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来源: 鑫报 作者:王占东
昨日进入小暑。兰州令人欣喜地迎来了淅沥的小雨,不仅让人们感到久违的清爽,更让两山黛青,大河奔涌,一派葱茏的兰州显得更加秀美。
如此惬意的夏日,又逢上星期天,外出休闲成为许多人的优选。而居住在新港城的人们,更乐意到家门口的新景点欣赏美景。这不,上午10时,刚投用的滩尖子湿地公园里就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阵地,散步、亲水、放风筝……一幅夏日休闲图便在黄河边展现开来。
居住在宋家滩的老雁滩人张强站在雁滩黄河大桥上,看着眼前的滩尖子湿地公园、霍去病西征城雕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充满了感慨:“20多年前雁滩还是农村,人们取着黄河和南河道的水浇灌菜园,没想到现在的黄河和南河道成了城市的风景带!”
正如张强感慨,雁滩确实发生了巨变,但没变的,是雁滩自己的一个标志:不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城市文明的时代,雁滩都因处在黄河和南河道的臂弯里而显得更加秀气、秀美,并让人不可小觑……
雁滩,兰州桥梁最多的地方
6月19日发生的一件事,让许多人再次把目光聚集在了雁滩乃至于兰州老城区的东北部。
这一天,由兰州新城(青白石)开发企业——碧桂园与兰州市举行的兰州雁白黄河大桥签约仪式在组工大厦举行,并迅速引起社会对雁滩的关注。雁白黄河大桥的修建,不仅对新城在未来区域价值的提升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将极大地促进雁滩黄河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还将提升兰州老城区东北部城市功能和地位。
对于雁白黄河大桥的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有人这样表达对雁滩的新希望:“雁滩又将多一座桥,把黄河和南河道上的桥加起来,雁滩就是兰州城区桥梁最多的地方!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特色,当现代城市把生态宜居作为追求目标的今天,雁滩风水宝地的地位更加明显,黄河和南河道不仅是两条河,还是两条金水道!”
相信许多雁滩人看到“雁滩成为兰州桥梁最多的地方”这句新标签,也会爽然若惊,但略一回想,便会充满自豪地雅然一笑,这个概念确有所依。
首先看雁滩黄河段的桥梁,从水车博览园向东,就有新建的金雁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天水路黄河大桥、即将建设的雁白黄河大桥、位于高速路上连接东岗的大桥;而再看一下南面环绕雁滩的南河道,从水车博览园向东分别有:位于兰州市图书馆西侧的南滨河路桥、连接雁滩公园的桥、雁滩新桥、省图东侧新建桥(雁滩老桥附近)、张苏滩蔬菜市场前的桥、以及位于高新区南侧的彩虹斜拉桥、连接飞雁街与段家滩的桥……仅南河道上就有大大小小近10座桥。
因此,粗略统计,环绕雁滩的黄河、南河道这两条河道之上,就有近15座桥梁。在兰州老城区,一个区域内有这么多的桥梁,还真是雁滩的一个特色。
而雁滩之所以有这个特色,就是黄河从北面奔流而过,南河道从南面温婉穿越。
“兰州市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正因这样,加上我们的两山一河地貌特征,所以兰州的‘桥’就显得特别重要,也可以说在全国来讲,兰州的‘桥’具有最特殊的作用,如果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桥’,那么兰州这个城市就不完整,没有这些‘桥’城市就没有办法拓展,经济也难以发展。”在2009年举办的甘肃省首届“兰州桥经济”论坛高峰会上,有专家曾这样评价桥与兰州的关系。
桥梁在城市中是一个大的网络和动脉,更是形成桥南和桥北的经济互动,是“桥经济”的核心载体,并对城市区域地位、城市功能提升具有关键和深远的意义,这既是雁滩的特色、优势,也是雁滩面向未来的自信和魅力。
曾经的雁滩十八滩
历史上的雁滩,远比今日的水景更美,那时、那里曾是一片田园牧歌的景象。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介绍,即使到了20世纪60年代,雁滩到处还是流水潺潺、果树成林的景象。
