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农业总产值4828万元,年增长率7.3%;财政总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比1999年增长108元∕人,年粮食总产量7617吨,粮经结构调整为4:6,由于实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年蔬菜总产量1.2万吨。生猪出栏15127头。2000年创企业总产值4110万元,全乡各类企业528家,从业人员1600人,社会商零售商品总额7100万元。
九岭镇赶集为隔天场,人数达万人。场镇有占地10亩的农贸市场一个,摊位800余个。境内有绵阳市属九岭鱼种站、九岭七窑水电站。乡镇企业有:4个机砖厂,16个预制板厂,2个纸厂,2个砂石厂,2个酒厂,2个粮油食品加工厂,1个橡胶制品厂,1个沙发厂,1个石英砂厂,1个蔬菜加工厂,1个加油站。
江油市九岭镇在加快推进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中以蔬菜产业为重点,以建设绵阳蔬菜产业大镇、率先建成绵江产业带上农民收入“万元镇”为目标,创新工作方式,增添新举措,在蔬菜产业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10036亩,年产蔬菜4万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绿色蔬菜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
九岭镇通过建立镇土地流转中心、村土地流转站等机构,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加大可流转土地储备面积,为培育规模大户奠定了基础。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方式将集中的5000亩土地由大户规模经营,以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地农民已经实现了地租、务工、入股分红等多形式的收入。由于有健全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2009年,九岭镇将新增种植大户10家。
为了提高产值,造就本土特色菜农,九岭镇十分注重蔬菜生产的技能、技术、观念培训。坚持每个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培训会。还专门建立了两支培训队伍,一支观念灌输培训队伍,由农村党员干部组成;一支技术专家队伍,由有技术职称的“土专家”、“田秀才”组成。他们不仅对本镇的菜农发展蔬菜种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还到周边乡镇为当地农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据了解,江油市九岭镇发展绿色蔬菜面积10036亩,年产蔬菜4万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绿色蔬菜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蔬菜基地已形成了“蒜薹韭”韭菜、“七寸参”胡萝卜和“罗汉”莲藕等三大品牌以及多品种的“大棚反季节蔬菜”,“九禾”牌蔬菜已产生品牌效益。“5·12”特大地震给该镇蔬菜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后,该镇积极规划蔬菜产业灾后重建,努力实现产业重建和农民增收。2009年该镇将实现蔬菜种植面积11200亩,新增龙头企业2家,新增营销大户8家,新增种植大户10家,新增设施农业200亩、调温大棚50亩,新增专业合作社1个。同时,大力培养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种植大户,走规模化的经营道路。加大对现有蔬菜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皇钦沅实行定点扶持,帮助地震受损设施设备的重建修复,提高该公司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深入推广订单农业;
为实现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该镇将蔬菜发展的方向定位于“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此,该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努力建成以绵江路沿线反季节大棚蔬菜为中心,九八路沿线折耳根、番茄和丘区莲藕、芋头等品种的“一中心,两片区”发展格局。同时,努力培养引进蔬菜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脱水蔬菜、盐渍蔬菜、蔬菜休闲食品等,增加蔬菜产业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品种,做好蔬菜产品的上档升级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提高“九禾”蔬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土地流转,实现种植业的规模经营、综合管理。
为充分发挥九岭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该镇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在周边城市发展专销连锁店,注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双向发展,扩大“九禾”蔬菜的销售范围。进一步完善现已建成的蔬菜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农产品营销大户、龙头企业、市外联销户的销售窗口作用,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蔬菜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市场准入、信息服务、经营行为、政策法规等方面为菜农、客户、企业提供服务。创建九岭绿色蔬菜网站,制作各种广告牌,大力打造“九禾”无公害蔬菜品牌,为九岭蔬菜的营销拓宽门路。
