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端午,但全国各地端午节习俗却不同。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汉族人民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众多说法,其中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楚国为臣,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但受到排挤并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灭楚国,屈原悲愤交加,五月初五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2006年,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大部分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屈原故里祭奠当歌
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也是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相传,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民间诗歌组织“骚坛”,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传说,当年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儿悲伤不已,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乡亲们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灵魂回归故乡。此后,每到端午,悲怆的“招魂曲”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成为屈原故里为纪念屈原进行的保留项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西塞端午神舟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参加一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西塞神舟会。该活动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主要是通过“送神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并凭吊纪念屈原。
西塞神舟会主要活动有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再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
神舟会的核心是神舟,舟中载着108位舟神,他们来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有屈原、娘娘、土地爷、水神、十二花神、鸡鸭虎马四瘟神等。西塞人对神的信仰无分贵贱、没有门户。这些神祇自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扎制,直至农历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终寄托着端午期间西塞人的各种心理诉求。而神舟上最重要的一位舟神,是“黑爷”。
“黑爷”是一位当地的保护神、舟神中的第一位主神,开山神。他从四月初八起就被西塞人当成土地之主、瘟疫克星及农耕救主来供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西塞神舟会都要举行“收禁”仪式,将“春瘟诸秽百毒”尽数收入“黑爷”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爷”请入神舟宫供奉起来。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西塞人在香供、礼拜、咒歌的飨祷中,将收尽“春瘟诸秽百毒”的“黑爷”及其他107位神祇一一请上神舟。
农历五月十六早上8点神舟出会巡游,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宫,道士和神舟会全体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而那些“春瘟诸秽百毒”就会在108位神祇的押解下,远离西塞远离人间,村民们则双手合十、跪拜神舟,祈祷一年幸福、安康。
神舟会活动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极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长江中游地区有较大影响。
汨罗端午赛龙舟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具有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分布于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龙舟下水、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汨罗人造龙舟,船底那根主木(俗称龙骨)一定要偷。因为偷来的木叫神木,造舟则划得快。每当物色到大户人家或木材商人家里贮藏着的木材,造船者在夜间的上半夜,四个人一组,待主人不留神时,两个人猛地将木头扛上肩,第三个人即迅速在木头中部栓上一红布条,表示这木头是拿去作龙舟,第四个躲在屋前的偷木者,等前面人走了百余米后,则点燃手中爆竹,激起主家来追赶。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了做龙骨木,心中暗喜,跑几步也就不追了。
雕龙头要选一根优质樟木,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要沐浴焚香,对空朝拜,选一个黄道吉日开始雕刻龙头。雕匠动手时就要讲究快、好。雕龙头的地方属禁区,不准任何人偷看。龙头完工之后,就举行庆祝仪式,之后由首司负责敬奉龙头,摆设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断香火。
制龙舟也要选一个吉日良辰,举行发木仪式。发木时间一般选在子时,制龙舟不像雕龙头神秘,但在发木之时,要封禁,除首司和帮手在场以外,其余闲杂人员不准在场。制龙舟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不超过三天,有时一天一晚即可。参加制龙舟的人员,除掌墨师收包封和一斗米之外,其余人等一律不要工资,都要吃自己的饭,主动做事。铁匠钉具都要捐送,体现了一种无私无畏、团结友好的精神。
五月初一龙舟下水,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碍物头一天就被清除,所有人员也要回避,保证畅通无阻。先由一个熟悉水性的年轻未婚男子背起龙头快跑,一直冲到河中间,抱起龙头五沉五起,参拜五方,称之为龙头洗澡。之后,背龙头的人游回到岸边浅水处,将龙头安装在龙舟上。划手将舟用手提起,人舟冲入河里,划手重新坐在舟内,划着龙舟去朝庙。
朝庙又叫朝香,在当地有两层含义:一是祭屈,二是祭龙。只有参与朝拜的龙头才能受到屈原的保佑,划船平安、竞渡获胜。
苏州端午除邪气
在江苏省苏州市,端午节是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具有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苏州特有的水乡风情。
端午节前后,天气转热“百虫出,邪气盛”。特别是苏南一带,正值梅雨季节,空气潮湿,适于各种细菌和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染病也易流行。于是,端午节前后,人们用艾叶、菖蒲挂在门上以避邪,或用陈艾、苍术、白芷、雄黄等中药混合在室内庭院烟熏,也有的在墙壁角落潮湿的地方洒上石灰水,喷洒雄黄酒等,蚊蝇小虫闻到此味就会逃走。还有些人家雄黄末调入酒中,涂抹在小孩子额头及手足心,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有水井的人家,也会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
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花草瑞兽等吉祥图案,各种不同形状,香囊中常用雄黄,也会加入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等其他中药,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包裹粽子。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鲜肉粽、腊肉粽、蛋黄粽、火腿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苏州端午节的另一代表性饮食则是“五黄”—— 黄鱼、黄瓜、黄鳝、雄黄酒和鸭蛋黄。
