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团茶长这样!《清平乐》宋仁宗的最爱
爱茶的生活
茶文化研究者
“小龙团”是北宋时期的贡茶,宋仁宗年间,由大胡子的蔡襄发明。
大型古装电视剧《清平乐》最近好火。火到严重烧脑、考验古文功底的朝堂戏,粉丝都连连喊真香。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更是迎来粉丝各种追捧。剧中的宋仁宗,日日离不了的茶,尤其喜爱一种名为“小龙团”的贡茶。
跟着茶传媒茶小仙(搜公号:茶传媒)先看剧中一组大型喝茶现场。
官家案头,日日离不开茶
官家喝完,娘娘喝
娘娘喝完,苗娘子喝
苗娘子喝完,徽柔喝
道具组终于换了黑色的建盏!
“小龙团”是北宋时期的贡茶,和“小龙团”并列的,是“小凤团”。你猜对了,还有另一个组合,叫“大龙团”和“大凤团”。
龙凤团茶,也叫龙团凤饼,是北宋时期北苑贡茶的统称。北苑,位于今天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
宋太宗初年,龙凤团茶就出现了。咸平间(998--1003)年,丁谓任职福建,督造“龙凤团茶”。这个人比较会巴结领导,他造“大龙团”,提早十天就逼着茶农采茶芽,茶一造好就快马送入京城,以求皇帝当年三月就喝到新茶。宋太宗品尝之后连赞好茶,“龙凤团茶”于是名震天下。
小龙团,是左边的图案
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的蔡襄画像
“小龙团”,是宋仁宗年间,由大胡子的蔡襄发明。蔡襄多次在福建当官。庆历七年,担任福建转运使,北苑贡茶的事情开始归他管了。那一年(公元1047年),宋仁宗赵祯快40岁了,还没有儿子(之前生的夭折了,心疼一下最兴来)。他好愁啊,大臣们天天逼着他过继宗室子弟。看《清平乐》剧情,其实皇帝也曾把宗室孩子接进宫,曹皇后养了好几年,教得知书达礼挺懂事的。
清平乐中的蔡襄长这样(左一)
仁宗调侃蔡襄,晚上睡觉胡子放哪里
作为仁宗的嫡系,蔡襄想让皇帝开心一些,于是他改革了“大龙团”的做法,研发出了更加精致、精细的“小龙团”茶。仁宗看到“小龙团”茶,果然十分开心,还用自己最擅长的飞白书,御笔题写了两个字“君谟”,送给蔡襄。
此事,还被同朝官员富弼笑话,“此仆妾爱其主之事耳,不意君谟亦复为此!”意思是,仆人小妾巴结家主的事情,没想到你蔡襄也能做出来。哈!
“大龙团”和“小龙团”的主要差别,在于茶饼的尺寸。“大龙团”,每斤8饼,“小龙团”,每斤10饼。后来,还有一种更小的茶饼,叫“密云龙”,每斤20饼。
宋仁宗爱的这个“小龙团”,制作起来非常麻烦,每年的产量又是极低。贡茶院成千上百人拼命工作,每年皇帝享用的也只有区区几十斤。
中国茶叶博物馆对龙凤团茶的介绍
宋代贡茶的生产,主要有六道工序:采茶、拣茶、蒸茶、研茶、造茶、焙茶。每一道工序,都有着极其严苛的标准。
采茶,必须是 “阴不至于冻、晴不至于暄”的初春“薄寒气候“,而且必须是日出前的清晨。
蒸茶的火候也很重要,既不能蒸不熟,也不能蒸太熟(宋代茶农好难),不熟和太熟都会影响点茶时茶汤的颜色。
研茶之前,宋茶独有的一项工作是榨茶。要把蒸好的茶叶,用布包好,然后裹上竹皮,反复压榨把茶叶中的汁液挤出来。榨好的茶,再研磨成粉末状或者糊状。
研茶需要水,“小龙团”这样级别的贡茶,加水研磨的工序要反复走“十六水”以上。
造茶,就是把研好的茶,拍入固定的棬模造成茶饼。不同的棬模,样式尺寸和花纹有所不同。“大龙团”和“小龙团”,虽然都是飞龙,但是尺寸和细节是不一样的。
最后的工序,是焙茶。不是一次就能焙好的,为了追求最佳的成色和口感,贡茶焙火的次数,有十火甚至十五火。
宋代文人的郊外茶会,带的东西极其多
制作龙团贡茶,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巨大,最后的产出却不多。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这样记录:“仁宗初岁,造小龙小凤各三十斤,大龙大凤各三百斤。小龙小凤,初因蔡君谟为建漕,造十斤献之。”
看见了吧?皇宫里想要多少金子都可以有,想要更多的“小龙团”?对不起,等明年喽。
从电视剧《清平乐》可以看出,宋仁宗天生就是个做官家的料,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对下属知人善用,宽厚以待。即便是最最最珍贵的龙团茶,仁宗也不愿自己独享,也会拿出一些来赏赐给大臣们。
《清平乐》中,戍边西夏的夏竦立功回京,仁宗把自己心爱的龙团茶赐给他:“你最是好一口好茶,今年春,北苑进的龙团凤团,便特留了两团予你。”
这时候,蔡襄还没去福建当官,仁宗赐的是“大龙团”。
后来有了小龙团,因为实在珍贵,有时会给四位大臣赏赐一饼茶。四个人啊,每人四分之一。物以稀为贵,接到赏赐的大臣一个个若获至宝,倍感官家恩宠(就差把茶装裱起来挂墙上了)。
模拟剧情:众爱卿,这饼小龙团你们分一分啊
韩琦:啊啊。。。感谢官家厚爱
晏殊(没分到茶):官家是不是还恨我啊?
