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详细资料大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1:35:17
字号:

仁和区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下辖区,1973年建区,寓意为“仁义道德,和衷共济”。

仁和区详细资料大全

仁和区位于攀枝花市南部,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华坪县,北连盐边县。

2017年,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4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5亿元。

至2018年,仁和区总面积1727.07平方千米,辖8个镇、6乡和1个街道,总人口27万。

仁和区是国家智慧财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仁和区 外文名称 :Renhe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四川省攀枝花市 下辖地区 :仁和镇、前进镇、布德镇等8镇6乡1街道 *** 驻地 :攀枝花大道南段1446号 电话区号 :0812(+86) 邮政区码 :617000 地理位置 :四川西南部 面积 :1727.07平方千米 人口 :常住人口26.35万人(2012年) 方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气候 著名景点 :大黑山森林公园、宝兴山旅游区等 机场 :攀枝花保全营机场 火车站 :攀枝花站 车牌代码 :川D 行政代码 :510411 建制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质地貌,气候,河流水系,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经济,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事业,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交通,名优特产,特色小吃,风景名胜, 建制沿革 仁和区境域,秦汉时由中央政权所设郡县管辖。 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到宋、除属中央政权所设州县治理外,曾长期为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割据。 仁和区建设 元朝,属云南行省黎溪、柏兴、北胜各州所辖。 明朝,分属四川省会川卫、盐井卫和云南省姚州、北胜州。 清朝,仍跨四川和云南两省,分属四川宁远府、云南楚雄府所辖州县。 民国废州、府,属四川省会理、盐边县和云南省大姚县(后析出永仁县)、华坏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域仍跨两省4县;会理县第八区(红格);盐边县第五区(同德)、第六区(务本);永仁县第三区(大田)、第四区(仁和);华坪县三阳区。1965年12月31日,将云南、四川两省4县划人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行政区;1973年2月,将四个行政区组建成东区、西区、郊区3个县级市辖区;1981年8月7日,郊区更名为仁和区。 行政区划 至2018年,仁和区下辖8个镇、6乡和1个街道。 乡镇级行政单位分别为:大河中路街道、仁和镇、同德镇、大田镇、平地镇、福田镇、金江镇、前进镇、布德镇、总发乡、太平乡、务本乡、中坝乡、啊喇彝族乡、大龙潭彝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仁和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6°06′-26°47′、东经101°24′-101°56′之间。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云南省华坪县,北连盐边县。幅员面积为1727.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 451万平方米。 仁和区地理位置图 地质地貌 地质 仁和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出露的地层较全,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最发育,新生界分布少而零星。其中,中生界的沉积岩分布在务本、宝鼎山和保全营一带。自晋宁期到燕山期,有花岗岩岩浆的入侵,形成各个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岩体,主要分布在仁和区的攀枝花、巴斯箐、红格及米易的白石岩、撒莲等地。 地貌 仁和区地势总体呈西北-东南倾斜,以山地为主,境内的平地乡师庄(海拔937米)为攀枝花市海拔最低点。 气候 仁和区属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被称为“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小气候呈复杂多样的特点,立体气候明显,全区分为三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为干热河谷性气候,海拔1500米至2200米为暖润低中山气候,海拔22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为冷湿中山气候。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年平均气温20.3℃。年降雨850毫米左右,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全年2300-2700小时),太阳辐射强(578-628千焦/平方厘米),蒸发旺盛。一般最热月出现在5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或1月。一般6月上旬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无霜期为300天以上。 河流水系 仁和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河流主要有金沙江、宁河等。 金沙江从仁和区太平乡干箐沟口进入攀枝花市境,东流再向南流至平地乡的师庄出市境;安宁河在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交界处的河口(在弯滩以下2.5公里)汇入雅砻江。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至2012年,仁和区境内共发现矿产20余种,主要有铁、钛、钡、铜、铅、锌、镍、锡、金、铂、钯、铍、黄铁矿、花岗石、大理石灰岩、粘土、石墨、磷、蛭石、煤、砚石、油岩等。矿产共有63处,属大中型矿床17处。 生物资源 至2012年,仁和区境内有野生动物近百种。主要有猕猴、穿山甲、麝、红腹角雉、水獭、猫头鹰、老鹰、松鼠、兔、野猪、黄鸳、黄鹂、喜鹊、鹧鸪、野鸭、翠鸟、画眉等。 有野生植物资源130科,372属,546种。主要有苏铁、椴树、银杏、梓树、肉桂、杜仲、天麻、厚朴、何首乌、续断、黄苓、胆草、牛膝、紫草皮、天冬等。 (资料来自攀枝花市情网等网站,从中挑选分布在仁和区的物种,归纳而成的) 人口民族 人口 至2012年末,仁和区户籍人口为22.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8万人。常住人口为26.35万人。2012年出生人口2021人,死亡人口11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1‰。 民族 至2012年,仁和区境内有28个少数民族,分别为彝族、傈僳族、傣族、回族、苗族、白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纳西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土族、朝鲜族、维吾尔族、水族、普米族、黎族、羌族、哈萨克族、佤族、拉祜族、仡佬族、鄂伦春族。 经济 综述 2017年,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4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5.5亿元,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4亿元,同比增长21.6%。农业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亿元,同比增长11.7%。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亿元,增长19%。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亿元,同比增长5.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38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2元,同比增长9.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完成市下达目标。 第一产业 2017年,仁和区实现烤菸种植1.67万亩,收购菸叶4.13万担;实施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专项资金试点项目,建成粮食生产基地8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水果基地16万亩,标准化养殖场10个。