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奈良文化有什么影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0:51:33
字号:

摘要: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极盛期的唐代,其繁荣的文化,就当时的世界来说称得上无与伦比。这种繁盛的文化,既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为后世文化的延续做好了充分的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文化以其独具魅力的辐射力度,深远地影响了邻近各国。而作为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也积极汲取着盛唐的先进文化。同时,唐朝兼收并蓄的的对外政策,更是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盛唐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传入对古代日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奈良文化有什么影响

关键字:中国 日本 文化 交流 政治 经济 遣唐使 社会生活

唐朝之于日本的交往,最重要的应是其遣唐使。618年唐朝建立后,很快出现国力强盛、各方来朝的局面。623年,曾为遣隋使成员的惠日上书天皇,认为“唐律令齐备”,应派遣使者。630年,朝廷任命犬上御天田为最初的遣唐使,出使唐朝。一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停止派遣止,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褂?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有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水手、医师等,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到500人左右,分乘四艘船,但到长安或洛阳的使节仅几十人。留学生、留学僧在唐朝逗留时间较长,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且回国后积极加以传播。遣唐使的任务除在政治上发展同唐朝的睦邻关系以及在经济上换取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 [i] 九世纪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险、唐朝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间贸易兴起等等,但两国之间连续200多年的频繁往来,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简析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一. 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日本学习唐朝首先始于它的政治思想制度, 圣德太子当政的时候推行政治改革,确立了以儒、佛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取代了以前的事性制度,原来日本实行的是事性制度,某一个事或者某一个性围绕着他,是这种制度。而圣德太子他引进中国的儒、佛之后呢,具体中国的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节制。

它包括德、任、理、性、制,制定官员的等级,然后并且根据佛教和儒家思想制定了宪法十七条,通过这些改革提高了天皇的权威,推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但是在圣德太子这些政治家去世之后,大和政权内部出现了混乱,在公元645年,以中大休皇子为首的改革派,发动政变,推行新政,并且向唐朝派遣使者,这就是初期的遣唐使,但是这个遣唐使,一般的一组是四艘,那么每艘乘坐的人是一百人,所以说遣唐使的使节团最多的时候能够达到五百多人,在当时那个社会情况下,达到五百多人这么一个规模的使节团那是非常庞大的。这些遣唐史到了唐朝之后,把唐朝这种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制度带到日本,对推动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大休皇子他发动政变,雍立孝德天皇,他自立为太子,并且仿照唐朝将日本的年号改为大话,这就是大化改新。

那么在646年日本政府发布改新诏书,颁布新政大纲,据日本书记记载,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是废除皇族和毫族的私有力,私有民在这之前日本是实行的土地私有,还有私有民,老百姓也属于某个贵族。第二整顿国都和地方行政组织,实行国君制度,这也是模仿唐朝的。第三制作户籍记帐,实行搬田收受法。第四,制定新的收税法。此外为了国家的统一修改官位制,那么整顿身份制度,把老百姓分成良民和贱民。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像班田收受法,功绩公民这些都是当时唐朝的制度,大话改新是日本向唐朝学习建立律令制的开端。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增强了国力,也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始学习唐朝文化。

在统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学和佛教。政府建立培养官吏的教育机构,中央称为“大学”,地方称为“国学”。大学的学生为官五位以上子弟,考试合格者录为官员,但根据有关规定,五位官僚以上的子弟可自动成为官员,即所谓的“荫位制”,因而大学不过是强化贵族子弟的文化修养之地。大学的课程有习《论语》、《孝经》等经书的明经道、习律令的明法道、习汉文历史的纪传道等。国学的学生多为郡司子弟。佛教在国家保护下继续兴盛,圣武天皇在741年下诏建立国分寺,即每个“国”建立一个国家寺院,同时在743年下诏造大佛塑像,历经10年终于建成东大寺大佛。当时还有“七大寺”以及“南都六宗”之说,也就是建造药师、大安、元兴、兴福、东大、西大、法隆等七个较大的寺院及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等六个佛教流派。但在奈良时代初期,主张“若顺经典,能护国土,如违宪章,不利人民”的法相宗深得朝廷的支持,因而比较兴盛。754年,大唐和尚鉴真东渡日本以后,天皇朝廷赐田地,建寺院,予以支持,因而律宗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佛教的国家化,当时名声较大的僧侣既是宗教家、学者,又是地位较高的政治家,深受天皇的信任。

