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粉草药
胭脂粉草药,胭脂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中药材,胭脂花根带有很多柠檬酸和很多木薯淀粉,能确保身心健康的另外有益于消化吸收,胭脂花根是可以吃的,以下分享胭脂粉草药。
胭脂粉草药1胭脂粉的功效与作用
核心功效:祛风湿、止痹痛
功效作用:胭脂粉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
脂花根是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胭脂粉偏寒,味甘,归膀胱经,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导致的关节肿痛,疮痈肿毒,也可用于治疗头痛等。胭脂粉祛湿的功效还可以治疗带下赤白增多,乳痈,水肿,热淋等症。
适宜人群:跌打肿痛者、湿热内注者
不适宜人群:体质虚寒者
不宜同食-名称:无特殊同食禁忌
食用方法1-名称:煎服
食用方法1-内容:胭脂粉可以直接饮用汤水,将药材稍微清洗掉表面的灰尘杂质后,放入砂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开火煮沸,沸腾后继续煮20分钟左右,煮完将胭脂粉过滤掉饮用。
胭脂粉草药2胭脂草介绍:
胭脂草,多年生直立草本,广布于长江以南红壤低丘陵地区,在中国现有分布的品种中主要有商陆和垂序商陆,各地根据其形态称其为大苋菜、山萝卜、花商陆、胭脂等。因为形态极似马齿苋科的栌兰而被各地误当作土人参栽种。
胭脂草外形特征:
胭脂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100cm,基部木质化,无毛;枝圆柱形,具沟槽和棱脊。单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很少为卵状心形,长3-7cm,宽1.5-4.5cm,顶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圆或宽楔形胭脂草可以治虫咬伤。性状与药用。
胭脂草的功效与作用:
1.胭脂草苦寒性降,能通利二便而逐水湿,故可用于治水肿臌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的实证。单用有效,或与鲤鱼、赤小豆煮食,或与泽泻、茯苓皮等利水药同用,如疏凿饮子。亦可将本品捣烂,入麝香少许,贴于脐上,以利水消肿。
2.胭脂草外用有消肿散结和解毒的作用,治疮疡肿毒,痈肿初起者,可用鲜商陆根,酌加食盐,捣烂外敷。
胭脂草有毒吗?
胭脂草是有毒,如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一般在药后20分钟至3小时发病,有轻度至中度的体温升高,心动较速,呼吸频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则眩晕,头痛,言语不清,胡说,躁动,站立不稳,抽搐,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进,大小便失禁。
从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11小时,长达31小时。大剂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血压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孕妇多服有流产的危险。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经3~5天可自行消失。一般可用支持及对症疗法。
胭脂草的根多少钱一斤?
胭脂草的根和人参很相似,其实并不是人参,所以胭脂草的根经常被拿去假冒人参,但价格并不高,加工之后的`胭脂草的根每斤只要几块钱,一般药店也不会去收购胭脂草的根
因为胭脂草在民间又被称为是野人参,食用后会出现呕吐眩晕等症状,所以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鉴别,而且只能外用最好别内服。
胭脂粉草药3胭脂粉草药的做法
炖猪脚做法一,
材料
胭脂花,新鲜栗子200克,桂圆肉100克,猪蹄2只,调味料:盐2小匙
做法
1.栗子入开水中煮5分钟.捞起剥膜,洗净沥干;
2.猪蹄入沸水中汆烫捞起,中洗一次:
3.将准备好的栗子、猪蹄放入炖锅中,加水淹过材料,以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炖30分钟;4.桂圆剥散,入锅中续炖5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做法二,
材料
猪前蹄2只,玫瑰腐乳5块,大粒花生米4把,葱1根,姜1块,黄酒小半碗,冰糖1小把,老抽5汤匙,醋1汤匙,八角2粒,香叶2片,花椒1小撮,干辣椒3粒,盐,香油适量
做法
1.每只猪脚让商家事先切成四块,洗净后,用冷水煮去血沫,并用热水再冲净,把残留的毛 处理干净,控干水份备用。
2.锅内多放些油,将猪脚放入,小火将皮煎至发白,倒入葱段、姜块、冰糖炒香并出糖色。
3.倒入黄酒,马上关上锅盖,让黄酒在锅内蒸发两分钟,以便去除杂味。
4.倒入除盐、香油以外的所有原料,翻炒均匀上色,并加入热水至淹没锅内所有原料(水可 比原料再高出一些,大火烧开,改小火炖1个半小时后,加盐、再炖15分钟左右看汤汁变粘 收干,倒入香油提味关火。
小诀窍
1、炖的时候水宁可多一点点,也不要中途添加。 最后如果看汤汁剩得有点多,把火开大,不加锅盖即可收干。
2、喜欢吃口感略硬的花生,可在最后半小时放。
3、用辣腐乳来做另有一番风味。
做法三,
材料
净猪脚2只,生花生米50g,干红枣20g,料酒1汤匙(15ml),米醋1茶匙(5ml),盐1茶匙(5g)
做法
1、洗净猪脚,并对开剁成4块;生花生米和干红枣洗净,放入冷水(500ml)中浸泡1小时,备用。
2、将剁好的猪脚块,放入滚水中汆烫1分钟,捞出用流动水冲洗去出杂质,沥净水分,待用。
3、取电压力锅一只,放入猪脚块、花生米、干红枣、泡花生的水、料酒、米醋和盐搅匀,盖上盖儿接通电源,打开电压力锅的炖煮开关,进行炖煮。
4、将炖煮好的花生红枣猪脚,盛入碗中倒入剩余的汤汁即可。
植物类中草药有哪些品种
常见的凤仙花有红色、紫色、白色、粉色,现在有许多其他颜色的园艺种,如粉红、大红、白黄、洒金等。
扩展资料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 balsamina L。牻牛儿苗目、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爱。
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
凤仙花生存力强,适应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虫害。
如果气温高、湿度大,出现白粉病,可用50%基硫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洒防治。如发生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防治。
凤仙花主要虫害是红天蛾,其幼虫会啃食凤仙叶片。如发现有此虫害,可人工捕捉灭除。
参考资料:
一、夏枯草: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夕句、乃东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非洲、欧洲各地,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中,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基部多分枝花朵浅紫色。夏枯草药用功能有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被誉为清肝、护肝“圣药”。
车前草