农田、果园、农房、水利设施等“9.19”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仁和区水稻栽种 12条重点河流实行县级河长制管理。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渠系工程100处、高效节水面积达0.81万亩,新建堤防6.8公里。栗树湾水库纳入国家“十三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6.6万吨,同比增长0.5%;蔬菜总产量26.4万吨,同比增长4.6%;肉类总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2.3%;农业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增长4.1%。 第二产业 2017年,仁和区工业总产值完成483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74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8.5亿元,同比增长13.3%;钒钛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67.3亿元,同比增长22.7%;钢城(集团)仁和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93.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3%,其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6%;钒钛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7.1%。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完成全区技术更新改造投资42.564亿元。完成全区工业投资44.964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8.32%。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40.3%。改造、拆除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3个。开展地条钢集中整治20次,发出整改通知书15份。实施年度重大工业项目3个:年产10万吨石墨资源综合利用中高碳石墨生产线;润莹齿轮20万台/年汽车变速箱生产线;中国重汽攀枝花重型矿用车生产线。 第三产业 2017年,仁和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5.45亿元,增速8.3%,完成统计入库企业12家。完成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21个,总投资约103.87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项目1个;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5个。成功申报四川省现代传统商贸流通转型升级重点示范区,获得省商务厅500万元资金支持。 2017年成功举办仁和庙会、普达灯光节、务本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吸引20万余人参与,实现经济收入1750余万元,接待游客408 万人次、同比增长21.16% ,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5.7% ;同时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川货全国行·长春站”、“川货2018川货新春大拜年北京站”、2017年中国西部博览会进出口展览等大型活动11次,仁和参展企业总成交额约3800万元,其中现场成交约300万元,达成意向性协定35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7年,仁和区有义务教育学校23所(其中:国小14所,初级中学7所,省二级示范性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村小教学点38个。有独立建制幼稚园30所(其中:公办幼稚园1所,企业办园1所,民办28所),乡镇中心学校附设幼稚园13所,村小教学点学前班26个。 总发乡中心学校 文化 2017年,仁和区推进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总分管制建设,完成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区政务服务中心、武警攀枝花市支队一中队、武警攀枝花市森林大队4个馆外阅读点建设,配备图书8600册,电子借阅机2台。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开展“歌唱仁和”词、曲创作,先后面向社会征集《仁和姑娘》、《请到美丽仁和来》等10首词作品。编创《走在山水间》、《龙行甘露》、《当时只道是寻常》等民众性舞蹈。完成《看见迤沙拉》旅游剧8个节目的创作、编排、排练、服装制作。举办“畅享幸福 这里仁和”系列节目文化活动,开展苴却砚文化艺术节、“四方论砚”、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等44场次,其中大型活动7场次,小型活动37场次。组织书法、美术展览2次,累计展出作品300余幅。组织区级媒体,联合市文艺创评室对仁和区十个省级贫困村第一书记进行专访,深入挖掘故事,选塑典型,在仁和区电视台推出《第一书记扶贫记》大型系列专题报导,并创作同名小品和快板舞。 科技 2017年,仁和区获省、市立项支持科技项目12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9个,筛选和包装省、市级科技申报项目22个。全年申请专利254件,其中发明专利101件。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0项,新增产值5.1亿元。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5项。 卫生 2017年,仁和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1个,医疗保健机构共有病床668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5张。卫生技术人员94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7人。 交通 2017年,仁和区实施在建改善提升工程项目总计7个,已完成2个项目,完成里程26.6公里,完成投资4190万元。中坝至啊喇公路改善提升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混凝土路面6.5公里,完成投资600万元,二期工程完成施工图设计;岔官路后段6.3公里完工,完成投资390万元;布德至格里坪镇改善提升工程13.8公里全部完成,完成投资900万元;啊龙路(大田至大龙潭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资400万元;岔官路(S214至乡镇府段)改善提升工程,开始施工图设计;太平至福田改善提升工程太平段(金沙电站库周交通工程),完成投资1900万元。2016年至2017年下达撤并建制村项目共有10个(2017年计画下达6个),完成项目7个,完成里程44.7公里,完成投资930万元。安保工程共完成县、乡道安保工程建设35.47公里,完成投资900万元。 火车南站站前枢纽、站前环线、站前排洪设施项目全面完成征拆工作并交地;火车南站周边项目建设(总源路、总乐路、迎宾大道)征拆协定全部签完。 名优特产 苴却砚 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主产于仁和区。190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金奖;2011年7月12日,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坝草莓 中坝草莓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中坝乡。中坝草莓果型好、颜色好、抗病力强、亩产量高、收获期长。 大田石榴 大田石榴主产于大田镇,果大皮薄,籽粒似珍珠。1993年,在北京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攀枝花芒果 攀枝花芒果主产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具纤维少、味甜、组织细密等特点。2009年,“攀枝花”牌商标成功申请国际注册,并获得GAP认证,取得欧洲市场准入证。 特色小吃 平地里颇彝族菜 平地里颇彝族菜以高寒山菜、生态土猪、黑山羊为原材料制作而成,代表菜主要有彝家九大碗、烤全羊、坨坨肉等。 仁和区农业收获 中坝牛肉宴 中坝牛肉宴是回民传统风味菜肴,属清真牛肉系列。代表菜主要有全牛宴、三巴汤、牛肉火锅等。 布德黄焖鸡 布德黄焖鸡选用生长期在半年左右的土鸡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为:宰杀洗净砍成块状后,放入热锅,配以白酒,精盐,草果、八角、大蒜、乾红辣椒,酱油等佐料,用猛火使其沸腾后,再用文火慢煮。 风景名胜 大黑山森林公园 大黑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由林海、石林、龙洞、舍身崖、观音崖、桃花园、乌拉天国、朱德智结草莽英雄雷云飞的原址等50余个景点组成。 攀西峡谷 宝鼎生态旅游区 宝鼎生态旅游区位于仁和区太平乡境内,离仁和30公里, 距市中心36公里,是以森林自然景观和亲近野生动物为主的自然风景区。 宝兴山生态旅游区 宝兴山生态旅游区内有连续跌水瀑布群,有妖怪洞、蟒蛇、银洞等溶洞;有观音庵、如来庙、雷祖庙、龙王庙、太阳神庙、土祖庙、山神庙等大小7座庙宇的遗址。