此外,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颁布《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年)修成《养老律令》,几乎全是抄袭唐朝的律令制度,行颁田制,造户籍,修京师官署郡国驿站,都是模仿唐朝的做法。其后日本的几代天皇持续不断的推行律令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吏制度、身份制度、土地制度和税制、编译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和裁判制度,这样以律令制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制度基

二、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频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继出现了受唐文化影响的白凤文化、天平(奈良) 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贞观)文化。

白凤文化是指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前一段时期的文化,由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为此建造大官大寺、药师寺等官寺,举行讲解护国经典法会。各地贵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时,全国共有545所寺院。作为白凤文化的代表,当时遗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有药师寺东塔、山田寺回廊等,雕刻有药师寺金堂药师三尊像等,代表性绘画有法隆寺金堂壁画、高松冢古坟壁画等。另外还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创作的汉诗作品以及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创作的长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录在奈良时代编撰的《怀风藻》和《万叶集》中。

虽然天平文化取自圣武天皇在位时的天平年号(724—748),但在广义上是指整个奈良时代(710—794)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内的贵族文化。这一文化首先体现在为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上。712年成书的三卷本《古事记》,利用假名表记,以天皇家族为中心,讲述开天辟地、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武尊讨伐至到推古天皇的故事,内容多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形成时期的某些痕迹;720年成书的30卷本《日本书纪》,是汉文编年体史书,内容从神话时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统天皇,史料价值较高,但仍需要批判分析性引用。官府修史持续到平安时代中期,共有六部用汉文撰写的历史书籍,即《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书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包括《日本书纪》在内,统称《六国史》。另外在713年,朝廷命令诸国编撰山川名称来源、乡土特产、古老传说等,即汉文记载的地方志《风土记》,目前仅剩常陆、出云、播磨、丰后、肥前五国的《风土记》,而且大多残缺不全。[i]

在文学艺术方面,奈良时代也较前一个时代出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以假名写成的《万叶集》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约4500首和歌,作者从天皇到平民、关东的农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继白凤文化时期的额田王、柿本人麻吕之后,山上忆良、大伴家持为奈良时代的歌人代表,统称为四代歌人。奈良时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东大寺法华堂、正仓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东大寺法华堂执金刚神像等,代表性绘画有鸟毛立女屏风——树下美人图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收藏皇室宝物的正仓院中,其物品充分显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末的平安初期(弘仁?贞观)文化仍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民间佛教兴起,而且将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加以混合,形成“神佛习合”。著名僧侣最澄随遣唐使到唐朝,回国创天台宗,自建戒坛,确立了延历寺在日本佛教界的中心地位。另外一个著名僧侣空海亦曾在唐习密教,回国创真言宗。两流派均主张山中修行,因而其寺院据山形而建,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室生寺金堂、五重塔等,其中的佛像也多带神秘感。另外,由于采用汉文,中国文学史上的形式风格乃至思想内容都影响到了日本,并给日本以文学启示。日本最早的汉文诗集是《怀风藻》,《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都成于唐中叶,深受六朝到唐初骈体文的影响,最古的和歌《万叶集》,日本人比做中国的《诗经》,五七调的确立,系仿中国五七言诗,长歌系仿乐府古诗,诗歌体裁或仿刘伶《酒德颂》,或仿李白《月下独酌》等。此外,如游宴,赠答,和歌,题咏,送别等,大抵皆袭取唐朝诗人意境,日本最有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铜壶卷,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

由于政府官员多为擅长唐文化的文人、学者,而且宫廷常召集咏汉诗的宴会,因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致使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唐代中国经济文化均为世界翘楚,稳定的统治,开放的政策,便利的中外外交通均为唐文化的对外散播打开了便利之门。

327年,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并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入唐学问僧人除将中国佛教各宗派带回日本外,归国携去经典极多。日本奈良时代(710---794)的所谓的古京六宗,均为中国的宗派,如唐初道昭,智达,智通来从玄奘受学,其后又有智风,玄肪来从智周受学,归国后分为南寺,北寺两传法相之学而成立专宗,日僧道光先入唐学南山律,后中国鉴真法师赴日传法,日本又成立了律宗。

