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转基因粮食作物如何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9:01:30
字号:

目前,我国并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进行商业化种植。发放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

问题:转基因粮食作物如何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转基因抗虫水稻 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外源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杀虫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受体品种是水稻三系恢复系“明恢63”。“华恢1号”与“珍汕97A”所配的杂交组合为“Bt汕优63”。

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效果稳定在80%以上,具有节省投入成本,减少劳动强度和中毒风险,大幅减少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稻田生物种群动态平衡等优势。

食用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同样安全。转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种高度专一的杀虫蛋白,可与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害虫肠麻痹,造成害虫死亡。只有鳞翅目害虫的肠道上含有这种蛋白的结合位点,而人类肠道上皮细胞没有该蛋白的结合位点,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Bt蛋白作为生物杀虫剂已安全使用70多年;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无相似性,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动物喂养、遗传毒性、三代繁殖、慢性毒性以及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转基因水稻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营养检测分析表明,两种转基因水稻的营养成分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化,与普通水稻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

环境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国内生产种植对生态环境是安全的。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相比,在生存竞争能力、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未发现变化;在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没有发现Bt蛋白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安全有不良影响;在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没有发现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稻田天敌、经济昆虫,以及节肢动物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属内种间以及种内亚种和品种间的基因漂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转基因水稻品种和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基因漂移,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影响是一样的。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自交系,外源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植酸酶基因,受体品种是“Hi-Ⅱ”玉米自交系。

植酸酶可以减轻植酸的抗营养作用,将植物中大量存在的植酸分解为肌醇和可被动物利用的磷,从而提高动物对磷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磷粪便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食用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植物中广泛存在,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人类或动物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无相似性,与过敏人群血清无交叉反应,不会导致过敏;动物毒理学试验未见不良影响。

环境安全性分析与检测结果显示,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国内种植对生态环境是安全的。该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生存竞争能力、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未发现变化;在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没有发现植酸酶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中国没有玉米野生近缘种,因此不存在植酸酶基因向野生种漂移的风险。

(2014?湖北模拟)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如图表示该抗虫水

转基因烟草。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成功培植。这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在美国上市。通过转基因技术,这种西红柿获得了“耐存储”的特性,这就使其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抗虫棉花和玉米、抗除草剂大豆和油菜等10余种转基因植物获准商品化生产并上市销售。到1997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在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大规模推广种植。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成功将人工合成的杀虫基因导入棉花主栽品种,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1998年2月9日,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培育出第一只转基因羊后,于1999年初又成功培育出中国首例转基因试管牛。2005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21个。2006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首次超过1亿公顷。2007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中国家数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数,分别为12个和11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是工业化国家的3倍。

2009年11月27日,我国农业部首次为两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办理安全证书,也是全球首次为转基因主粮发放安全证书。

扩展资料:

关于转基因的争议

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的接受着消费者和业界的质疑。1999年5月,《自然》杂志刊文披露用涂有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君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这一结果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在显著位置转载,进而引发了“转基因玉米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披露 “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分改变的现象。

在国内,早在2001年12月11日,卫生部部务会讨论通过《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并于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贴上特定标志,旨在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北京市农业局曾对北京市场上14家企业共22种豆类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表明,22种产品全部为转基因产品,却都没有明确标识。时至今日,中国的广大消费者仍然对转基因食品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遐想无限。

围绕转基因,名嘴崔永元与方舟子在微博上也擦枪走火。成千上万的网友瞬间卷入,煞是热闹。一场辩论也反映出,关于“转基因”的论战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更多的呼声围绕着“知情权”、“选择权”、“参与决策权”、法律法规的健全与有力执行等方面。

参考资料:

食品中国网-营养师眼中的转基因食品

(1)质粒与目的基因连接需要DNA连接酶催化.

(2)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

(3)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有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转化法和基因枪法.

(4)过程④是植物的组织培养,其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该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

(5)检测水稻幼苗是否具有抗虫的特性,将虫子释放在水稻幼苗,观察其生长情况.若能正常生长,说明具有抗虫的特性.

故答案为:

(1)DNA连接酶

(2)标记基因

(3)花粉管通道法(或农杆菌转化法,或基因枪法)

(4)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脱分化?再分化

(5)将虫子释放在水稻幼苗实验田里,观察水稻幼苗生长情况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5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