九岭镇作为绵阳市首批食品安全体系建设A级信用单位,为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九岭镇严把五个生产关口,让市民吃上“放心蔬菜:一是把好标准化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关。确保无工业企业污染,让水质、大气、土壤保持国家一级标准;二是把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关。在原有三十多种新品种和特种蔬菜的基础上继续引进高质量的新品种,提高无公害蔬菜档次。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烟雾剂技术防治,降低田间农药投入的使用;三是把好农药使用关。建立无公害农资经营网点,禁止销售高毒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对农资市场进行监控,在生产基地设立禁示牌、明白墙,村上制定村规民约进行监督。推行使用农药跟踪制,建立用药登记档案;四是把好肥料使用关。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广农业原料转化为沼气能源,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引导使用蔬菜复合配方肥和生态有机肥;五是把好质量检测关。与四川省农产品中心达成了共建基地协议,对农药残留“检测卡”进行随机监测。
九岭镇重点抓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全乡现已形成了景云村大棚无公害蔬菜和“蒜苔韭”韭黄生产基地;中河村大棚无公害蔬菜和“七寸红”胡萝卜生产基地;丘区5000亩“罗汉藕”莲藕生产基地。九岭乡是江油的老蔬菜生产基地,种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基础好,起点高。经有关部门对土壤、大气、水质进行检测,均达到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条件。乡党委政府结合九岭乡镇的优势,发展近效农业,重点搞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在市农业局、环保局、工商局和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蔬菜已通过有关部门检测达标并上市,让广大消费者吃上了放心、安全、卫生的无公害蔬菜,远销重庆、南充、成都、九寨沟等地,增加了菜农收入,满足了城市的需要。
(一)地域分布
戚春章等(1997)报道,从1986年起,全国30个科研、院校单位参加了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繁种更新、编目和保存的国家科技攻关。至1995年底,全国进入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保存的叶用芥菜种质资源967份,茎用芥菜177份,根用芥菜262份,薹芥6份,籽芥8份。茎用芥菜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在四川省,有136份,占茎用芥菜入库总数的80.0%;浙江省有11份,占6.4%;湖南省有9份,占5.2%;南方其他各省很少栽培,北方基本无茎用芥菜。叶用芥菜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陈材林等(1990),通过993份芥菜资源材料的栽培观察和20个省份的调查及有关资料的分析,探明了中国芥菜栽培种分属根芥、茎芥、叶芥、薹芥4大类16个变种,全国各省(区、市)除高寒干旱地区外均有栽培。其中以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至东南沿海区域为主要分布区域。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南,呼和浩特—长城—兰州一线以南、以东地区是中国芥菜的次要分布区。呼和浩特—长城—兰州一线以北、以西地区以及青藏高原是中国芥菜的零星分布区。
在主要分布区域内,芥菜栽培非常普遍,除供作鲜食蔬菜分散种植的芥菜外,还有大量的、集中成片的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四川和重庆盆地的芥菜类型和品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栽培面积和提供的商品数量最大。由于四川盆地冬季气温较高(高于盆地外任何同纬度地区),日照少,空气湿润,很适宜喜冷凉潮湿环境的芥菜生长,因此,在盆地内芥菜栽培十分普通,16个变种中除花叶芥、结球芥外,其余14个变种都有分布,现拥有地方品种400余份,栽培总面积8万~10万km2。在四川省和重庆市,芥菜不仅是一种大众化鲜食蔬菜,同时还普遍进行加工,每年2~3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腌菜、酸菜或菜干,这已成为民间的传统习惯。除分散种植的芥菜外,还有集中成片种植的茎瘤芥、大头芥、大叶芥、小叶芥等商品生产基地,每年为榨菜、大头菜、冬菜、芽菜等四大名特产品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常年加工产品20万~25万t,其中15%左右在国外市场销售,85%左右在国内市场销售。浙江省的芥菜栽培也较普通,现有10个变种分布,集中成片种植的有茎瘤芥、大头芥、分蘖芥等,每年为浙江榨菜、五香大头菜、霉干菜等名特产品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其中,茎瘤芥商品生产基地形成的时间较四川省晚,但发展很快,仅次于重庆市,但单位面积产量和加工产品已超过四川省。
在次要分布区域,芥菜栽培较为普遍,主要供作鲜食蔬菜和民间腌制家常咸菜,很少有集中成片种植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该区域内有8个变种分布,有地方品种材料150余份。
在零星分布区域,芥菜栽培较少,均为分散种植,供作鲜食蔬菜和民间腌制咸菜。该区域内,有4个变种分布,有地方品种材料30余份。
(二)类群分布
除了叶用和根用芥菜外,其他类型芥菜的分布表现出严格的区域性。
1.根芥
根芥的适应性很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不同地区,种植的规模不一样。较大规模种植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在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省等地。北方也有少量加工原料基地。
2.茎芥