入唐学问僧人除在弘法传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外,还极大推动了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空海,空海来唐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研究佛学,但他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不仅限于佛教,除了将大批佛典等带往日本外,空海等带回的典籍还包括《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等大批诗文作品和唐代书法作品,由他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词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三、社会生活的影响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日本建于7世纪后半期至8世纪后半期的难波京,平城京,长冈京,平安京,其平面均作长方形,以南北中轴线纵贯城市正中,于轴线北端置宫城,轴线左右两侧对称的布置里坊,显然,模仿了唐长安的特点,特别是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仿效长安,连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京都设大学,各国设国学,学校教授经书。

鉴真和他的弟子作为传播唐文化的“使者”,除将律学带带日本外,他们对于天台宗义也深有研究,带到日本去的经典中,以天台章书最为完备,因此,他们是天台宗传到日本去的先驱者。同时,由于鉴真的博学,使他在双目失明情况下,仍在校订日本佛学经典以及医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由于在出国前着意延揽了各方面人才,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对日本天平文化在汉文学,雕刻,绘画,建筑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鉴真与他的弟子们在759年(日本天宝字三年)营建的唐招提寺及寺中卢舍那佛,作为日本国宝,至今仍屹立在奈良市,提供了唐朝建筑影响日本的一个典型例证。

与此同时,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保存的许多文具,衣饰,屏风,乐器等都来自唐朝。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输入对日本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没有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输入,那么日本的历史就会发生改变,他可能还要在黑暗当中摸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正是因为有了唐朝对它的影响,所以它才很快的发展起来。所以我认为这对它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中国文化开始在日本这条未开的土地上播撒下了种子,它是一个未开的土地,未开发的土地,我们中国人在那儿撒下种子,并且生根发芽,为日本本土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中国当时的文化,那么就没有日本的本土文化进一步的发展。但我们决不可坚定的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的确正如前边所叙述日本文化中包括着太多了中国元素如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在历经千年的历史中日本对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吸收的结果,日本建国之初,我们刚才说了,不但借用了中国的汉字,而且引进了当时唐朝几乎所有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典章制度,还把汉诗和文章作为做官的必要条件,江户幕府时代,日本就将儒学作为日本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种做法延至到了明治时期,可以说,中华文化深入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母体似乎并不为过,但是如果我们做进一步思考的话,这种比喻或者说是判断是不准确的,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日本列岛自古就有先人居住,在绳文时代也就是公元一万两千年到公元前三百年以及民生时代公元前三百年到公元二百年这段时间日本列岛已经存在原始部落和古代文明,尤其是在这个民生时代水稻耕作技术已经传入日本,农耕文化已经诞生,日本文化中虽然有很多中国元素,但根本上还保留着其自身农耕文明的基因。 吸收外来文化,最重要的在于选择消化,日本模仿盛唐教育制度而不兴道教,抄袭中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看日本消化中国文化的成就,可以给我们创造新的现代文化以不少启示。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民族才会共同进步与繁荣。

1.战国时期的楚将昭阳是哪里人

兴化原为黄海滩涂,春秋之前无人记载。战国时期的昭阳将军来到此地开发,从而成了兴化的人文初祖。这又与著名寓言故事“画蛇添足”联系在一起。

南方大国楚国有昭、屈、景三大姓。昭阳为三大姓贵族之首,任上柱国,地位在宰相之上。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

楚怀王六年,昭阳连克魏国八座城池,又移兵攻打齐国。齐王大为惊恐。正好秦国使者、著名谋士陈轸出使齐国,他对齐王说:“王勿忧,请令罢之。”陈轸来到昭阳将军营帐中,对昭阳说:“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说:“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又问:“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答:“令尹。”令尹是楚国最尊贵的官职,再之上就是楚王了。昭阳以上柱国之尊又连克八城,必加封为令尹。陈轸接着说:“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于是,他讲了一则“画蛇添足”的故事,又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

