量还田,刚收获的秸秆含水量较高,及时深翻更有利于腐解。翻埋效果秋季好于春季,对水稻生长影响春季大于秋季。
4、促腐
秸秆腐熟剂可有效加速秸秆腐解进程、加速养分转化、促进土壤养分施放,部分腐熟剂还有固氮或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提高根系活力、增产、灭杀秸秆中病菌等作用。使用秸秆腐熟剂的同时可每公顷施入尿素75~150公斤尿素,促进秸秆腐解。
5、整地
在次年春季进行旋耕旱整平,减少水整地次数。控制泡田用水,泡田时上水到土块高度的2/3即可,等到完全泡透水渗到土块下1/3左右,呈花达水时再整地。把秸秆搅拌到泥中,把稻茬均匀混拌在泥里。打浆后田面呈胶泥状,可以有零星的花达水,但不能全田有。用刮板整平后田块内高低差
6、水分管理
秸秆全量还田后,分解最快是在生长季的6~7月份,而此时正值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秸秆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应采取“浅--湿--干”的方式灌溉,充氧壮根,除施肥和除草需要保持水层以外,不宜长时间淹灌,防止有害气体损伤根系。非盐碱地稻区,在水稻移栽后分蘖初期可晒田1~2次,及时充氧,分蘖末期可重晒至田面微裂、不粘脚,养根控蘖;拔节期保持脚窝有水为宜,无水再上新水;结实期“浅--湿--干”灌溉直到黄熟初期将水排干。
7、养分管理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应适当减少化肥用量,因此秸秆还田第一年在当地历年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施氮肥量5%-10%左右;第二年因地制宜在当地历年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施氮肥量10%~20%。
8、其它
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水稻生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