在兰州市民政局提供的由兰州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编撰出版的《兰州市市区地名图》中显示,彼时整个雁滩,是一片尚未被城市开发的区域,与城区其他地区版面的标志明显的区别看来,那依然是一片未被城市化涉及的“白纸”。除农业用地外,在雁滩最明显的就是一片水域,最北面的黄河、中间自雁滩公园向东,沿北面滩继续向东并南折至高滩注入南河的中河渠、南面是发源于今金昌路北口附近、向东蜿蜒贯穿整个雁滩地区的南河渠,即今日的南河道。
1983年编撰的《甘肃省兰州市地名录》在记述到城关区概况时还指出:“黄河流经本区18公里,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主要水源。地处河心的雁滩,是兰州有名的果蔬之乡。”
《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述:雁滩是黄河中的夹河滩。元代因滩上草木丰美,且有汊河穿割,沙滩清浅,鸿雁及水禽栖息,戏水觅食,视为乐土,人称雁滩。明清有少量人家居住滩上,开荒种小麦等粮食作物,建水车灌溉,清光绪时有4辆水车建在滩南,提取教场河(黄河南汊河)水,灌田200多亩;滩北建两辆水车,提取黄河主航道水,灌田334亩。清初,雁滩以东以西尚有17个夹河滩,互不相连,人称“十八家滩”,至光绪时只存在14个夹河滩。河滩多辟为农田,但生态环境良好,鸿雁及水禽仍在栖息。
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雁滩成为兰州重要的蔬菜瓜果区,并开凿人工湖、游泳池,成为游览胜地。
上世纪70年代,为开辟土地,拦河筑坝,淤为农田,种植水稻。但因土壤盐碱化,水稻无收,弃为荒地。后来随着工业和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水质下降,为减轻污染,思盼鸿雁及水禽重新光顾兰州、光顾雁滩,于是选定“芳洲思雁”景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兰州段水质逐渐变好,水禽重新来到兰州。90年代以来,雁滩正在开发为商贸区和居民区。
南滨河路在雁滩向东延伸
近年来,伴随南滨河路雁滩段的向前贯通,沿线的绿化、美化、房产、公园、休闲设施等,相继比肩黄河之滨,将兰州黄河雁滩段装扮得越来越时尚和秀美。
经过十多年发展,雁滩的后发优势和天然优势便迅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后发优势上看,在南滨河路一入平沙落雁进入雁滩开始,不仅道路宽畅,而且黄河之畔尽显现代时尚气息。从公共设施上看:兰州水车博览园、平沙落雁游园、大教梁休闲绿地、兰州市图书馆、雁滩公园、兰州市体育公园、甘肃省地质博物馆、天水北路绿色游园、滩尖子湿地公园、霍去病骑马西征雕塑游园、连霍高速雁滩出口、兰州文理学院、兰州重离子治癌肿瘤医院等多种公共服务设施由西向东矗立在道路边上;从地产项目看,森地国际、黄河风情园、中广宜景湾、良志嘉年华、御景东方、天庆丽舍情园、海龙花园、新港城、红运润园、莱茵小镇、格林小镇、兴隆滨河苑、中广宜景湾商城等时尚住宅小区林立路边,成为雁滩作为兰州时尚住宅区的重要载体。
从天然优势上,雁滩作为黄河兰州段中被黄河以臂弯式环绕的一块土地,黄河的风景在这里尽展线条的柔美。黄河已流入雁滩就在滩尖子塑造出了一个河湾,向北流去,而给人呈现出大河奔涌恣肆的力量之美;当黄河经过宋家滩折向正东时,又在新港城附近形成一个更加形象具体的臂弯,为雁滩留下一处别样的河湾之美。独特的自然之美再加上沿河堤坡的绿化、休闲设施的配套以及南滨河路的向前推进,不论站在南滨河路雁滩段的哪个部位都有着让人赏心悦目的滨河美景。
目前,南滨河路雁滩段已贯通至莱茵小镇与兰州文理学院段,按规划,南滨河路将尽快向东延伸,并与南河路在高滩交汇,从而形成雁滩区域的外环路,而这也将是一条展示兰州风光的重要弧线。
南河道奔向“通流绿美”
除了黄河风情线变得越来越美,雁滩的另一水景——南河道也正日益变得秀气起来!用兰州市南河管理办公室专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四个字:“通流绿美”。
说起今天的南河道,两岸许多受访居民不约而同地感慨起了一个话题:去年以来南河道没有断流!这当然与去年以来黄河兰州段的来水量丰富关系密切。