二、车前草:学名平车前,俗称车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原产于中国、亚洲非洲及北美地区。生于草地、河滩、沟边、草甸、田间及路旁,直根长,具多数侧根,多少肉质。根茎短。车前草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全株,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咳嗽、皮肤溃疡等。
鱼腥草
三、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原产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地区。鱼腥草喜欢在阴湿的地方生长,一般在河边、沟渠边,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具纵棱数条,节明显,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牡荆
四、布荆草:别名线叶菊、牡荆、西伯利亚艾菊、兔子毛、疔毒花、兔毛蒿、惊草,是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的变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地中国、欧洲地区,根茎粗壮。斜升。茎基部被密厚的纤维鞘,不分枝或呈伞房状分枝。叶具长柄;基生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荆草花朵为浅紫色,药用功能可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安神镇惊,调经止血。内服对心跳、失眠、神经衰弱效果显著,对月经过多,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外用治肿痈,臁疮,中耳炎及其它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
薄荷
五、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俗名:香薷草、鱼香草、土薄荷、水薄荷、接骨草、水益母、见肿消、野仁丹草、夜息香、猫薄荷。为唇形科植物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原产于欧洲及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在中国也广泛分布,薄荷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
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薄荷含有薄荷醇,该物质可清新口气并具有多种药性,小剂量食用有助于睡眠。
板蓝根
六、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为**目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的干燥根,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药。全世界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 、孟加拉 、缅甸 、泰国等地至中南半岛,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板蓝根多数生长在潮湿 、温暖的山地和阴沟中 。 板蓝根以根和叶入药,其根叫板蓝根,叶叫大青叶。
板蓝根的药用功能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蓝根的清热解毒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板蓝根对降低伤寒、副伤寒等所致的体温升高,有良好的解热作用。
艾叶
七、艾草:又名艾蒿、艾叶草,亦称“纯阳之草”。为菊科属植物艾的干燥叶。原产地在中国,后经植物传播,在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艾草是我国普遍生长的一种植物,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多为野生,也有少量栽培。艾草的适应性较强,但以潮湿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较好,在池塘边、村口、小桥边,常会长满野生的艾草。艾草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裂片边缘均具锯齿,筒状小花带红色。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使用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用艾叶熏蒸后空气参数可以达到正常,对产妇和新生儿毒性小、刺激小,因此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
草珊瑚
八、草珊瑚: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称肿节风,俗称满山香、观音茶、九节花、接骨木等。原产于中国,在世界分布于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地区。其形态秀丽、四季馨香,具有极高的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全株供药用,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抗菌消炎。有缓解牙龈疼痛、缩小牙龈上火肿块、改善炎症症状等功效,无副作用。
大蓟
九、大蓟:中药名,别称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大恶鸡婆、山老鼠簕。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及根入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根长圆锥形,簇生。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具白丝状毛。苞片长披针形,多层。花两性,管状,紫红色,花药顶端有附属片,基部有尾,冠毛羽状,暗灰色。入药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功效,对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有治疗作用。
栀子
十、山栀子:中药名,别称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栀子等。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主要分布我国南北地区及台湾等地。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药用可以除热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独特的应用理论,中医药体系越来越完善,整个药学,从研究技术、生产技术到专业管理技术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草药的疗效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被重视,像中国的针灸、中草药的熬制都深入到世界各地,曾经长期相对停滞的植物药也随着科技和管理的进步而获得了新发展。
文献参考《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