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采集以后,都应采取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便贮藏。如系植物类药品,采集后应先除去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切断,除鲜用外,都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时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或烘干,分别保藏。
有些含水分较多的药物如马齿苋等,可在洗净后切断,多晒几天,才能晒干。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如五味子、女贞子、莱菔子、葶苈子、白芥子等须放在密封的瓮内;植物的茎叶或根部没有芳香性的如益母草、木贼草、夏枯草、大青叶、板蓝根、首乌藤等可放在干燥阴凉处或贮于木箱内;
扩展资料;
中药材的保存时间,跟保存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储存不当,中药材很容易会发生变色、形状改变、变味、虫蛀、发霉等情况。
中药材的外观颜色跟其所含有的成分有密切关系,如果变色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就可能降低甚至改变了,如果是轻微的变色,气味没有太大的改变,也没有发霉和虫蛀,那么还可以使用。但颜色变更较大的就建议不用了。
同样的中药材如果气味改变了,表示其中含有的易挥发成分(如挥发油)已经散失,那么药效就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因此挥发油类的药材最好尽快用完。另外,中药材如果发生了形状改变、虫蛀、霉变等就最好不要再使用了。
中药发霉后,其中的成分和药效会发生变化,不仅没有治病的效果,还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中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草药
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中国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后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繁多,说明中国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可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间往往又有密切的联系。
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过炮制,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如,草乌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如果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产生滑肠,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泻的副作用
为了适应患者病情和体质等不同需要,对某些药物通过炮制来改变或缓和其性能,以达到治疗目的。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解表作用缓和,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蒲黄生用活血破瘀,炒炭用对实验动物能缩短其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达到炒炭增强止稳中有降作用的临床目的;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后则温而补血。
中药出除了通过配伍和制成一定的型外,还可通过炮制手段来提高其疗效。如,元胡醋制增强其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蜜炙款冬花,由于蜂蜜的协同,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自然铜火煅醋淬后,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
中医对疾病的症状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的趋向则以升降浮沉来表示。药物通过炮制,可引药归经或改变作用趋向。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为辛热制品,制后可使大黄清上焦之实热;柴胡、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增强药物入肝经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橘核经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某些药材,体积较大,质地坚硬,难以制剂和服用。如,鸡血藤、厚朴、藿香、丝瓜络、磁石、虎骨、羚羊角、象皮等。这些药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才便于配方和制剂。
中药在采购、运输、保管过程中常混有沙泥、杂质、霉败品或残留非药用部分。因此,在炮制前,必须经过分离和洗刷,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如,根与根茎类药的芦头(残留茎基)、皮类药的粗皮(栓皮)、动物类药的头、足、翅、鳞等均应除去。有的虽是一种植物但由于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麻黄,茎发汗,根止汗,故须分开。药物经过加热处理还可以进一步干燥或杀死虫卵(如桑螵蛸)等,防止虫卵孵化,保存药效,有利于贮藏。有些含有甙类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后,能使与甙类共存的酶失去活性。如,黄芩在切制前蒸1分钟,苦杏仁用沸水煮5~10分钟,以灭酶保甙,保存药效,利于久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