茎芥的适应性比较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能够满足要求的主要有重庆市、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1)茎瘤芥 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茎瘤芥仅局限于重庆市(当时重庆归四川管辖)和四川省境内栽培。20世纪30年代引入浙江省,在浙江省经过不断的品种筛选,培育出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另一生态型品种。与此同时,在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方面,吸取重庆市的传统经验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条件进行了改进和提高,摸索出了适合在浙江地区的高产优质栽培经验,使茎瘤芥在浙江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由浙江省又扩散到江苏省。目前,茎瘤芥在浙江省的种植规模和浙式榨菜的商品数量已与重庆市相当。
继浙江省之后,陕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也先后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四川的茎瘤芥进行栽培,虽然多数地区试种获得成功,但因瘤茎的经济性状和商品质量较差,至今仍没有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
(2)笋子芥 笋子芥肥大的肉质茎主要供作鲜食蔬菜,四川盆地大中城市近郊普遍种植,湖南、湖北、浙江、陕西、江西等省部分城市郊区也有栽培,但肉质茎的经济性状和商品质量始终不及四川盆地种植的好。此变种引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栽培,一般条件下肉质茎均不能充分膨大。
(3)抱子芥 抱子芥肥大的肉质侧芽和肉质茎主要供作鲜食蔬菜,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分布较为普遍。近年来,贵州、湖北、湖南、安徽、陕西等省已引种栽培。此变种对外界条件要求很严格,即使是在四川省,如果播种期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侧芽的膨大。
3.叶芥
叶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11个变种,它们之间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差异较大,分布的广泛性和区域性也十分明显。
(1)大叶芥 大叶芥的适应性很强,中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特别是海拔较高、较为寒冷的地区,栽培芥菜以此变种为主。但是,较大规模集中栽培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还只限于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等省(自治区)境内。
(2)小叶芥 小叶芥的分布较为广泛,除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北京、天津、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其他地区均有栽培,但以四川、重庆、陕西、福建、云南、贵州、河南等省(市)种植较多。目前,较大规模集中栽培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还只限于四川境内。
(3)分蘖芥 分蘖芥的分布也较为广泛,除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省(自治区)外,其余各省份均有种植,而以江苏、浙江两省种植较多。目前,较大规模集中栽培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还只限于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境内。
(4)花叶芥 花叶芥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湖南、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甘肃、黑龙江、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有少量栽培。
(5)叶瘤芥 叶瘤芥主要分布于四川、江苏、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浙江、广东、上海、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湖北、云南等省(市)也有少量栽培。
(6)宽柄芥 宽柄芥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和重庆市。陕西、浙江、河北、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福建、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市也有少量栽培。
(7)结球芥 结球芥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台湾、湖南等省(自治区),而以广东省栽培较多。目前,较大规模集中栽培供作名特产品加工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还只限于广东省境内。结球芥在很适合茎瘤芥生长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不能结球。
(8)卷心芥 卷心芥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而以四川省栽培较普遍。
(9)长柄芥 长柄芥只在重庆市及四川省的东部、北部和南部的个别市、县有分布,其他省份目前尚无此变种栽培。
(10)凤尾芥 凤尾芥只在重庆市及四川省的中部、东部和西南部的个别市、县有分布,中国的其他省份目前尚无此变种栽培。
(11)白花芥 白花芥只在四川省南部的个别市、县有分布,其他省份目前尚无此变种栽培。
4.薹芥
薹芥类只有薹芥1个变种,此变种分单薹和多薹两个基本类型。多薹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单薹型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湖北、陕西等省、自治区也有少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