昭阳将军听从了陈轸的劝说,急流勇退。撤兵后不久,就在黄海之滨海滩开垦,作为食邑之地。他在此围海造田,试种水稻,毕生善终,死后也葬于此。昭阳的后人和守墓者世世代代繁衍于此,生息于此。从此这块海滩就有了人烟,走向文明。真可谓昭阳将军画蛇不添足,黄海之滨树丰碑。地因人而得名,昭阳食邑之地就叫做昭阳,又称为楚阳。昭阳墓在今兴化西门外,为一土丘,叫做昭阳山,简称阳山。于是人们又用阳山代指整个兴化。足见古人对昭阳的钦敬之情,亦见当时的昭阳庙乃“水殿”,四周水泊,须乘楼船才能前往。这又成为一大胜景。明景泰年间内阁大学士高谷点“阳山十景”,其中《阳山夕阳》诗云:“阳山一带望中微,翠 苍崖映夕晖。”明人卢学易《坚城赋》描写了兴化四门水道形势,其中写西门道:“西偏则五溪溶溶,七湖溅溅,阳山峨峨,原草芊芊,车膏于涂,舟方于渊,……。”康熙《兴化县志》引前人诗,盛称“大泽茫茫不通陆”,真是好一派“水泊阳山”风光!

《兴化县志》还记载,当年屈原“行吟泽畔”曾到过这块昭阳食邑之地,人们在昭阳墓的东南方建庙纪念,即“三闾遗庙”。阳山、屈庙哺育了历代兴化人的人文精神。

昭阳食邑后千余年中,兴化因地广人稀,只相当于一个村庄。隋炀帝杨广开大运河后,促进了扬州一带的繁荣,古昭阳之地建为招远场(盐场),又建制为昭阳镇,属扬府海陵县管辖。五代十国时,杨吴政权将昭阳镇从海陵县划分出来,建立兴化县,取“振兴教化”之意。杨吴的开国之君杨行并不是一个好皇帝,正统史学家还把他称为 伪之君。但他有功于兴化,兴化人还是忘不了他,至今常吃的点心密糖糕仍然叫做蜂糖糕,就是为了避杨行密之讳。

昭阳将军开发了兴化,在兴化这块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火种。他成了兴化人心中最崇高的英雄之一。兴化历代人才辈出都起始于这位英雄。

2.请问,濮阳的历史

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外。

周边与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河北省的邯郸市相邻,地处北纬35度20分0秒~36度12分23秒,东经114度52分0秒~116度5分4秒之间,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为426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7% .市区土地面积255平方分里.全市总人口340.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32万人,非农业人口57.31万人,市区人口41.19万人.全市有30个少数民族成分,百人以上的为 *** ,满族,土家族,壮族,蒙古族。

濮 *** 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动,故有"颛顼遗都 "之称。

濮阳夏代叫昆吾国、春秋时期称卫都、战国后期始称"濮阳",秦代。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外。

周边与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河北省的邯郸市相邻,地处北纬35度20分0秒~36度12分23秒,东经114度52分0秒~116度5分4秒之间,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为426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7% .市区土地面积255平方分里.全市总人口340.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32万人,非农业人口57.31万人,市区人口41.19万人.全市有30个少数民族成分,百人以上的为 *** ,满族,土家族,壮族,蒙古族。

濮 *** 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动,故有"颛顼遗都 "之称。

濮阳夏代叫昆吾国、春秋时期称卫都、战国后期始称"濮阳",秦代设置濮阳县,宋代称澶州、金代叫开州、民国时复名濮阳。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黄河中下游市商繁荣,农事发达的地方,也是南北要津,中原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

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传说和金戈铁马的风云,如仓颉造字、晋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历史佳话,春秋时期诸侯14次会盟、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遗迹。许多历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大师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这里。

1987年在濮阳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

3.耒阳有那些历史

耒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秦设县,元建州,明清以来皆为县治,1986年撤县建市,隶属衡阳市。向来被誉为“荆楚名区”、三湘古邑。据专家考证,炎帝在此“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开农耕文化之先河。

《后汉书.蔡伦传》及大量史料考证,伟大的发明家蔡伦于公元63年生于耒阳,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加位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封龙亭侯,于公元105年发明造纸。蔡伦故里,现有蔡侯祠、蔡伦墓、蔡子池、纸臼、宝鼎、杜甫墓、九真太守谷朗碑等省级保护文物。

