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关于漳州茶文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9:51:28
字号:

做为一名地道的闽南人,在空闲时刻,在休息时候,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邀上三五个好友到自己家中泡茶聊天。一坐就是半天甚至更久。然后各自地区有各自的茶文化,本期我带你到漳州文化中的茶文化看看。

浅述关于漳州茶文化

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的重要产茶区之一,早在唐宋漳州就有种茶、饮茶的记载,在漳浦县盘陀领遗留三株宋时的古茶树,当地群众称为“宋茶”;长泰县天竺岩建于唐高宗间,所产“天竺茶”至明,清仍盛名不衰;明代正德、嘉兴年间,漳州生产的“漳芽”、“漳片”被列为贡品,每年均须进苒数百斤;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县大峰山、南靖县雅山、长泰县天柱山等地所产茶叶品质尤佳。明代漳州已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华安县湖林乡大坪村还保存着百年前可容纳千多名制茶工的初制厂遗址。光绪年间漳州茶市活跃,当时市区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范、瑞范以及源美、荣胜、祫美等40多家茶行、茶庄。明清两代,漳州茶叶贸易日渐兴隆,明中叶《海澄县志》已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贸易居全省之冠,茶叶出口年销售近百吨。

民国时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至1949年,全市已种植茶叶6775亩,年总产茶叶上百吨;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开发新品种铁观音、梅占、黄旦、毛蟹、本山、水仙、奇兰等,还从安溪、广东等地陆续引进良种,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历经十几载成功选育“诏安八仙茶”、“平和白芽奇兰”两个优良乌龙茶新品种。目前全市茶叶已种植15万亩,年产量逾1.6万吨。

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漳州先后从台湾引进茶叶良咱、栽培技术、先进设备、制茶工艺、漳州茶农来仅继承传统的手工揉绞、看天采摘、看茶制茶的工艺,而且开发了空调制茶、冰霜制茶、电脑温控等制作新技术,使茶叶品质不仅保持传统乌龙茶的风格和韵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天福茶庄落户漳浦县盘陀镇以后,起到了龙头带头作用,大大推进了漳州茶产叶的发展。

华安县位于漳州市的北端,全县辖六镇三乡和一个开发区,总人口16.1万人,耕地1.2万hm?,丘陵山地占95.5%,森林覆盖率达72%,大气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1999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生产无公害优质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以电兴工、兴茶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进茶产业的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农业的一枝独秀。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全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3.5万亩,在全省位居第四位,已成为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总产1.2万吨,在全省位居第五位,产值可达12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二位。现有57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5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转移劳动力4万多人,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4%,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管道,初步构筑产业化格局。 茶烘,一听这名,就能嗅到茶叶的芬芳,九龙江流域妇孺皆知。茶烘古称华封,一个青山围护的地方。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在清代,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相传珍山乡(今湖林)林启张承祖业大开茶园种植乌龙茶,至清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茶叶大获丰收,扩建茶厂,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华丰、宜招(仙都)茶叶种植更为广泛。据记载,100多年前,仙都就有茶园2000亩以上。茶叶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培育,主要以当地茶种为主,同时也引进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和铁观音,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从唐末至今,华安已有1000多年的产茶历史,经历过辉煌和低谷,至民国时期大部分茶园都落寞荒芜。在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海拔1050米)的三棵古老茶树,树龄有300多年,它们见证了华安历史上茶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华安县就推广乌龙茶制茶新工艺,改良茶树品种。1958年,仙都培育的茶苗被还带到漳州地区“发展多种经济展览会”上推荐展出,并作为典型。

80年代,推行以采代剪的整形技术和低产茶园的“三改一补”技术,提高了茶叶单产和品质,得了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并在全县进行推广。1983年全县茶叶面积1.42万亩,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主栽品种是梅占,其次是铁观音与黄旦。1988年茶叶产量大增,总产达到277吨。

1998年是华安茶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茶王赛,当评出的华安仙都铁观音“茶王”以50克1.8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时,全县的茶农抑制不住种茶创业的热情,开垦荒山、拓展茶园。快速调整以铁观音为主栽品种的种植结构,加快低产劣质茶园改造步伐,推广大棚覆盖、矮化密植栽培新模式,采取茶树多次定修剪疏枝,节水灌溉和茶园水旱轮作技术,实现当年回收投资成本。

2003-2005年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茶叶生产和加工环节整治工作的有关措施,保护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2006-2007年县委、县政府致力产业转型升级,专门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奖励措施,加快我县西部高车、高安、马坑三个乡镇茶产业发展。据统计,西部高车、高安、马坑三个乡镇现有茶叶面积1.5万亩,其中去冬至今新植茶叶5000多亩。我县还制定2008-2010年发展计划,计划到201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16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15亿元的总体发展目标。 “茶烘”是乌龙茶传统制法中的重要环节。1000多年前,华安县宋卿(今送坑)张睿轩于朝中侍俸茶道,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茶宜子午山,赤土化石,阳风雾绕,二叶开蕊日中采,晒软阴回阳,竹撬轻觉手勤快,半炷香,停一炷,复三遍,梗红三分二叶红丝边,架上竹编凉,天变天,雨雾盖,不消水,火炉增温湿气排,炎夏青干洞中藏,初黄半炷香,顺走麻涩苦甘……”,记载华安悠久的制茶史。《制茶歌》云:“欲知茗中极品,吾曰难求醇怡香。人间众口别好,唯皇适口是留连。”自然掌握皇上品茶喜好,只有达到“醇、怡、香”,才算“茗中极品”,表述了当时华安制茶技艺之精湛。

