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晋网红“农村”,距杭州97公里,斥巨资改造,却免费开放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2:03:03
字号:

世外桃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喧嚣的人群,吵闹的汽车轰鸣声,只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寂静的森林,还有那田园风光的美景,而在浙江就有一农村,春天能赏杜鹃花,夏天能摘荷叶,地处大山深处,还是《向往的生活》拍摄地,如今是一处网红景点,免费对外开放,距杭州仅98公里,周末溜娃亲子游的好地方。

浙江新晋网红“农村”,距杭州97公里,斥巨资改造,却免费开放吗?

村子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四周被群山所环绕,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非常的高,空气中富含大量的负氧离子,村内村内绿树成荫,植被茂盛,一潭清澈的湖水就在村门口,就如同神仙居住的地方,彷如世外桃源一般。

夏天清晨,太阳照射在一大片的水稻田,散发着金**的光芒,微风吹来稻香四溢,迎着风听着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起童年时的光景,看着水稻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着,一粒粒饱满的稻谷,甚至令人欣慰。

说到这很多人就会问,这个村到底是哪个村?没错,就是杭州桐庐县的合岭村,是《向往的生活》第二期蘑菇屋的拍摄地,众多在此留下足迹,比如张杰、黄渤、徐峥、宋丹丹等等,随着节目播出后,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子就火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为了进一步开发乡村游,合岭村投资500余万,对村子的绿化、水系、湖泊、桥梁进行美化升级,同时还将开发千亩野生杜鹃花海,打造桐庐的野生杜鹃花观赏基地,成为当地度假休闲观光的胜地。

合岭村距离杭州仅97公里,自驾只需一个半小时就能达到,而村子所有景点是免费对外开放的。

近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又一次登上了热搜。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看豪车,也不是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而是 飚英文 。

这段飚英文的视频来自6月27日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89岁的袁老以英文致辞,他一字一句地说:

“我是杂交水稻研发人袁隆平。正如你们所了解,中国杂交水稻1700万公顷,产量为每公顷18吨,年目标产量为每公顷18吨。但,我很高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培育杂交水稻,以解决、克服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

流畅的英文表达,惊呆了网友,没想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做到不看稿,吐字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英文。

这并非是袁老第一次飙英文。2017年在 “雁栖湖论坛” 中,袁老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演讲全程,口齿清晰,发音干脆,几乎未出现停顿或差错。现场观众数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87岁的老人致敬。

当时这段视频被传上网络,网友们被老人精湛的英语水准折服,纷纷留言: 没想到老爷子还有这项隐藏技能,用英文介绍杂交水稻,不止是英语要好,还要懂很多专业术语。

其实,不论老爷子有多少隐藏技能,他最牛的事情还是种田,他称自己 “就是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觉得 “只有下田最快乐”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今世界最紧迫的危机,其实是粮食危机。

这个危机后面,有着成千上万随时可能被饿死的生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声疾呼, 全球51个国家、约1.24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粮食危机最严重的地区有约3200万人,需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更可怕的是,情况一直在恶化。

很多朋友对饥饿没有什么切身感受,但近六十年前,饥饿曾席卷中国,让无数人恐慌。

那几年,中国大地上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饥荒,因为饥饿而死的人数以千万。

不到30岁的袁隆平,被 “饿殍遍野” 的场景震撼,从此发愤研究水稻,一生致力解决粮食问题。

几十年如一日,他和团队攻坚克难,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水稻奇迹” ,在技术上解决了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 。

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美国学者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 20 多年。

田地里能种水稻,不稀奇,但沙漠里种水稻,你信吗?

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就把水稻成功种到了迪拜沙漠。

在迪拜沙漠里种水稻,有多难呢?

水稻幼苗发芽适合温度28~32℃,最适合生长的土壤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通气透水,耐旱耐涝。

而迪拜沙漠怎么看也跟水稻无缘,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哪一个都是水稻生长的致命杀手。

这里的夏季,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白天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放在地上不到3分钟就熟了。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种植水稻,几乎是神仙才能完成的任务。

富得流油的迪拜偏不信邪,一心要在沙漠里创造奇迹。他们砸重金尝试了好多年,请过其他国家的专家来种水稻,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当他们听说袁隆平领导的海水稻团队在中国盐碱地、滩涂地种植海水稻获得成功时,找上门来。

接到邀请的袁隆平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二话不说奔向迪拜沙漠进行小范围实验种植。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们坚持田间调查,身上汗水像下雨一样往下淌,全身冒“油”,双脚被厚实的胶鞋焐出了疮,裤子坏了好几条,项目调查本就像被水浸泡过一样。

他们克服沙尘暴、干热风、缺水等自然灾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 四维改良法” 对种植环境进行改造。

经过千辛万苦,2018年5月,首批水稻成熟。经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专家测评,其中一个品种亩产量超过500公斤,还有两个亩产量超过400公斤。

世界首次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中国科学家,做到了。

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

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酋长喜出望外,将这些海水稻加工制成精美的纪念品,亲自命名为 “AL MARMOOM” 品牌,作为未来的 “国礼” 赠送尊贵的客人。

