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北, 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脉中部。其地域范围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之间。东邻贵州省铜仁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接怀化市麻阳县,西连怀化市沅陵县,北抵张家界市。东西宽约17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全州国土面积1546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5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
武陵山脉自西向东坐落在湘西州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
湘西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200米,西北边境龙山县的大灵山海拔1736.5米,为州内最高点;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为州内最低点。
湘西州西南石灰岩分布极广,岩溶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壳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乡周围最为典型。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拨200~500米,溪河纵横其间,两岸多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 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为512亿元,增长9.2%(不含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生产总值为497.2亿元,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73.4亿元,增长6.5%(不含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8.6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262.9亿元,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488元,增长8.4%。
2015年,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4.8∶33.9∶51.3。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7%。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25.3%和69.1%。 2015年,农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4%;林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3.6%;牧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3%;渔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4%。
2015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182.59千公顷,增长0.9%;棉花种植面积0.19千公顷,下降5%;油料种植面积60.88千公顷,与去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62.23千公顷,增长0.4%。
2015年,全州粮食总产量85.4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78.2万吨,增长3.3%;油料产量9.05万吨,增长0.5%;茶叶产量0.27万吨,增长28.96%;猪肉产量7.7万吨,下降3.5 %;水产品产量2.18万吨,增长1.5%。烤烟产量3.2万吨,增长24.2%。
2015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达2146个、652家,拥有家庭农场6000多户、规模养殖户2400多户,实现农村土地流转24.3万亩。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万人,农网改造累计完1596个村,改造率达86.7%,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315公里。
2015年,全州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80公顷;增长1.19%;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0公顷;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18万处,投入资金10.78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315万立方米。 2015年,全州工业增加值为141.6亿元,增长7.6%(不含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3.1亿元,增长8.1%(不含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3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5.7%,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0.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6.9%,比上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
2015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1亿元,下降1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利润0.2亿元,增长27.8%;集体企业实现利润77万元,下降172.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6.5亿元,下降1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0.1亿元,增长176.7%;其他内资企业实现利润0.3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大类行业中,利润总额居前五位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实现利润1.5亿元、1.3亿元、1.2亿元、0.6亿元和0.5亿元。
2015年,全州建筑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46亿元,增长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8.7万平方米,增长6.3%;房屋竣工面积119.4万平方米,增长1.5%。 2015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19.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249.1亿元,增长24.7%;非国有投资121.9亿元,增长10.3%。民间投资114.2亿元,增长9.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0.8%。分投资方向看,民生投资54.2亿元,增长24.8%;生态投资23.3亿元,增长80.8%;基础设施投资170.5亿元,增长25.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7亿元,下降13.5%;技改投资65.6亿元,增长2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47亿元,增长17.1%。
2015年,全州施工项目801个,比上年增加48个,增长6.4%。其中,新开工项目479个,增加66个,增长1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71.4亿元,增长27.7%。州庆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84个,累计完成投资325亿元。
2015年,全州房地产开发投资54.1亿元,增长30.3%;其中住宅投资38.9亿元,增长34.7%。商品房销售面积161.2万平方米,增长3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53.3万平方米,增长39.6%。商品房销售额46.9亿元,增长18.6%;其中住宅销售额39.8亿元,增长34.1%。
2015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1亿元,增长10%。分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166.4亿元,增长12.8%;乡村零售额37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业14.1亿元,增长18.3%;零售业158.1亿元,增长12.3%;住宿业5.8亿元,增长9.3%;餐饮业25.5亿元,增长13.6%。
2015年,全州限额以上法人商品零售额46.8亿元,增长15.3%。分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5.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1.1%,日用品类增长14%,书报杂志类增长21.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9%,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21.8%,汽车类增长19.9%。
2015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96.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9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00.4%。
2015年,全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下降50.3%。其中出口1.08亿美元,下降52.6%;进口0.08亿美元,增长56.2%。实际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下降48.4%。全州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1.6亿元,增长22.4%,新引进投资过亿元重大项目26个,合同引资792.4亿元。
2015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62.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97亿元,分别增长19.6%和24.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4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5769万美元。
湖南有哪些特产出名?