而说到苏州端午节食“五黄”的习俗,也是因为这几样食材都是当令的食材:黄鳝、黄鱼都是这个季节最肥美,本地黄瓜也是夏季刚刚上市最好吃的时候,咸鸭蛋黄是苏州人夏天配稀饭最好的食物。而苏州人历来也有“不时不食”的习惯——如清明节,苏州人要吃青团子,这也正是制作青团子的原料浆麦草最适宜打汁的时节;四月初八要吃乌米饭,此时也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乌饭树叶最鲜嫩的季节;冬至日要喝冬酿酒,因为原料之一的桂花只有冬天才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人合一”思想推崇备至,人要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对待美食也不例外。
集安有什么好玩的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茶疗
所谓茶疗,是用“茶”或“药茶”以饮茶的方式(即仿茶类药茶、以药代茶,不计时候,频频饮之)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称为茶疗。茶疗 历史 悠久。经历了“以茶代药”、“茶药结合”和“以药代茶”三种形式的演变过程。
以茶代药
由单味茶叶组成又称“以茶代药”。突出茶叶的药用价值,利用茶的各种功效治病保健。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最早用于解毒。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说明茶有提神醒脑的药效作用。以上资料显示,应用单味茶叶便能治病保健。其形式为“以茶为药”属于茶疗方的原始组方雏形。茶作为药的最早记载 中国 历史 上最早把茶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有汉代司马相如《凡将篇》,文中载:“乌啄,桔梗,芫华, 款冬,贝母,木檗,蒌,苓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 菌,荈诧,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有人认为“荈诧”指的就是茶叶,其用途为药用,被列为 20种药物之一。唐代《新修本草》作为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正 式收录了茶的功效与用法,“茗、苦荼”条 中曰: “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 渴,令人少睡……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 姜等,良”,反映了茶的药用价值,亦受到唐政府的承认。
强调: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等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发展到今天这种散茶泡饮的方式。 茶饮方式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着 社会 文明进程和人类生活质量。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 健康 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
茶作为“药”, 西医认为有如下药理作用 :兴奋提神、利尿、止痢和预防便秘、防龋、助消化、明目、抗衰老、减轻吸烟对人体的毒害、消炎灭菌、 醒酒、防辐射、降血压、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抗癌、抗突变等等
茶药结合
由茶叶配合中药,茶叶与中药相辅相成,令茶疗方发挥出更理想的治病保健效果。茶药结合的方式有,以茶服药或或茶药配伍。
关于药茶最早的记载是魏·张揖的广雅,其中对茶有这样的描述:“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阐述了茶叶与葱.姜.橘子一起煮,这样制成的茶。具有醒酒、令人不眠的功效。
茶在中医方书中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书中尚未出现“药茶”一词,但已有2首药茶方剂。其中一首方剂是“伤寒下·温疟第六” 篇中的乌梅丸,主治“寒热劳疟久不瘥,形体羸瘦,痰结胸堂,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用法“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认为“服之 神效”;另一首是“大肠腑·痰饮第六”篇中的方剂,治疗“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厥头痛”,只使用单味茶叶煮饮服用,适当催吐再饮用,病情严重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外台秘要》收方约6000 首,载有6 首药茶方剂。后来宋代《太平圣惠方》114 首药茶方剂。元代《御药院方》有38 首药茶方剂。 明代《普济方》记载约1500首药茶方剂, 清代的《医宗金鉴》亦有 62首药茶方剂。
以药代茶
方剂中不含茶,全以中药组成的,代茶饮(和中药汤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拘时候)。
以药代茶(方剂),最早记载为唐代《外台秘要》(752年)中的“代茶新饮方”,方剂中不含茶,组 常含“黄芪、通草、茯苓、干姜、干葛、桑根白皮等”, 方剂中不含茶,组 常含“黄芪、通草、茯苓、干姜、干葛、桑根白皮等”, 制成饼剂,方便储存,当需要服用时,则用火烤熟后 捣末,煎服并代茶饮,可以“聪耳明目,坚肌长肉,缓 筋骨,通腠理”。
药茶与茶剂
药茶与茶剂,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称谓。药茶强调的是有药用的饮料;茶剂强调的是沸水泡服或煎服用的内服这种给药方式的药 。
茶剂,《中国药典》记载:茶剂系指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用沸水泡服或煎服用的内服制剂。分为茶块、袋装茶和煎煮茶。茶块系指药材粗粉、碎片与适宜的粘合剂压制成块状的茶剂。袋装茶系指茶叶、药材粗粉或部分药材吸取药材提取液干燥后,装入包(袋)的茶剂。装入饮用茶袋中的又称袋泡茶。煎煮茶系指将药材片、块、段、丝或粗粉,装入包(袋)制成供煎服的茶剂。粗粉制成的煎煮茶又称煮散剂。茶剂具有如下特点:①体积小,便于贮藏携带,使用方便;②以沸水为溶媒,浸泡药物时可将其酶迅速破坏,以避免有效成分分解破坏;③组成茶剂的药物为粗粉或细丝、小段,使其表面积加大,进而与溶媒接触面加大,使有效成分容易溶出;④茶剂一般以茶杯等为容器,保温性能好,水温一般可维持在摄氏80—90 ,从而保证有效成分既可充分溶出,又可不被破坏;⑤用药节省。煎剂一般煎2—3次即弃之,浪费药,而茶剂可以多次重复浸泡;⑥疗效可靠。茶剂可避免由于久煎或制成其它剂型中某些有效成分流失,因而疗效可靠;⑦局部用药好。某些口腔牙病、鼻咽、食道、胃部等疾患使用茶剂,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发挥局部用药优势,每获良效;⑧更好地有利于治疗。茶剂可避免冲剂、糖浆剂由于加糖,不利于糖尿病、支气管炎咳喘的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不耐高温的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菊花、银花等)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桑叶、番泻叶等),制成茶剂更为适宜。
随着 社会 的发展,茶疗的治疗作用淡化,主要用于预防疾病。近代以来,药茶的保健 养生 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药茶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与 养生 保健的一大特色。相信,茶剂作为一种用药方式,在 养生 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以古迹文化游、生态环境游、边境风光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古代灿烂的文化,在集安境内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文物古迹,多处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好太王碑、五盔坟、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等高句丽古迹早已蜚声海内外,“古迹文化游”令人流连忘返。集安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山奇水碧,风景秀丽,以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游”,足以使人领略江南塞北名山大川的秀美景色。集安是边境城市,中朝界河鸭绿江风光旖旎,“边境风光游”独具特色,异域风光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