环秀楼、凌云塔、雕龙塔构建艺术湖湘独秀;汉名臣张良隐居直钓岩,汉名儒苏耽修炼成道鹿峰仙,三国诸葛亮屯兵侯憩仙,庞统治县耒阳城,明状元罗洪先疏浚八卦井,历史演义令人神往;源远流长的敖山庙会尊奉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神(敖王、敖母)于一庙。

融民间礼仪、工艺、舞蹈、音乐和表演等各种艺术于一体,被列为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舞龙灯、端午赛龙舟、雕刻楹联等民俗文化代代相传、大放异彩。

近年来,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耒阳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充分挖掘深厚的人文资源,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国际舞龙精英赛”、“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中国(耒阳)农耕文化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耒阳建置很早,在夏商属荆州,战国时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耒县,因耒水而命名,隶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阳县,隶属桂阳郡。

王莽新朝开凤元年(14年),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26年),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豫洲”据荆州,取桂阳,耒隶之。

蜀汉(222年)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年)八月荆襄属吴,耒阳仍隶桂阳郡。吴孙亮(252~258年)析县地为新宁、新平、梨阳、耒阳四县,耒阳属桂阳郡。

西晋(256~316年)耒阳仍隶桂阳郡,初属湘州,复属荆州。改梨阳县为利阳县,仍属湘东郡。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洲。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年),耒阳县隶桂阳郡,属湘州。梁元帝时(552~554年),迁耒阳县治于列敖山口,改隶湘东郡,上属湘洲。陈朝未变。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耒阳县更为涞阴县,以其治位于耒阳水之阴也(水之东为阴),置衡洲,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名耒阳县,治所迁回汉晋故治,隶衡州。贞观元年(627年)起,上属江南道。昭宗乾宁三年(896年)马殷据潭州,称楚王,衡州俱系统属,耒属焉,历梁、唐、晋、汉,凡五十六年,皆马殷地。

百度百科-耒阳

4.涅阳的涅阳历史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西汉开国大将吕胜,以骑士从刘邦出关,以郎将击斩项羽等功。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涅阳侯。涅阳侯国传二世:壮侯吕胜,侯吕成。

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以壮侯子吕成实非其子,不当为侯,涅阳侯国除,改涅阳侯国置涅阳县,属南阳郡,晋因之,隋初改名课阳县,唐代此县废。

《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下辖涅阳等县,并为侯国。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涅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东南经涅阳故城西。”唐《括地志》载:“涅阳故城,在穰县东北六十里。”张嘉谋所著《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古迹》载:“涅阳城在邓州东北六十里,涅水之阳。汉县,属南阳郡,晋因之。”

涅阳故城大致在今镇平县侯集镇和邓州市穰东镇之间。虽其相关文献资料卷帙浩繁,但因沧海桑田,历史流变,未免使其雾锁烟笼、扑朔迷离。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镇平侯集说,一是邓州穰东说,尚无定论。

5.首阳山的历史

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伯夷、叔齐有关。

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 武王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

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卫士欲杀之,姜太公曰:“此义士也。”卫士就把他们赶走了。

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于牧野,殷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阵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 大意是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国君死后,二人互相谦让,不肯受位。后来到了岐山的周国,周武王思贤若渴,想用高官厚禄留住伯夷、叔齐,但是伯夷、叔齐坚决不受。

他们拦住武王伐纣的军队,谏阻战争。但是没被采纳。

后来一起来到孤竹国的首阳山,就是今天的岚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不久饿死在首阳山。

扩展资料: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镇张家滩村和古迹坪村交汇处,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颗瑰丽明珠。

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首阳山位于莲峰山北部和莲峰山遥相呼应,西北侧有石门,因两座石岩东西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

"石门夜月"为当地一景。 两崖之间有一水库,容量500多万立方米,是一处理想的水上乐园。

水库后面为长十五里的天井峡谷,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围,蓝天变成一条细线,人如处在井底,其地势恰似一大锯解开的板缝,故此当地俗称解板沟。天井峡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处景点。

沿十五里开井画廊,到处充满着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之情趣。如从县城向南行起码抵天井峡,约有20多公里路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首阳山。