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银饰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暇。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苗族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较为丰富、克满民俗生活的生动情趣,是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照,它由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两大部分组成。
苗族民歌按社会功能及体裁可分为:山歌、酒歌、婚俗歌、叙事歌等几类。山歌是苗族社会生活中演唱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它既能用汉语唱也能用苗语唱,编唱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它是苗族赶场、歌会、走亲访友,谈情说爱所必须的一种演唱形式,流传广,影响大。 苗族除了丰富的民间歌曲外,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乐器和大量的乐曲。共同展现了“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和唢呐。苗?族?历?史?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人口:7398035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有洞庭湖和湘江,所以湖南农林特产十分丰富,美食众多。湖南文化丰富,特产多,比如长沙臭豆腐、口味虾、湘莲、黑茶等,都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大众喜爱的特产,有到湖南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了。
长沙臭豆腐
长沙臭豆腐,长沙人又称臭干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臭豆腐。从颜色,气味上来比较,长沙的臭豆腐可谓是非常贴合“臭豆腐”三字。“臭豆腐”其名虽俗气、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休闲风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是臭豆腐的特点。老人常吃臭豆腐,可以增加食欲,还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湖南安化腊肉
腊肉是湖南著名特产。湖南腊肉以安化腊肉最为出名,色彩红亮,烟熏咸香,肥而不腻,鲜美异常。真正的安化腊肉,以山养黑猪肉为原材,采用古法秘方腌制,文火熏烤50天以上,成品肉质紧实,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紧实不塞牙。安化山养黑猪,在深山放养,吸新鲜空气,吃野草蔬菜,喝山涧清泉,自然生长。湖南安化腊肉是您的居家美味,也是您送礼的上上之选。
张家界野生木耳
张家界野生木耳产自张家界原始森林里的野生山木耳生成缓慢,每日呼吸纯正的富氧离子,享受山泉水纯净甘甜的涓涓流水滋润,其营养成分极高,口感酥软脆滑。木耳喜欢生长在潮湿、没有阳光直射的枯木之上。每当下雨过后,张家界的山民们就会上山入林采摘野生木耳,然后通过日照将所得黑木耳晒干。因张家界野生黑木耳纯靠天生天养,因此产量少,品质佳,美味营养。
湘西野山茶油
茶油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人体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占90%,属于天然绿色食品。“茶油”又名“山茶油”;原料来自湘西深山幽谷高山野生茶籽,是纯天然高级木本食用植物油。湘西的野生茶籽生长在连绵叠嶂的群山之中。山茶果生长期长—从开花到采摘,历经冬、春、夏、秋四季十三个月,采摘时茶花已是盛开怒放,素有“抱子怀胎”之称,饱含天地灵气。营养成分不比一般,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天然植物油之首。
野生虾米(火焙)
湖南洞庭湖素有“鱼米之乡”,虾米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还含有丰富的钾、碘、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氨茶碱等成分,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深山水库——虾的最佳居所!虾的最佳居所不是河流、湖泊,也不是池塘、大海(污染了),山涧小溪水的境界虽美,却很难凭鱼腾跃,而处风景秀美的深山水库,自然就是不二之选了。
湖南湘莲
湘莲湘莲是湖南有3000多年历史的著名特产,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胡罗卜素和无机盐,有补脾、养心、涩肠、固精功效,是湖南重要出口物资,产量向居全国首位。湘莲又称为糯莲,论口感可谓独步天下。头茬莲子,精于挑选颗粒饱满,洁白粉嫩。放入嘴里轻轻一呡,就有种独特的酥软口感。白莲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汤清肉绵的特色而闻名。白莲有强胃健脾,润肺养心,滋阴补血,固精益肾的功能。白莲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传统的滋补保健食品。一般用于润肺止咳的多。
邵阳猪血丸子
猪血丸子,又称血粑豆腐,是湖南邵阳地区的传统家常菜。网上有正宗的猪血丸子卖。是每年每个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制此品,以供数月之需。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位于湖南西南边陲,苗族聚居地区,古时称为五溪蛮。隶属宝庆府,血豆腐也叫血巴、猪血丸子。是当地苗家冬至腊月制作的一种过年食品,有着悠久的传统。原料:黄豆,新鲜猪血,猪肉,橘皮、生姜、大蒜子、辣椒、香油(菜籽油)食用指南:可炒吃、清蒸、清煮。
黑茶
湖南茶叶湖南几乎所有市县都产茶,是中国四大产茶省之一,全国最大的黑茶产区。岳阳君山茶中的银针茶曾被清乾隆帝指定为贡茶。湘茶名品还有大庸古丈毛尖、长沙高桥银峰和湖波绿、沅陵碣滩茶等。湖南是我国特产油茶的最大产区,以湘江流域最多。
蜜桔
蜜桔湖南无核蜜桔含多种维生素,以邵阳、怀化、零陵、长沙、益阳、沅江等地最多。著名特产品种有济阳、蓝山金桔,雪峰蜜桔、黔阳冰糖橙、安江香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