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常见中药真伪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治疗疾病和其保健作用越来越认可,中药饮片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对名贵药材的追捧,从而使一些不法之徒乘机发不义之财,以差充好,以假当真,甚至图财害命。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如何鉴别常见中药真伪,欢迎阅读。
如何鉴别常见中药真伪党参中掺土牛膝,党参正品: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狮子盘头芦,根头下有致密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体之半,全体有纵纹,散在有眉状的疤痕,支根断落后常见黑褐色胶状物,断面黄白色有裂或菊花纹,中央有**圆心,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伪品:外皮**或棕**,根头部无狮子盘头芦,而具地上茎叶残基,近根头部有环状横纹,表面有明显的横向皮孔,质柔软,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间本心**,味微甜后而苦。
枸杞子中掺土枸杞,土枸杞个小,皮薄籽多。
红参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微有光泽,质坚硬,有韧性,折断面红棕色较平坦,角质状,无木质芯,味甘微苦,多有“芦头”,芦上可见“芦碗”,常有“黄马褂”。而蒸干的红萝卜无“芦头”,更无“芦碗”,粉质易折,断面虽平坦,但可见有淀粉样颗粒散落,表面无“黄马褂”,自上而下有环状纹,味甘不苦。若加水略润呈糊状表面。其它肉质根茎的蒸干品外观看似红参,但多中空或有木质芯。红花常见掺入红色“四季菊”(菊科植物,多为家庭观赏花卉)的干燥花瓣。红花加入水浸泡后,对光透视水呈金**,红花颜色不但不褪反而更加鲜艳。而四季菊花瓣水浸后色褪或暗红色。
天麻常见掺入蒸干捏制成形的“旱薯”(薯蓣科植物,农家多以为食),天麻有“鹦哥嘴”,末端有圆脐形疱痕,淡**,略透明或半透明,质坚硬,不易折断,表面有纵皱纹。而蒸干捏制成形的伪品易折,断面粉质,不透明,表面皱纹不自然,少数为了增重,还常有在天麻中扎入铁钉或铁丝者,折断便知。
阿胶常见掺入其它动物皮或肌腱制成的胶。成品阿胶多为长方形块状,表面棕黑色,平滑有光泽。
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番红花,主产于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其色暗红,故名。因为进口药材,药源稀少,价格昂贵,市场上发现的伪品较多,如以莲须切丝染色而成、红花及化学纸浆做成的管状花等,有的全部为伪品,有的将伪品掺杂在西红花内充做西红花使用,严重影响医疗效果,危害人类健康。
何首乌有赤、白两种。以赤者为佳,赤首乌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缍形,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断面千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有“云锦花纹”,气微、味微苦涩;白首乌呈长圆柱形或长方缍形,表面土**或淡黄棕色,断面类白色、粉性,有用“红药子”、“朱砂七”充当何首乌的。当归里混独活,当归外皮细密,黄棕色至深棕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浓郁香气,用舌舔有甜味;而独活色深,断面灰白色,气浊。
麦冬正品:纺锤形,两端略尖,较瘦,中柱较粗,显微镜下观察,韧皮部束16~22个,其他性状见药典。
伪品:性状与正品基本相同,其不同点,两端较钝圆,比较胖,中柱细小,显微镜下观察,韧皮部束10多个。
桔梗正品:根茎有芦头,上面生有多数半月形芦碗,表面白色或淡**,细嫩,全体有皱纹和须根痕,质轻易折断,断面皮层为白色,木部**,棕色形成层明显,整个断面似菊花纹,习称“金井玉兰”,味微甜而后苦,有菊糖反应。
伪品:无芦头,顶端可见地上茎残基,表面栓皮已刮去显类白色,留有棕色栓皮残痕,较粗糙,全体有扭曲的.纵沟纹,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相间,为异型维管束,味微苦而麻舌,无菊糖反应。
胖大海正品:椭圆形,表面皱纹粗而疏,手摇无响声,水浸泡膨胀呈海绵状,膨胀速度较快,其体积比干品大2.5~3倍。
伪品:类圆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密的网状纹,手摇有滚动声,水浸泡呈现海绵状,但膨胀速度缓慢,其体积比干品大1.5~2倍。
山甲掺假:为盐、矾。砂烫后取出放入重盐水或白矾水内浸泡捞出晾干,用塑料做的。
识别:日光下细看表面有一层亮晶晶的白色物,用舌舔之,有明显的咸味或苦涩味;塑料做的,用火烧之即可鉴别。
金银花掺假:喷洒高糖水,喷洒糖蜜混合水,附加黄褐色细砂或玉米面类杂质,喷洒盐水。
识别:用手抓起,紧握则发现下列情况:质脆易碎(夏天天潮除外)为高糖水;有湿感为盐水;手感有粉状物附着,为含有砂石粉或玉米面类杂质;成团状或极缓慢的松散开或有粘手感,可能含有糖蜜水类杂质。
茯苓掺假:一般产地加工没有假货,多为市场上药贩子自制假货混入,假货所有原料多为碎杂的茯苓面加面粉等加工制成,为不规则块状混入茯苓中。
识别:外观:真品为较规则的块状或片状,表面致密平坦或不规则的多棱角块状,白色或偶有带粉红色;假品一般无片状,只有六棱体或多棱角不规则块状,表面不平坦,白色或带有粉红色。
口尝:真品嚼之粘牙,偶有牙碜感或可见紧挟砂石粒;假品不粘牙,有牙碜者亦无明显砂石状物。
浸泡:真品经浸泡煎煮,除膨胀外,一般保持原物状,不散碎;假品经浸泡或煎煮即溶化为碎颗粒或团粉状。不再保持原物形状。
冬虫夏草掺假:一般掺假为中间插有木棍或铁丝。
