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规范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20:16:34
字号:

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5065—2001),规定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技术,适用于河蟹池塘饲养,稻田饲养也可参照执行。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4-16万只/公斤。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规范

仔蟹: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三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五次蜕壳即成为Ⅴ期仔蟹,营底栖生活,规格为5000~6000只/公斤。

扣蟹:仔蟹经过120~150天饲养,培育成100~200只/公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①培育池选择与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②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③面积。600~2000平方米。

④水深。0.8~1.2米。

⑤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饲养环境具体水质要求见附录A。

⑥土质。以粘壤土为宜。

2.放苗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公斤/平方米。

②设置水草。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③增氧设施。配0.75千瓦的充氧泵一台,泵上分装两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安装时离池底约10厘米。

④施肥培水。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养殖老塘,塘底较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2.5公斤和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每667平方米另加尿素0.5公斤,或按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250公斤。

⑤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为50厘米,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硝酸态氮、pH值,如果超标,应立即将老水抽掉,换注新水。

3.蟹苗投放:

①蟹苗选择。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公斤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培育管理:

①饲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下,同时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或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1.育种池条件与设施:

①育种池选择与改建。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0.6米以上。

②形状。长宽高按4:1:2。

③面积。6000平方米以下,以1500~3000平方米为宜。

④水深。2米以下,以1.2~1.5米为宜。

⑤水质。按二、1.⑤。

⑥底质。按二、1.⑥。

2.放仔蟹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老龄池塘应清淤晒塘。放仔蟹前15天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2公斤/立方米。

②移植水草。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80厘米。特别是对于池内保持定量的水浮萍极为有利。水草移植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

3.仔蟹放养:

①仔蟹质量。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沿海外购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

②放养密度。Ⅲ期仔蟹40~60只/平方米,Ⅴ期仔蟹30~40只/平方米。

③放养时间。5月底至6月中、下旬。

④放养方法。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使仔蟹自行爬走。

4.饲料投喂:

①饲料种类。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

②饲料质量。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③投喂量。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

④投喂时间。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⑤投饵方法。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应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5.水质调控:

①注水与换水。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厘米;7月份后保持水深1.5米左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50厘米。

②调节pH值。7月份后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6.日常管理:

①巡塘值班,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②防逃防鼠,下雨加水时严防幼蟹顶水逃逸。在池周设置防鼠网、灭鼠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

7.扣蟹起捕: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促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龙 须 菜 养 殖 技 术

一、栽培模式

1.筏式单养龙须菜。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在秋、冬、春三季连续栽培龙须菜3茬,少数是全年筏架不上岸,连续栽培4茬。

2.龙须菜与海带筏式轮养。9月--12月栽培龙须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带,4月--7月栽培龙须菜;少数是7月--9月也栽培龙须菜。

3.龙须菜与牡蛎筏式轮养。在夏、秋、冬三季吊养褶牡蛎,在冬、春季牡蛎收获后栽培龙须菜1茬--2茬。

二、龙须菜栽培技术

1.海区选择。①底质:除了凹凸不平的岩礁底质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干潮线下2.0m以上水深。③风浪与水流:目前,由于养殖器材坚固,抗风浪能力强,可以到潮流较急的海区养殖,风浪较小的海区要求潮流畅通。④水质:南方海区水质一般较肥沃,只要养殖季节海区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没有工业废水严重污染均可。

2.海区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3.筏架设置

(1)定位打桩。由于龙须菜在南方生产要避开高温季节的台风期,因此,考虑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尽可能做到顺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确定后,要确定筏长和桩间距离。筏身长度为50m--65m,锚缆绳的纯长度为满潮时水深的2倍--3倍。一台筏子的两个桩间的水平距离为筏身长度加上锚缆绳与水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度的2倍。两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邻桩间的桩距,不同的养殖模式则不一样,有的2.5m--3.0m,有的4.5m--5.5m,这样即可确定桩位。

桩基材料视海区底质不同而异。沙泥质底的海区应选用大约直径 13cm、长2m的松木为桩;泥沙底的海区选用大约直径16cm、长3m以上毛竹为桩;软泥质底的海区应抛50kg--100kg的铁锚。注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节,长度约占全长的1/3。除铁锚外,各桩均要在顶端钻孔以便系桩绳。

(2)下筏。下筏前,锚缆绳要与桩绳连接好,浮绠绳上还需每隔50cm--60cm处绑好吊绳和相应的浮子后下海,每小区台架的两侧还需加固横绳,浮绠绳、横绳与锚缆绳连接好,再将松紧不齐的筏子整理好,使间距一致,即构成单式筏架。筏架的松紧度要以最高潮也保持松驰为最适宜。

(3)每小区(约3亩)的用料。除了桩基外,还有2160丝--2800丝的聚乙烯浮绠绳、横绳、180丝的聚乙烯吊绳和2800丝--3600丝的聚乙烯桩绳、锚缆绳以及浮子等。