纳西族简介

抗病性好的,应该是稻花香吧,很多人都这样说的,具体建议您再询问一下周边人,再去入手。水稻种子处理:

1、晒种 播种前2—3天,把种子进行晾晒,铺成厚度3~5公分,每天翻动几次,保证种子晒均匀了。阳光强温度高时,要增加种子的翻动次数,避免长时间不翻种子,使种子高温灼伤而降低发芽率。

2、选种 通过选种挑出秕粒、碎粒、有虫粒和草籽,选择粒大成熟好的种子。选种有盐水选、黄泥水选等方法。盐水选是用缸或大盆放一下水,往水里放盐。边放盐边搅匀了,拿一个鸡蛋放在配好的盐水中,鸡蛋正好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上时,浓度正好,就可以了,不要再放盐了。

3、浸种消毒 把选好的种子用使百克等浸种剂浸种。如果没有使百克也可以用其他的。买药时向卖药的问问哪个好,也可以多打听一下身边的人都用哪种药。种子消毒是防止稻苗得恶苗病、苗稻瘟病、立枯病。

4、催芽 发芽齐不齐,跟温度有关。发芽的最低温度10℃,最高温度为40--42℃,最适宜的温度是28--32℃,在32℃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快最齐。所以,种子浸好后,用47—48℃的水过一下,而后保持32℃的恒温发芽。