识别:用手将冬虫夏草折断处掰开,即可发现。也有用僵蚕冒充的,或用面做的。
鸡内金掺假:主要是掺有鸭内金。
识别:鸡内金较轻,个体较小,质酥脆,色黄,砂烫后起凸明显,鸭内金较重,个体较大且厚,质坚硬,色绿,砂烫后不易凸。
全蝎掺假:鉴于加工特点,其掺假一是潮湿,二是盐多,三是全蝎腹内有金属或其他填充物。
识别:潮湿和盐分直观可见,腹内金属物等可观其腹部是否有凹凸不平,手捏硬而鼓可掰开检查,亦可用磁石吸附。
;生活中,你或多或少接触过中草药,或是药膳、或是茶饮、或是香薰,你使用时心中是否会忐忑对身体的作用呢?只要了解中草药的四气五味,那么你就能简单判断用药的方向,对身体是否有裨益。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药物的性味及对应中草药。
中药的“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药材的基本性能。它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常概括为四气五味。
四气: 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相对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
驱寒的艾叶
能调和药性的甘草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性:“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即在共性中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凡属“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多用于阳盛热证;凡属“温热”的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的功能,多用于阴盛寒证。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主要都是起“调和”药性的作用。
五味: 中药的 “味”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药的 “气”一样,中药的“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由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反应,获得不同治疗效果来确定的。
中药的味被大致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味”。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也是中药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为:
○ 辛:有发散、行气、活血、通阳或润养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滞或水汽凝结等症。如中药干姜、彝药窝削诗。
干姜
彝药窝削诗(别名:吉龙草,暹罗香菜,鱼香草)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大多用于气血虚弱,拘急疼痛等症,如人参与蜂蜜。
○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中药木瓜,彝药啊冲。
木瓜
彝药啊冲(别名:橄榄子,滇橄榄、庵摩勒,喉甘子)
○ 苦:多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的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以及阴虚火亢之痿症,如中药贝母,彝药鹅尼农帕。
贝母
彝药鹅尼农帕(别名:神仙掌,观音掌,龙舌、仙巴掌)
○ 咸: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痰核瘰疬、津枯燥结便秘等症,如中药海马,彝药喏纠则。
海马
彝药:喏纠则(别名:苦菜,天茄子,水茄,山海椒,老鸦眼睛草)
中药五味表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想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2700多年前,神农来到山西太原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他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咳嗽立刻减轻;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肚子的疼痛会减轻。于是神农决心尝遍所有的植物,找出其中可以食用和治病的种类。尝百草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走路、爬山,还有生命危险。而今的我们承袭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避开有毒之品,只需要体验气味就能知晓寒热疗效,就能判断什么样的药品对身体有保健治疗之功效。
个人简介
张莉梅: 1979年1月出生,彝族,本科学历,中医副主任医师。2002年8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受聘于大姚县人民医院至今。2012年11月任职中医科主任,2018年1月聘为中医副主任医师,2014年至2015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和风湿免疫科进修。曾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风湿免疫性疾病,脾胃病,月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