4.取苗、夹苗、挂苗

(1)时间。在水温下降至27℃时,约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绳。180丝--360丝聚乙烯绳,有3股3花、3股6花两种形式,苗绳的捻度必须适宜,太松易掉苗,太紧易伤苗。分苗前几天要把苗绳处理一下,即新苗绳用水浸泡1天,旧苗绳用200ppm漂白粉消毒、洗净。

(3)取苗。由于龙须菜基部生长速度慢于顶端,因此,除了要选择生长良好、颜色紫红、杂藻较少的龙须菜外,还要尽可能不用基部藻体为种苗。运苗期间要防止藻体干燥和温度超过30℃。

(4)夹苗。应采用簇夹法。夹苗量以每米苗绳用50g龙须菜,把剔除杂藻(浒苔等)后当种苗的龙须菜按5g左右为一小簇穿过苗绳,每隔5cm--10cm左右夹一簇苗,应夹在苗中部,两端露出5cm--6cm。夹苗时,防止阳光曝晒和藻体干燥,以防藻体脱水和超过温度上限。

(5)挂苗。把夹好的苗绳两端和浮埂上的吊绳连结好。

5.栽培管理

(1)水层调节。栽培水层的调节,实际上是调节龙须菜的受光。龙须菜是好光性海藻,过弱的光照生长慢,但过强的光照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甚至色素被阳光分解而褪色变黄,如不及时调整会变白脱落。

(2)调整筏架。除适当增减浮力外,应及时补上被弄断的绳子;要经常注意检查筏架的牢固程度,每台筏子的松紧要一致,要求齐正划一,以保证生产安全,龙须菜受光均匀。

(3)施肥。南方海区水质肥沃,一般不施肥;但在个别季节,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应考虑挂袋施肥。

6.收获晒干

经过 2个月--3个月的生长,龙须菜增重高达100多倍,这时藻体较粗,颜色紫黑,当每米苗绳达到3kg时即可收获。除非病虫害严重而抢收,否则不宜过早收获,因为过早收获的龙须菜含胶量较低。收获应连苗绳一起上岸,不宜采取割收法而留住基部。要选择晴天早晨进行,以确保龙须菜能及时曝晒而不变质。如果第一天没晒干,翌日一定要晒干,以便装袋保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虫害严重。2000年--2001年,龙须菜小规模生产时几乎无虫害引起藻体严重脱落的现象,自2002年春季起,从内湾里区虫害先发作,并逐步向其它里区发展,甚至连外海区也时有虫害危胁。虫害发作时,藻体有虫害切口,造成严重脱落,甚至绝收。害虫主要是浪飘水蚤,其繁殖速度快,数量惊人,2002年冬季甚至危胁海带的正常生产。发生虫害的原因是龙须菜的栽培给害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在夏季,海上还保留着龙须菜养殖筏架甚至龙须菜,造成浪飘水蚤全年均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和适口的饵料生物。因此,为了大量减少浪飘水蚤等害虫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必须考虑在高温期(又是台风期)进行海区禁养海藻的休耕方法(目前南方高温期的海区栽培海藻仅有龙须菜一种)。

2.局部病烂。2002年春季,局部地区开始发现龙须菜病烂现象,发生病烂的藻体基部及分枝处多是白点、中空或浅**圆点,部分藻体呈黄绿色,病藻色泽不鲜艳,脱落的藻体较易腐烂。发生病烂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引起,但主要因素有:①种质退化。龙须菜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海藻,在南方海区经过多茬养殖(特别是夏季高温),影响其生理代谢,抗逆能力下降,一旦环境不适宜就容易造成病烂。②光照变化。冬季向春季过渡期间,光照强度经常突变,如果没有及时调节水层,就会引起其生理性病变。③密度过大。由于前几茬龙须菜生长效益良好,导致海区养殖密度过量,水流不畅,局部营养盐不足等不利条件,影响了龙须菜正常生长,降低了抗病能力。④夹苗不科学。目前,大多数养殖户认为增加苗量可以增加单位产量,海米苗绳用苗量是技术规程的几倍,致使苗种夹得成团过密,甚至有的养殖户不是单簇夹苗而是连簇夹苗,造成每簇龙须菜里外受光差别过大,容易病烂。

要减少龙须菜病烂发生,必须做到:①改良种质。每年从北方引进龙须菜,建立扩种基地,于第二茬生产时全面改用不经南方渡夏的龙须菜,以保持龙须菜原有的种质,同时,每隔几年应再人工选育龙须菜原种 1次。②合理布局。养殖布局较合理的兴化湾内,其病烂状况轻,虫害也少。③科学管理。不但夹苗要规范,而且要经常调节水层,特别是天气突变时,龙须菜宁可距离水面多些而长得慢些,不宜被强光长时间照射。同时,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可施用铵肥,铵肥对害虫有一定的驱除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14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