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确实不止一种,但凡属于蒿类的菊科蒿属植物,都可以说是艾草,只是我们平时把「艾草」与艾蒿等同起来了,如果非要再细分一下,常见的就有好几种。
农村的蒿类植物真的数不清,有的名字带「蒿」,而有的名字带「艾」,常见的就是艾蒿,这是我们端阳时和菖蒲一起挂门框上的。其实,艾蒿不止一种,仅与艾蒿在植物分类上关系最近的就有四五种,而关系远点的就更多了。我们常见的与艾蒿长得像的有白叶蒿和、戟叶火绒草。
一、可以代替艾蒿的白叶蒿
白叶蒿其实有个「白蒿」的俗称,但实际上有白蒿之称的就有好几种,包括戟叶火绒草。白叶蒿属菊科蒿属植物,在外观上几可以假乱真,但骗不了农村人,只能骗骗不识货的城里人。
白叶蒿常长在路边、山坡、河流岸边、林缘、草地、坡地等地方野外,有「野艾蒿」之称,有时可以代替艾蒿使用。
二、古人用来做「火折子」的戟叶火绒草
刺楸看古装剧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没打火机、火柴,人们除了用火石、钻木取火之外,还有一种叫作「火折子」的东西可以用来点火。旋开火折子,只消轻轻一吹,就有火焰冒出,点火、照明都可以。那火折子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呢?
古人非常聪明,发现了一种叫火草的蒿类植物,这就是又有火艾之称的戟叶火绒草。火草既可以钻木取火,又可以制作火折子。
三、蒌蒿
艾蒿的别称很多,例如五月艾、白艾、大叶艾、家艾、陈艾,当然,这些别称在某些地方可能是其他植物的名称。除了这些别称之外,艾蒿其实还有一个叫白陈艾的别称。
有白陈艾,虽没黑陈艾,但有红陈艾。红陈艾其实就是蒌蒿,因喜欢湿润的环境,常在河边、鱼塘岸边等有土壤潮湿的地方,所以又叫做水陈艾。当然,它还有一个人名,姓刘名寄奴。
红陈艾的茎有纵菱,最初为绿褐色,而后慢慢变成紫红色,也许这就是红陈艾这个名字的由来吧。除了作草药,红陈艾还可以做野菜,其嫩茎可以炒腊肉,叶子可清炒。
艾草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对于品种也没做太多细分,现在市场上认可的艾草是大叶艾草,因为大叶艾草的药用价值比较高,小叶艾草药用价值不大,一般用来食用。下面我就根据医用和食用来做一下大叶艾草和小叶艾草的介绍。
大叶艾草,药用为主
艾草各地均产,比较有名的有四种根据产地不同分别是:湖北蕲春的蕲艾,河南安阳的北艾,河北安国的祁艾,浙江四明的海艾。
蕲艾: 蕲艾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老家出产的艾草,因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所所以得名。蕲艾是大叶艾草,其含有大量的艾绒和艾油。但是据现在考究蕲春根本没有野生艾草,都是人工种植的,古代李时珍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北之间的大山,现在大别山上盛产大叶野生艾草,因此李时珍提到的蕲艾就是这种艾草,广泛分布于湖北和河南交界的地方。
北艾: 北艾即现在的“九头仙艾”。 历史 记载,九头仙艾产于汤阴伏道扁鹊庙内,乃扁鹊庙三宝之一,品质好于其他艾草数倍,药用第一选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有:“汤阴者谓之北艾”,北艾为菊科蒿属的植物。
祁艾: 祁艾是艾草的一个优良品种,自古至今以有几千年的 历史 ,生长与南阳伏牛山,一般在纯阳之地才能生长,叶片比较肥大,生命力比较坚强,祁艾是艾灸疗法中最有效的艾草品种之一。素有:北有天津针,南有江西灸,中原有祁艾。现在祁艾市场上主要有祁艾 养生 灸,祁艾美容灸,祁艾风湿灸,祁艾明目灸,祁艾扶养灸,祁艾女人花灸等。
海艾: 海艾为艾叶的一种,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海艾常被用作汤药,主要制作材料有海艾,菊花,薄荷等。
小叶艾草,食用为主。
小叶艾除了能当做菜来吃,晒干后也可以当做才来饮用。还可以用来泡脚的。小叶艾草还有很多,比如四川艾、藏艾、山东小叶艾、新疆细叶艾等。艾是百草之王,阳是生命之本,灸是扶阳之泉。
我
来谈一谈,嗯这个艾草的品种的问题。
我们这里是湖北蕲春医圣故里。
这里盛产艾草。那么你现在看到的第1张,他就是地地道道的蕲春艾草。也是一种药用食用,都可以的,艾草。也是现在鼎鼎大名的蕲艾!
那么你现在看到的这张也是我实拍的。
这个在我们湖北蕲春叫细叶蒿子,
这种也是艾草的一个品种。你和艾草一样,有芳香的气味。
但是在我们湖北蕲春不把他当做我正统的艾草。
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的人把它当作艾草来销售。也只是一些北方地区天气寒冷。这种艾草还是比较多的。
现在的这张也是我实拍的。
这种叫蒿子,这种就是完全实用价值。没有药用价值。在你们看起来叶子是差不多的。
那我们那行人看还是有一些区别。
从气味上来分别,它就没有艾草那种浓郁的香味。
嗯,反而是一种淡淡的味道。所以它只能是一种食材。
当然也有不法商贩,没良心的商人把它用来称作艾草。
好了,回答完毕。
我是老吴和蕲艾,专注蕲艾种植加工致力于艾灸文化的公益传播。
艾草有哪些品种,可以食用和可以药用的艾草分别有哪些?
