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爆米花是糯米花。
华南地区的农民,在这一天用爆炒糯谷来庆祝雨水节气的到来,糯谷爆出来的糯米花越多,收成也就预示着会越好。
自宋代开始,吴、越民间便有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习俗: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稻谷收获的丰歉情况,“爆米花”白花花的越多成色越好,预示着这年稻子将会高产。
宋人赏花、戴花的确是一种时尚,而且在官场上,赏花、戴花关乎礼仪,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据《宋史·礼》中记载:“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
什么意思?即宋朝皇帝召集百官议事,戴花是官员必须履行的礼仪。
事实上,戴花也是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联络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比如,在泰山封禅后,宋真宗就专门将东京留守陈尧叟和大内都巡检使马知节二人留在宫中宴饮,酒过三巡,宋真宗亲自取下一朵对名贵的牡丹花,为陈尧叟小心戴上,陈尧叟不禁感动落泪。宴会结束后,陈尧叟出离开宫中,结果刮来一阵大风,将一片牡丹花瓣吹落,陈尧叟大惊失色,赶紧让左右将花瓣拾起,揣入怀中。
可见,在宋朝的官场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都将戴花视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礼仪。
当时朝廷还制作了一批“像生花”,也就是假花,这种假花由绢类织物制作而成,专门用来赏赐给群臣,朝廷还明文进行了规定,身份、级别必须与所戴的花相符,否则将被重罚。
当然,不仅朝廷对赏花、戴花非常热衷,在民间也同样掀起了一股潮流。
当时宋朝上下不管男人、女人,都喜欢戴花,尤其是重大节日,基本上人人戴花。
实际上,戴花之所以流行,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