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
(《本经》)
异名蛟(《庄子》),百足(《本经》),马蚿、蛆蟝、马蚰(《方言》),马蠲(《说文》),秦渠(《淮南子》高诱注),飞蚿虫(李当之《药录》),马轴(《吴普本草》),蚐(《尔雅》郭璞注),千足(《雷公炮炙论》),刀环虫(《唐本草》),百节虫(《圣惠方》),蛩(《纲目》),千脚虫(《分类草药性》),篦子虫、锅耳朵(《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草鞋虫(《四川中药志》),百脚陆(《泉州本草》)。
来源为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或其它马陆类动物的全虫。
动物形态约安巨马陆
体长圆形,表面光滑。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头部两侧有许多单眼,集合成2团,形似复眼。触角1对,有毛,长约5毫米。口器包括大小颚各1对,小颚愈合成为颚唇。体背面黑褐色,后缘淡褐色,前缘盖住部分淡**。颈板半圆形,深褐色。第2~4节为胸部,每节各有步肢1对;第5节以下为腹部,除末节外,每节有步肢2对。雄虫在第7节上的步肢变为生殖肢。自第6背板后各体节的两侧,有臭腺孔。幼虫环节少,足仅3对,每脱皮1次,则体节和足陆续增加。
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败的植物,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马陆),收得后,糠头炒,令糠头焦黑,取马陆出,用竹刀刮足去头了,研成末用之。"
性味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功用主治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毒疮。
①《本经》:"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瘪肉恶疮,白秃。"
②《别录》:"疗寒热痞结,胁下满。"
③《纲目》:"辟邪疟。"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痒疮,敷鱼口痈毒。"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风,去风湿。"
用法与用量外用:熬膏、研末或捣敷。
宜忌有毒,内服宜慎。
选方①治鼻息肉:马陆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泉州本草》)
②治蛾子:马陆、鲜赤葛。共捣烂,敷颈部。(《四川中药志》)
③治一切疮毒:马陆、滚山珠、癞疙宝、乌梢蛇、壁虎、蜈蚣。共以桐油熬膏,外贴。(《四川中药志》)
提醒您:马陆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石龙子(Scincidae)约1,275种蜥蜴的统称。虽然世界各热带地区(以及北美温带地区)皆有分布,但以东南亚及其附近岛屿上的种类为最多。典型者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最大者体长可达66公分(26吋),一般不及20公分(8吋)。多隐匿地下或穴居;活动的下眼睑上有一适应地下生活的透明鳞片,使其钻穴时既能视物又能避免粗糙粒子伤害眼睛。其他种类可能有肢体不发达或完全退化以及耳鼓凹陷等怪异特征,有些种类则树栖或营若干程度的水栖生活。以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大型种类则以植物为食。卵生或卵胎生。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宜忌
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②《纲目》:"娠妇忌用。"
药材鉴定
石龙子为本品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似蛇有足,头扁尾长,形细。约20-32厘米长,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备者为雄体。入药为胜;色不全者多为雌性,稍次。
其他
棱鳞蜥
较常见者包括︰棱鳞蜥属(Tropidophorus),半水栖,分布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南石蜥属(Mabuya),约105种,在地下居住,遍布世界热带地区;沙石龙子属(Scincus),穴居,爪具鳞状缘缨,原产于北非和亚洲南部的沙漠地带;细长石龙子属(Lygosoma),约300种,尾粗大强壮,四肢退化,眼睑常部分透明,遍布东半球热带地区;蛇眼石龙子属(Ablepharus),体色极富变化,活动的眼睑被一固定的透明片所代替(仅见于本属石龙子),遍布世界热带地区;石龙子属(Eumeces),约60种,身上多有纵向条纹,为北温带地区的优势属,但欧洲无分布。
2资源分布编辑
石龙子的分布区域很广泛,国内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海南、香港。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1]
3形态特征编辑
石龙子
石龙子,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有瞬膜;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
4生活习性编辑
石子龙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1]
5功用主治编辑
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1]
6相关选方编辑
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