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茗理》对茶道的论述置于中国文化系统之内,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茗理的简介,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茗理》通过对自魏晋南北朝至当地数十位历史人物对茶及茶道的认识和贡献为主线,对茶和道德结合,茶道的发展等内容展开了详细论述。
茶道茗理的序言奉献在您面前的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茶道茗理》,是?文明上海从书?茶文化系列?这套书的最后,一集。它是继《名茶美器》、《雅室品茗》、《事茶淳俗》、《茶馨艺文》四《茶道茗理》之后的第五集,也是总结归纳性的最后一集。从2005年开始,在各级领导特别是在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匡字同志倡导、关心下,在时任闸北区文化局长任少南同志的组织下,同时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热情支持,我们通过6年群策群力的努力,聚集了北京、浙江、江西、上海等地茶文化学者的力量,吸纳了他们的学术智慧和文化积累,完成了这套专业性的文化系列丛书。为上海的文化事业添了一块砖,为茶文化建设,奉献了一份水平不敢说高,却体现了我们追求与努力的文化成果,提交广大读者和学者批评、指正。 从1994年开始,已举办了16届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是对卜海文化繁荣与建设有着一定影响的专业性的节庆文化成果。她不仪是卜海,也是全国性的一个茶文化活动。每年四月,在细雨霏霏、茶叶新芽绽发的春天,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举办了,大街小巷彩旗飘扬,散发着新茶的馨香,茶人云集,佳宾四至,观众如归,一派热烈隆再、生气勃勃的春天气象。
茶道茗理的后记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茶叶发现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和用茶中,赋予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肜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华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茶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从1994年4月开始,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发起主办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以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为定位,现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卜五届,成为上海著名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挥上国际茶文化节的文化载体作用,2005年6月,在时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上海市义明办主任、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主任朱匡字同志的倡导和直接关心下,由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策划,并决定编辑一套?文明上海丛书?茶文化系列?共五集,从2006年至2010年的每年4月出版一集。丛书第一集《名茶美器》、第二集《雅室品茗》、第三集《事茶淳俗》和第四集《茶馨艺文》已出版问世,受到广泛的好评。
茶道茗理的目录第一章 道与茶道
第一节 ?道?的哲学观念原生于中国
第二节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哲理表达
第三节 中国茶道的辐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均源于中国
第二章 技进乎道茶道演进三段论
第一节 饮茶的技能文化
第二节 饮茶的艺术审美
第三节 饮茶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 调神和内中国茶道茗理的萌发(先秦至魏晋)
第一节 中国茶道茗理的萌发
第二节 审美认知
第三节 社会品格
第四节 日常生活
第四章 精行俭德唐代茶人的理性自觉
第一节 ?大唐盛世?经济文化高峰成就茶文化兴盛
第二节 ?比屋之饮茶道大行?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茶可行道茶文化的精神引领
第四节 ?茶道大行唐代茶人对茶道的阐发
第五章 致清导和宋代茶人茶道的新体验
第一节 两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茶文化上的归宿与体验
第二节 从皇帝到文人生命情感在茶道茗理上的新感悟
第六章 以茶雅志明清茶人的茗理感悟
第一节 享受茶艺,快意人生
第二节 素心同调,清苦到底
第七章 一壶得真趣近现代社会大变革中的茶道认知
第一节 茶文化由雅到俗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戒茶?、?不识好茶?,茶道茗理的别样体悟
第三节 重塑当代茶文化
第四节 真趣:茶的真滋味、真境界
第八章 行进中的茶道茗理
第一节 茶有道,艺无涯
第二节 和为贵,清为德
第三节 吃茶来,心有闲
后记
云南红茶有哪些品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好茶还须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各种茶叶有各种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
各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云南红茶包括滇红功夫、金丝滇红、滇红金针、野生红茶、普洱晒红、紫鹃红茶。
滇红功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身骨重实,干茶色泽乌润,色泽调匀,金毫显露,冲泡后汤色红艳,金圈突出,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
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它以出类拔萃的品质受到国内外茶叶界行家的高度赞赏,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主要产自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
冲泡方法
滇红工夫茶身骨重实,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加牛奶仍有较强茶味,呈棕色、粉红或姜黄鲜亮,以浓、强、鲜为其特色。
烹水沏茶
当量茶入杯后,然后就冲入沸水。如果是高档红茶,那么,以选用白瓷杯为宜,以便观其色泽。通常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如果用壶煮,那么,先应将水煮沸,而后放茶配料。
闻香观色
红茶经冲泡后,通常经3分钟后,即可先闻其香,再观察红茶的汤色。这种做法,在品饮高档红茶时尤为时尚。至于低档茶,一般很少有闻香观色的。
品饮尝味
待茶汤冷热适口时,即可举杯品味。尤其是饮高档红茶,饮茶人需在品字上下功夫,缓缓啜饮,细细品味,在徐徐体察和欣赏之中,品出红茶的醇味,领会饮红茶的真趣,获得精神的升华。如果品饮的红茶属条形茶,一般可冲泡2-3次。如果是红碎茶,通常只冲泡一次;第二次再冲泡,滋味就显得淡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