而南河道变化更大的,则是南河道与两岸相互映衬的城市美景。
从南河道本身来讲,在黄河水的补给下,水流奔涌,不仅改变了南河道以前干涸的状况,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灵动的水景。而随着河岸绿化的提升、观景廊道的打造,南河道还为人们呈现出一道林水相依的观光廊道。
2006年完成疏浚以来,两岸的城市风景也在一步步提升。从公共资源来讲,由西向东,两岸坐落着水车博览园、大教梁绿地游园、兰州市图书馆、省图书馆、雁滩公园、范家湾休闲廊道等;从地产项目看,由西向东,两岸新崛起了森地国际、欣欣茗园、三易花园、康乐花园等;从城市功能区看,雁滩新城区、兰州高新区、以及南岸东岗区域新的升级发展等,都在两岸蓬勃展开;从文化教育资源来看,由西向东,敦煌研究院、读者出版集团、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分布两侧……
按照规划,未来的南河道还将实现“一河两岸三维流,四区八园十六景”的景象,以南河道作景观轴、文化轴、生态轴,将南河道沿河地区打造成文化休闲区、城市生活区、综合服务区、亲水休憩区。
一条承载了许多人期盼的河景已呈现在眼前,城市形象为之一靓,环境品味因此一跃。南河治理工程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展示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南河道找回昔日明媚风姿的同时,也让兰州增加了一条更加美好的风景带。
河流,雁滩发展的金水道
上善若水。翻开人类历史的画卷,许多文明都起源于并发展在水陆交接的地区,如内陆河湖、海边和三角洲。正因如此,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有80%的大城市都分布在海岸线上。兰州也不例外。
为了显示出兰州被水陆匹配所塑造的文明,这座城市的人们,骄傲而自信地给其打上了一个特别的印记:“黄河少有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腊石村是十里亭镇辖行政村,位于该镇东部七公里。村的地域范围东于湾头村交界,西与良村接壤,南临浈江河畔,北靠石子坳水库,与坳背老村相连。该行政村包括塘头、冲尾村、黄屋、钟屋、小门头、学前6个自然村,本城话是腊石村主要语言,腊石村建于约800年间,因旱天缺水,故名。2004年村总人口975人,有耕地面积1180亩,山林面积7000亩。腊石村经济长期以来以农业、林业为主,农业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花生、红瓜子、黄豆等,兼营水产、畜牧业。1993年实行“粮改菜”工程后,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减少了水稻的种植面积,改为蔬菜种植,笋竹是腊石村新发展的经济作物,4公里长的河旁、滩涂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改革开放后,腊石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下资源,提供土地私人老板投资元,兴办3条煤矿,煤矿成为腊石村当时的经济支柱。 2004年,村的工农业总产值250万元,人口平均分配2500元,劳动力平均分配3700元。腊石村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资13万元扩建学校,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医疗卫生站,修建乡村道路,在区镇的扶持下,2001年投资1.5万元开通有线电视网络,对五保户实行生活供给制度。
腊石村与良村村、湾头村、五里亭村、金凤坪村、靖村村、五里亭社区、黄岗社区、十里亭社区、碧桂园东区社区、碧桂园西区社区、乌教塘社区、十里亭东社区、前进路社区、碧桂园南区社区相邻。
2019年9月24日,腊石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腊石村附近有韶关华南虎园、风采楼、北伐战争纪念馆、韶关通天塔、韶关中山公园等旅游景点,有光倒刺_、无渣粉葛、过年蒸香肉、白土月饼、姜葱红虾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