6.海阳的历史

“海阳”这个近海产大蟹的地名最早见于历史文献是《周书》,这一点是所有现代历史研究者的共识。

“海阳”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15-1091年。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首封异姓侯时,梅鋗部下的摇毋余等四位越将分别被封为海阳齐信侯、贳齐合侯、终陵齐侯和煑枣端侯。

海阳这个封国(县)自摇毋余起,传了昭襄、建、省共四代57年。《前汉书》卷十六表第四《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记为“海阳齐信侯”。

这样的表述说明“海阳”是封地的县名,“齐信侯”是侯名。 《水经注》第220页有:“《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

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

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毋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前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辽西郡海阳县条下的小字注全文是:“龙鲜水东入封大水。

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

同属辽西郡的令支县条下的小字注全文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

应劭曰故伯夷国,今有令支城。令音铃。

孟康曰支音秪。师古曰令又音郎定反。”

(古代的伯夷在山东) 《史记》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阳”条载: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对东越族的摇毋余“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中),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封(海阳)1800户。”

海阳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是封县建制,而史载:“(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 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记载:“海阳山去城20里,南望大洋,晋建县于山麓。”

又记述:“海阳山在凤山之东,与竹竿山接,下则晋初建县,其在此乎?” 《元和郡县图志》。它也是以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

其海阳县条记载:“海阳县,……本汉揭阳县地,晋于此立海阳县,属义安郡。隋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又立海阳县以属焉。

……凤凰山,在县北140里。大海,在县东南113里。

西津驿,在县西6里。” 有记“海阳”这个地名的最早的古籍文献是《周书》, 西汉高祖六年封了一个海阳齐信侯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记海阳县属辽西郡, 山东海阳历史沿革 汉设观阳县,明置大嵩卫。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阳县,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东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直属山东省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属山东省第七督察专员公署和鲁东行署。

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 *** 成立,属山东省胶东区东海专署。1945年5月属中海专署。

同年9月裁中海专署,复属东海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属文登专署,1956年属莱阳专署。

1958年10月属烟台专署(后改称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改属烟台市。

1996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27号文批复,撤销海阳县,设立海阳市(县级),仍属烟台市。 1994年4月22日,撤销海阳县留格庄乡、大阎家乡,设立留格庄镇、大阎家镇。

1994年9月29日,撤销海阳县二十里店乡、辛安乡,设立二十里店镇、辛安镇。 1995年9月27日,撤销海阳县南城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村镇。

撤销海阳县战场泊乡,将原战场泊乡的战场泊、李家岭、西楼子、东楼子、林山、璋夼、台城、东庄、择善、山角、三宝沙、油房沟、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个自然村划归郭城镇。将原战场泊乡的北姜格庄、周家沟、现子口、倪格庄、湖西等5个自然村划归发城镇。

将原战场泊乡的庙后、宅家夼、当道、程家庄等4个自然村划归高家乡。撤销海阳县黄崖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泉水头乡。

将泉水头乡的梁家庄、榆山夼、西土堆头等3个自然村划归北埠后乡,将泉水头乡的陶家沟、西拴马岛、上涝泊、东拴马岛、西乐畎、刘家疃、东刘家疃、锁子前、清泉夼、下涝泊等10个自然村划归朱保乡,将泉水头乡的李家疃、落叶山后、下虎龙头、苗家沟、上虎龙头、中虎龙头、西金 、大金 等8个自然村划归小纪镇。 1997年1月29日,将海阳市小纪镇的荷叶山后、李家疃、下虎龙头、上虎龙头、中虎龙头、西金?、苗家沟、大金?8个自然村划归泉水头乡;将高家乡的庙后、当道、程家庄、宅家夼4个自然村划归郭城镇(鲁政函民字[1997]6号)。

2000年12月19日,撤销山西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徐家店镇;撤销北埠后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发城镇;撤销泉水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小纪镇;撤销赵疃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行村镇;撤销大辛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留格庄镇;撤销大山所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辛安镇;撤销高家乡、朱吴乡,以原高家乡、朱吴乡行政区域设立朱吴镇,镇人民 *** 驻原朱吴乡人民 *** 驻地。撤销东村镇,分别设立方圆街道办事处和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0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