中国的水稻,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

现在国内外,很多人都熟悉袁隆平,知道他是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但他1960年立志研究水稻的时候,可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湘西偏远山区农校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

当时, “水稻无杂交优势可以利用” 是国际上的权威理论,全世界的农业专家全都深信不疑。

而年轻教师袁隆平,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研究杂交水稻。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大白天做梦,异想天开。

在几乎没人支持、科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袁隆平毅然决然,把天大的担子,扛在了自己肩头。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比登天还难。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得在自然界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而稻穗开花一般在盛夏,中午盛开,花蕊非常小,需要趴在稻丛里用放大镜寻找,还不能戴草帽,因为草帽会遮挡视线。时间稍长,人就会中暑晕倒。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冒着酷暑,忍受稻叶扎身和昆虫叮咬,踏遍了附近所有稻田,用了4年时间,查看14000多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了杂交水稻培育试验。

由于天天下田,袁隆平晒得像个非洲黑人,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刚果布” 。

1964年,袁隆平在农校附近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1970年,他的学生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发现一棵野生稻雄花不育株—— “野败” 。

在此基础上,他们几经曲折,呕心沥血,经历上千次的失败,选育出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 南优2号,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

其间,寒来暑往,困难挫折不计其数,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

这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公认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

但成功并没有打破有些人的有色眼镜,他们依然怀疑中国人能不能吃饱饭。

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在1995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预测: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3亿左右,需要粮食6.51亿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

记者曾就此采访袁隆平,他淡定回答: “他最大的弱点,是对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 ”

这个回答,何等霸气。而霸气的背后,是袁隆平长期领先世界的科研实力。

中国1996年启动 “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 “十五” 期间,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中国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对于那些怀疑的言论,这个脸打得非常痛快。痛快的背后,是袁隆平和无数人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当记者问到袁隆平粮食安全问题时,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

是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老百姓饭碗里盛的不是“中国粮”,将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

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在世界范围推广后,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

有人这样评价袁隆平, “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

当代神农,名符其实!

1998年,微软的视窗系统几乎霸占了全世界个人电脑桌面,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始有计划退出日常经营。

有人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人的身价超过比尔·盖茨? ”

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那年6月,湖南某资产评估事务所宣布,经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募集资金7亿元。

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占有250万股,拥有的股票价值约1亿元,袁隆平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

面对巨额财富,袁隆平显得非常淡定,他说: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我把这事看得很淡。 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

其实,这时候的袁隆平,按说可以享清福了,但他眼里盯着的,始终是自己的实验田。袁隆平不愿意为钱所累,只是想着给老百姓的碗里多加点粮食。

2001年,他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并说“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不感兴趣。”笑言自己是 “过路财神” 。

有人问他: “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

他说:“ 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 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在生活上,他粗茶淡饭,十分简朴,从不讲究吃穿, 下雨不打雨伞,出太阳不带草帽,并说自己“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

共事多年的同事张桥说,“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还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格昂贵的品牌他觉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

有一次,他和夫人逛商场,看到打折低至10块钱一件的衬衫,如获至宝,他说:“太便宜了,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于是一口气买了10多件。

作为亿万富翁,袁隆平买东西为何青睐“便宜货”?老伴一语道破天机: “他的钱都捐了。 ”

他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先后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植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专家慕名学习,工作之余,惊讶的发现,袁隆平虽然身家亿万,每个月却只拿六千元的工资,多家机构表示高薪聘他出国工作。

美国一个大石油财团的董事长当面对袁隆平说,凭他的专利和巨大的国际种子市场,他完全可能成为“洛克菲勒第二”,成为亿万富翁。

对于这些,袁隆平总是一口回绝: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爱国就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

这样的胸襟气度,只用“敬佩”二字不足以形容。

画家廖开明曾经画过一幅油画,名为《袁隆平的丰收曲》。

画面中,袁隆平站在超级水稻丰收田前,拉响了小提琴,喜悦的神情透着凝重。显然是在为稻谷造福人类而高兴。

丰收田的左边,却有个阴郁的画面,取材于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版画《饥童》,画面中贫困儿童的饥饿状态,让人唏嘘。

这幅画,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袁隆平一生的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为了这个禾下乘凉的梦想,年近9旬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奔忙于田间地头,将并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放在他的水稻培育和研究上,躬耕不辍。

他说 “我至少还能干10年! ”

他还在用英文说: “我还要继续追梦! ”

这样的梦,由小心愿而成大事业,由平凡而就伟大,让人心生敬意、泪流满面。

知乎上曾有人问: “如何评价袁隆平? ”

底下的几个高赞回答是:

“我一向不随便评价比我活得牛逼的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伟大。”

“评价不敢。四个字: 国士无双 。”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忍受了多少煎熬、苦难,不管遭受了多少非议、质疑,袁老从未放弃自己的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也许他并不像明星一样,生活在聚光灯下,过得光彩耀目。

但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活出了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超级英雄!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柳叶叨叨

文章作者简介:北崖,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写有温度的文字,过极简主义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0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