通风炼苗 秧苗一个半叶时开始通风炼苗,蹲苗防徒长。一般随着苗越来越大和天气越来越暖和逐渐延长通风时间和加大通风口。苗期防病 在秧苗1个半叶到2个半叶时是预防苗得病的重要时候,要重点预防青枯、立枯病的发生。苗期施肥 水稻2个半叶后就容易缺肥了,秧苗缺肥叶片会普遍发黄不那么绿了,这时要注意施肥一次,可以用宴沃磷酸二氢钾+宴沃锌肥,效果更好。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 *** 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西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份,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他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历史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 摩沙夷” 、“ 磨些” ,意思是“ 牧牛人” 。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 藏族) 和南诏( 彝族和白族的先民) 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 *** 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 改土归流” 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西元7 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音乐

 纳西族约有二十三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 *** 的芒康县,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纳西人信仰东巴教,喇嘛教。

 纳西族的叙事歌,山歌,小调在民间广泛流行,乐曲旋

 律朴素,节奏轻快,纳西人歌唱时都伴有间单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

 纳西族礼仪

 纳西族很重视人际关系,重感情交往,患难与共,讲求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是纳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灾人祸,婚丧嫁聚,亲友村邻都会主动接济帮助,不计报酬。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若村中或家里来了客人,男女老少都会起来打招呼,热情让坐。在家里,年青人要先顾老人吃和睡,要给老人端洗脸水、洗脚水,此种美德世代相传,至今尤然。

 纳西族庆节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 。等。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祭三朵还要带着火锅到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举行朝拜女神山的活动,这是一个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众节日。这天人们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山下烧香,喇嘛念朝山经,人们向女神敬献酒肉及水果,并叩头朝拜。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纳西语称作“祭三朵”,这也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朵”的传统节日。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朵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相传,古时有一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一块奇异的雪石,遂背回家去,走到现今的庙址时,雪石异常沉重,就歇下休息。再想背起赶路,雪石重不可移,人们认为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庙祭供,从此,人们常常见到一位身着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的天神,经常显灵,保护这里的上地和人民。纳西人认为三朵就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属羊日,要用全羊隆重祭奠。庙会期间,正是茶花初开时节,届时,人山人海。烟火缭绕,花开四野,人们四散野餐,信徒烧香磕头。此庙会之隆重与气氛,冠丽江所有庙会和节日之首。

 纳西族婚俗

 永宁纳西族自称“ 摩梭” 。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血统的亲人—— 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儿女以及母亲姐妹的亲生儿女,生身父亲被视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她还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

 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 阿注” 婚。“ 阿注” 意为“ 朋友” 、“ 伴侣” 。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并开始过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里生产、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临后才去女家访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亲姓氏,并归母亲家庭抚养,男子对子女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由于这种婚姻家庭没有经济等方面的必然联系,所以男女双方的离异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绝来访或男子停止访宿,“ 阿注” 婚便宣告结束。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 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 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 披星戴月”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 *** 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族古代以牛肉、羊肉、?牛肉、养麦、稗干、园根(蔓青)为主食。后来,在汉、白族影响下,农业发展较快,生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丽江坝区以玉米、小麦、大米为主食,山吃大麦和豆类。泸沽湖。中旬、盐源、木里等地的纳西族,以稗子、肯棵、玉米为主食,辅以养子、大米、小麦和上豆。丽江坝区的村民于房前房后种菜,自己食用。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个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建筑上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丽江古城有“ 东方的威尼斯” 的美誉。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则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井干式的造型,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不仅冬暖夏凉,还特别防震。四合院直观的反映其婚姻形态、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

 纳西族习俗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 花楼" ,不能询问“ 阿夏” 的情况, 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或连继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纳西族宗教

 纳西族普遍信奉“ 东巴教” ,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 东巴” 是纳西语,意为“ 智者” ,也就巫师和祭司。东巴文化与东巴教密不可分。东巴教是唐初纳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因而他们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 永宁又称“ 达巴”) ,是一种受藏族铭教( 黑教) 影响的原始巫教,崇奉多神,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均视为神灵,非病死者及冤家仇人则视为恶鬼,凡遇疾病、婚丧、节日等都要请东巴念经。东巴没有寺庙,一股都是不脱产的农民。纳西族地区又是佛教( 禅宗) 和喇嘛教( 密宗) 交汇的地方,红教喇嘛寺从藏区往南传到丽江为止,掸宗和尚庙由内地往北传也到丽江为止,所以纳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还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东巴教是纳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源于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东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饰,法事亦十分繁杂,全年几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动,主要分祭祀、丧葬、禳灾、卜卦、赐名五大类,其中祭天最为隆重。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7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