天下文人代表欧阳修,为官家效劳20年后,终于被赏赐一饼“小龙团”,诚惶诚恐之下,在《龙茶录后序》一文中记录了自己难忘的心情。
“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余自以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一获赐。而丹成龙凤,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
模拟剧情:藏了好几年,修没舍得喝一口啊
生性豪放耿直的欧阳修,格外珍爱这饼“小龙团”,藏在家中,舍不得品饮,只是偶尔小心翼翼拿出来捧玩而已.
只可惜了。
宋元后进入明代,朱元璋是个粗人,嫌这个团茶太精细太麻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颁发了“废团兴散”的诏令,于是龙团凤饼退出历史,百花齐放的散茶时代开始了。
本文参考书籍: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代茶器与茶事》故宫出版社
《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茶文化与茶健康》旅游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自电视剧《清平乐》官方微博
发布于 2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佛跳墙”名的由来,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当地名菜,属闽菜系。佛跳墙菜的原料有几十种之多:海参、鲍鱼、鱼翅、干贝、鱼唇、鳖裙、鹿筋、鸽蛋、鸭珍、鱼肚、花胶、瑶柱、鸽子、排骨、蛏子、火腿、猪肚、羊肘、蹄尖、蹄筋、家养老母鸡鸡脯、家养黄嘴鸭鸭脯、鸡肫、鸭肫、冬菇、冬笋等等。多种原料煨于一坛,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来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各料互为渗透,味中有味。
说法一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 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
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口味胜于先者。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说法二
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 。谁知这位**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说法三
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 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传统制作方法
1.将水发鱼翅去沙,剔整排在竹箅上,放进沸水锅中加葱段30克、姜片15克 、绍酒100克煮10分钟,支其腥味取出,拣去葱、姜,汁不用,将箅拿出放进碗里,鱼翅上摆放猪肥膘肉,加绍酒50克,上笼屉用旺火蒸2小时取出,拣去肥膘肉,滗去蒸汁。
2.鱼唇切成长2厘米、宽4.5厘米的块,放进沸水锅中,加葱段30克、绍酒100克、姜片15克煮10分钟去腥捞出,拣去葱、姜。
3.金钱鲍放进笼屉,用旺火蒸取烂取出,洗净后每个片成两片,剞上十字花刀,盛 入小盆,加骨汤250克、绍酒15克,放进笼屉旺火蒸30分钟取出,滗去蒸汁。鸽蛋煮熟,去壳。
4.鸡、鸭分别剁去头、颈、脚。猪蹄尖剔壳,拔净毛,洗净。羊肘刮洗干净。以上四料各切12块,与净鸭肫一并下沸水锅氽一下,去掉血水捞起。猪肚里外翻洗干净,用沸水氽两次,去掉浊味后,切成12块,下锅中,加同有汤250克烧沸,加绍酒85克氽一下捞起,汤汁不用。
5.将水发刺参洗净,每只切为两片。水发猪蹄筋洗净,切成2寸长的段。净火腿腱肉加清水150克,上笼屉用旺火蒸30分钟取出,滗去蒸汁,切成厚约1厘米的片。冬笋放沸水锅中氽熟捞出,每条直切成四块,用力轻轻拍扁。锅置旺 火上,熟猪油放锅中烧至七成热时,将鸽蛋、冬笋块下锅炸约2分钟捞起。随后,将鱼高鱼肚下锅,炸至手可折断时,倒进漏勺沥去油,然后放入清水中浸透取出,切成长4.5厘米、宽2.5厘米的块。
6.锅中留余油50克,用旺火烧至七成热时,将葱段35克、姜片45克下锅炒出香味 后,放入鸡、鸭、羊肘、猪蹄尖、鸭肫、猪肚块炒几下,加入酱油75克、味精10克、冰糖75克、绍酒2150克、骨汤500克、桂皮,加盖煮20分钟后,拣去葱、姜、桂皮,起锅捞出各料盛于盆,汤汁待用。
7.取一个绍兴酒坛洗净,加入清水500克,放在微火上烧热,倒净坛中水,坛底放 一个小竹箅,先将煮过的鸡、鸭、羊、肘、猪蹄尖、鸭肫、猪肚块及花冬菇、冬笋块放入,再把鱼翅、火腿片、干贝、鲍鱼片用纱布包成长方形,摆在鸡、鸭等料上,然后倒入煮鸡、鸭等料的汤汁,用荷叶在坛口上封盖着,并倒扣压上一只小碗。装好后,将酒坛置于木炭炉上,用小火煨2小时后启盖,速将刺参、蹄筋、鱼唇、鱼高肚放入坛内,即刻封好坛口,再煨一小时取出,上菜时,将坛口菜胡倒在大盆内,纱布包打开,鸽蛋放在最上面。同时,跟上蓑衣萝卜一碟、火腿拌豆芽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油辣芥一碟以及银丝卷、芝麻烧饼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