明朝以来,《龙溪县志》就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麻涩苦甘韵醇,灵活识变可登天”的制茶技艺留下口诀真传,描述了华安茶叶加工技艺的发展。 明清时期,华安制茶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清代以来,达至鼎盛。据县志记载,茶烘(华丰)经营的茶行产品销往苏、杭、广、榕、厦、台和南洋等地,并有制茶工人到台湾传授制茶技术的史实。

1972年,华安制茶技艺得到了实质性的飞跃。当年仙都茶农首先应用半机械化制茶工具,使华安茶叶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80年代后,全县有粗制茶企业12家,仙都乡于同年新创办了一个精制厂,并致力研究铁观音的半发酵制茶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制观音茶品外形卷曲、紧结、重实,色泽鲜润,富有光泽,香气清幽,香韵回甘,深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1996年以来,华安铁观音茶的制作工艺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优先引进空调制茶技术,制作出来茶品芬芳四溢,汤色黄绿,观音韵明,回甘鲜爽,茶叶品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产品价格成倍增长,华安铁观音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华安县茶产业处于复苏阶段,那么2000年以来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华安县创新茶叶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加工技术,生产出色、香、味、形俱佳的优质茶叶,茶叶品质与效益明显提高。一是以“驻芽2-3叶”为采摘标准,坚持多次分期分批及时标准采“午青”;二是制作工艺上推广空调抽湿做青制茶技术,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适宜温湿度,生产出轻发酵型茶叶,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三是在推广空调制茶技术、改进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初制品外形,达到珠化形或半珠形化,色、香、味、形皆为上品的茶叶所占比例大为提高;四是许多茶商在精包装等技术做了积极地改进,从传统的陶罐、纸质包装,转向密封的锡铂包装、纸罐、铁罐、锡罐,发展到现在的小泡7克真空塑料包装、精装、礼盒装等,摸索出-6℃以下的冷藏保鲜技术;外观设计注重色彩装潢、品牌标志等,营造广告宣传效应,适应了市场销售和开拓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华安茶文化内涵。 四、华安茶叶商贸史 据《北溪记胜》记载,“茶烘”(华封)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水路交通极为方便。这里制茶技艺好,每到制茶季节,烘焙时香韵四起,由于闽南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易吸收水分,茶客、茶商每到华封,必然需要再度烘焙以确保茶叶品质。茶烘至恰到好处,芳香四溢,现在这小镇里还有20多个茶邦、茶行遗址,可见当时小镇茶市之繁荣。

宋代,据宋卿《张氏族谱》记载:张睿轩于宋高宗时期出任京官在宫庭掌管茶道,被赐茶卿,后张氏家庭几经波折,其子孙后代相继开茶树园而继祖业,在台北府、安溪开基茶业。《制茶歌》的“斤茶可换斤金,下品堆山化成土。”可见华安早在北宋时期就已茶业繁荣。为纪念先祖,特立社名宋卿社,即今送坑村。

清代,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珍山(现湖林)乌龙茶在闽南极为出名,多由广东潮州茶行行购定销,外地只要看到珍山乌龙茶的标志就不必查验,立即放行。当时珍山乌龙茶、仙都茶叶在龙溪一带名闻遐迩,大量茶叶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行水路运往海澄月港出口,茶叶作为家乡特产由华侨带出,传播至南洋(今东南亚),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荣。

清中晚期,据仙都大地村的《蒋氏族谱》记载,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后代创制了“泽春名茶”,把北溪出产的茶叶运到龙海的月港、厦门一带出售,受到外国番人的欢迎。后来便把茶叶销售推到外洋,运到西欧,并创出了二宜楼“泽春”名茶品牌,获得巨大利润,为建造二宜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成为了号称“神州第一楼”的二宜楼创建史上的一段佳话。

建国后,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华安县将茶叶作为税源开始增植,至1985年,全县年产茶4365担,按现市价达160余万元。

2000年以来,华安茶叶以其清香、味醇的特点而畅销市场,内销市场已逐步由南方发展到北方,在一些大中城市设有茶庄、茶店、茶行和茶艺馆几百家,已初步形成市场销售网络。

现在,华安县努力构建茶叶市场,全县统一冠于“华安铁观音”品牌。投资8000多万元的“华仙茶都”茶叶批发市场是农业部第12批定点市场,茶业巨头天福集团也在华安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天福集团华安分公司”。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农残检测中心。 华安茶农大胆创新:在生产上,采用矮化密植,通过多次定、修剪、喷灌、大棚覆盖等措施,促使早投产、早收益。在轻做青的基础上,采用空调低温做青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对鲜叶原料要求较为严格,鲜叶要求为铁观音纯正品种,肥壮、鲜活,完整一致,在做青整个过程采用轻做青、低温、轻“发酵”方法,大大提高华安铁观音的质量。

华安县茶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了“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华安的铁观音品尝起来有一股独特的韵味,香气馥郁芬芳、清高,滋味清醇、滑爽、水中带香,汤色金黄清澈,叶底绿亮、柔软、匀齐。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创新,华安铁观音体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外形肥状、圆结、翠绿润,内质高香、持久、鲜醇高爽、音韵明显。华安铁观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质量上乘,已多次获得国内国际茶叶质量鉴评大奖,畅销国内外。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6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