艾草别看农村到处都是,其实艾草还是有很多学问,艾草的别名也有很多,还有艾蒿,香艾,艾叶等等,而且用途也是极其多,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泡脚,艾灸,驱邪等等。
艾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蕲艾,这种艾叶多产在江北,艾叶比较宽大厚实,绒毛十分多,做出来的艾绒艾灸质量属于一等。
而一般用于食用的艾叶,多是前一种, 而且一般采摘嫩一点的艾草,将其和面粉一起制成青团,或者加鸡蛋,可以做个煎饼,或者是一起剁碎和饺子馅儿,味道有艾叶的清香,尤其是清明的时候,青团大量生产,味道也是极其鲜美~
而药用的艾草,用处也是极多的,我们一般食用艾绒制作艾灸条,品质也是比较好的。 感谢关注!每日为您推送中医 养生 知识,有任何问题可私信咨询!
《艾草》的品种,我只知道就一种。
《艾草》:在我们这边是很受欢迎的一种中药材,《端午节》前后……人们习惯把它们割下来,放在自己家门口,阻挡“蚊虫”的夏季侵扰!多出来的《艾草》就把它们送给亲朋好友们,一起分享《艾草》的益处!端午节时,人们把它们收割回家,煮上一锅“艾草蛋”,杀菌消炎让家人们清凉一夏!
《端午节》又快来到了!一年一次的“艾草”们也在期待爱《艾草》的人们来收获它们。中午时分,我刻意地去看了看正在茁壮成长的《艾草》们!闻了闻它们特有的芳香,很棒啊!如果《艾草》下来时,不妨去超市买一点,放在自家门口,挡一挡“蚊虫”还是很不错的!给《艾草》美赞一个!
艾的中草药“艾”
艾草,是我们祖先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这种平凡的植物在中国的医药史、民俗史、文化史上都有重大的价值。
艾草,又名冰台、医草、灸草、香艾。在《诗经》中就记载着“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真实地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纯朴友谊。艾草,在民俗应用上十分的普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的习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的风俗,端午节到来老百姓在自家的门窗上挂上艾叶,用来“辟邪”、“祛毒气”。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在医药方面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这一点可以从公元前的一些经典中得到证实。如孟子一书中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春秋外传》中有“国君之艾,大夫之艾”等记载。由此可见,艾在当时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而且是常用的治病药物。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两本书《蕲艾传》和《人参传》,他在蕲艾传中称赞艾草写到:“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这是在中国几千年的草药史上,为一味地道药材而著名的只有“艾”,而且把艾的价值和人参相媲美。
艾在众多的草药中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艾草具有:灸百病、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止痛、安胎、温胃、止痢,外用除湿止痒的功能。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湿寒,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这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它被古人称为百草之王。
如何辨别艾绒的好坏?
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艾草叶盛花未开时采收,置于露天反复经日晒夜露1个月左右,趁干置于石臼或其他器械中,充分捣碾,等叶质全碎后,继续捣令其细软如棉,用25目的筛子筛去灰尘及杂梗,再进行培燥即成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粗艾绒,如果再精细加工500克艾叶只得150克左右精艾绒。
艾绒质量的好坏,与艾的品种、采摘和储存的时间均有密切关系。上等艾绒燃烧速度缓慢,温热时间长,热渗透力强,疗效好。劣质的艾绒燃烧速度快,火力暴躁,容易使人有灼痛感,感觉即温则痛,渗透力较弱,较难忍受。此外,新制的艾绒,因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较强,灸之易伤肌脉,故应选择陈年的艾绒为佳。
艾条质量的辨别方法
一般艾条比例为8:1即可,(即8斤艾叶出1斤绒)艾绒为10:1
市面上常见的艾条为4:1或5:1
1.看艾条的形
坚挺,卷得紧实,越紧越不易掉灰,软而不结实为劣质
2.看艾条的色
比例越高色泽越好看,偏土**没有绿色或夹杂的绿色比较少为好,说明比例高,储存时间长
3.闻艾条的味道
气味芳香,不刺鼻,不令人恶心,如夹杂绿色多烧出来会有青草味
4.看艾条燃烧的烟
烟少,色淡、白,烟气祥和,烟形飘逸(如祥云),差的艾条烧出烟很冲,呼呼得直冒
5.感觉艾条的火
好艾条火力柔和不烈,渗透力强,反之则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
别名:艾蒿,蕲艾、香艾、(南通俗称,香苴叶子) 1、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
2、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3、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4、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5、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6、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
7、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8、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9、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10、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后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11、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12、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13、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
14、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15、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16、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17、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18、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
19、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20、水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21、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便痣烂脱。
22、鹅掌风。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水冷,热后再熏。极为有效。
23、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
24、疔疮肿毒。用艾蒿一担烧成灰。淋水取汁,以一、二合调和石灰成糊,先用针刺疮至痛,再点药,三遍后见效。
25、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壮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此方被赞为神方。
26、虫蛇咬伤。用艾灸几壮,有效。
27、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艾的功用是温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但艾性至热,不可久服。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可用熟艾装布袋中,兜着脐腹,便觉温适。患寒湿脚气的人,把艾放在补救内,疗效也很好。 每万尾鱼种用辣蓼草干粉0.5公斤加艾干粉100克,每天喂1次,连喂4天,治疗肠炎、烂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