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适时收获是确保稻谷产量、稻米品质、提高整精米率的重要措施。收获太早,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青米率增多,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收割过晚,掉粒断穗增多,撒落损失过重, 稻谷水分含量下降,加工整精米率偏低,稻谷的外观品质下降,商品性能降低,丰产不丰收。
水稻成熟过程一般需要经过成熟期包括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和枯熟期。
(1)乳熟期
水稻开花后3天~5天即开始灌浆。灌浆后籽粒内容物呈白色乳浆状,淀粉不断积累,干、鲜重持续增加,在乳熟始期,鲜重迅速增加,在乳熟中期,鲜重达最大,米粒逐渐变硬变白,背部仍为绿色。该期手压穗中部有硬物感觉,持续时间为7天~10天左右。
(2)蜡熟期
该期籽粒内容物浓黏,无乳状物出现,手压穗中部籽粒有坚硬感,鲜重开始下降,干重接近最大。米粒背部绿色逐渐消失,谷壳稍微变黄。此期约经历7天~9天。
(3)完熟期
谷壳变黄,米粒水分减少,干物重达定值,籽粒变硬,不易破碎。
(4)枯熟期
谷壳**退淡,枝梗干枯,顶端枝梗易折断,米粒偶尔有横断痕迹,影响米质。水稻收获的最佳时期是水稻达到生理成熟的时期,即完熟期,其标准是籽粒内干物重达到最大,从外观上看,当每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或95%以上谷粒小穗轴及副护颖变黄,米粒变硬,呈透明状,这时是水稻收获最佳时期。
两系法水稻制种平均亩产可达210.6kg,比三系法增产16.5%。
研创了低纬度海南冬繁、常温加冷水灌溉夏秋两季繁殖、高海拔自然低温夏繁等3套两系不育系高产稳产繁殖技术体系,繁殖平均亩产可达386.5kg,比三系法增产153.4%,成本减少了50%。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系法杂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没有恢保关系,配组自由;种子繁育程序简单,成本低;稻种资源利用率高,选育出优良组合机率高等优点。该项目经过20多年的攻关,建立了光温敏不育系的两系法杂种优势有效利用的新途径,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的主要限制因素,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技术体系
1、建立了完善的杂交水稻育种体系,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优势水平从品种间→亚种间→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杂交水稻育种战略;阐明了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的关系;探明了不育系温敏感时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温作用机制。
2、提出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关键技术指标选育理论,研创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选育与鉴定技术。
3、建立了形态改良、亚种间杂种优势及远缘有利基因利用相结合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