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过多怎么办?这三大解决措施需重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5:16:45
字号:

今年的气温多变,多湿多雨,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

水稻分蘖过多怎么办?这三大解决措施需重视!

目前,正值水稻分蘖的关键时期,很多农户都加强了水层管理,提高地温,促进水稻的分蘖。

但是也有农户反映,出现了水稻分蘖过多的现象,我们都知道水稻的产量和水稻分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水稻分蘖过多的话,会导致水稻密度过大,影响大穗,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倒伏等。

那么水稻分蘖过多该如何解决呢?

1、排水晒田

如果发现水稻分蘖过多的时候,要及时的排水晒田,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还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有利于后期的养分吸收和抗倒伏能力。

晒田的标准是叶片略微发黄,双脚站立无痕迹。

等晒好之后要及时复水,水层以3~5cm左右为宜,可以促进有效分蘖的产生。

2、合理追肥

水稻在施用过量氮肥或者偏施氮肥的时候都会导致无效分蘖大量产生,所以在水稻拔节孕穗期追肥的时候尽量少用氮肥或者不用氮肥,以追施钾肥为主,可以促进茎秆粗壮,有利于形成大穗。

一般是水稻抽穗前15~20天左右,追施15斤左右的氯化钾。

3、病虫害防控

水稻分蘖过多会降低田间的通风透光能力,导致田间郁闭引发一些病虫害,所以此时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对纹枯病、稻飞虱、钻心虫等要重点防治。

以上就是水稻分蘖过多的解决措施,水稻的分蘖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只有有效分蘖才能增加水稻的产量,而无效分蘖不仅会浪费养分,还会对水稻的生长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农户们不要以为水稻分蘖过多是好事了,过多也要注意及时防控。

关于水稻分蘖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

推荐管理:水稻插秧期、分蘖期、杨花期、结实期需水特性

(1)发挥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大穗优势是培育大穗型高产群体的重要基础:水稻“稀长大”栽培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大穗型高质量群体而获得增产。培育大穗型群体,首先要从低位蘖入手。众所周知,水稻的分蘖节位越低,穗粒数越多,穗子越大。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对几种类型(籼、粳、糯)的中稻和杂交组合的分蘖进行挂牌考察和带不同分蘖秧苗移栽的研究,结果表明:1~3叶位的一次分蘖成穗率高,穗子大,有的甚至超过主茎穗,通常为主茎穗粒数的90%~110%,4~8叶位的一次分蘖和1~2叶位的二次分蘖也具有成穗率高,穗子较大(为主茎穗的80%~90%)的优势,虽然不同品种或组合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同时还发现,由于移栽的植伤和插土较深,常影响2~3个叶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一般移栽前刚出生的一个分蘖死亡较多,约占50%~60%,分蘖越小,越易死亡,栽后有1个叶位分蘖一般不出生,其下1个叶位的分蘖出生率也较低(30%~50%),且受影响的2~3个叶位分蘖的穗粒数也显著地减少;带3~4个分蘖的壮秧移栽后,不仅单株分蘖成穗多,平均穗粒数也多,且主茎穗比不带分蘖的主茎穗的穗子大。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知,要建立大穗型群体,必须培育带多个分蘖的壮秧,靠增插主茎苗并不能培养出大穗型群体。

(2)稀播长秧龄和化学调节是培育多蘖壮秧的必要手段:如何培育出带多蘖大蘖的壮秧,首先要进行稀播匀播,使秧苗在秧田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充足的营养供其吸收,有一定的营养面积和空间供苗体扩展,减缓苗体争光争肥和大苗欺小苗的矛盾,使秧苗整齐一致,生长旺健,干物质积累多,分蘖多,活力强。经对不同播种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单株分蘖逐渐减少,甚至不发生分蘖,叶龄发展减慢,随着秧龄的延长,播量少的单株分蘖能持续增加,播量大的,原有分蘖逐渐消亡,如每1米2净秧田播20克种子,至44天秧龄单株带蘖5.8个,基本按N-3叶蘖同伸规律出生分蘖,每1米2播50克种子,分蘖明显减少;至44天秧龄只带2.8个分蘖,而每1米2播100克,至21天秧龄只带0.3个分蘖。至29天下降到0.1个蘖,44天分蘖为0,每1米2播150克,始终未出生分蘖。说明稀播才能培育出带多蘖壮秧。然而稀播长秧龄,会使苗体过大,特别是双晚秧苗,在高温下容易长得过高,不便栽插,并且根系过大过深,给拔秧造成困难。又通过化学药剂的调节,克服这些不足,使“稀长大”栽培法获得成功。如用一种自制水稻多功能复合生长调节剂壮禾增浸种,可降低苗高10%左右,增加分蘖50%~100%,还可防恶苗病等苗期病害,增大秧龄弹性,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培育的秧苗矮壮,带蘖多,根粗短,秧易拔,栽后不倒青。或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洒多效唑,也可达到降低苗高、促进分蘖的目的。

(3)利用水稻生育转换自身调节,限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现代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和实践,都把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作为能否高产的重要指标,提出减少前期基、蘖肥用量,提前烤田(达到预计穗的80%时开始烤田)等控制无效分蘖等措施,但常受天气影响和农民素质限制,难尽人意,如有的田肥力有限,提前烤田会造成穗数不足而减产,有时遇阴雨天无法烤田,灌深水控蘖又无水源,有的农民搞不清何时达到烤田指标等,都制约了该措施的实施。而采用“稀长大”栽培法适当延长秧龄,使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由于穗分化,营养分配向穗部转移,抑制分蘖继续增长,减少无效蘖的发生,提高了成穗率,一般成穗可达80%以上。以安徽省现在一般栽培方法为例分析,现用的中稻品种(组合)从播种到始穗约95~105天,减去30天左右的孕穗期,从播种到幼穗开始分化约65~75天,30天秧龄移栽,栽后20天左右够苗,从够苗到幼穗分化还有15~25天,这一时期发生的分蘖一般都是无效分蘖。为了控制无效分蘖以免群体过大带来负面影响,往往采取重烤田的办法,结果根系断裂并造成脱氮,分化的颖花数减少,穗子变小。而采用“稀长大”栽培法,延长秧龄,栽后10~20天就进入幼穗分化期,可以靠水稻生育转换自身调节来限制无效蘖的发生,无需重烤田,烤田的目的只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因而只需烤至田不陷脚即可,这样苗体不伤,生长活力强。

(4)增加前期施肥量,进一步促进大穗型群体:为了增加每穗粒数,栽培上常在颖花开始分化时增施氮肥,以增加颖花数。这一措施一般难以掌握,因它会导致基部节间和上部叶片伸长,有使株型恶化、病虫害加重和倒伏危险,需看苗情确定施期和施量。而用“稀长大”栽培法,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阶段,有效分蘖期间,实际上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施足基肥和栽后5~7天追施的返青促蘖肥,既促进分蘖增长,又促进颖花分化,从而增加了每穗粒数,形成大穗型群体,安全可靠。一般基蘖肥用量要占总施肥量的70%~80%,后期穗肥和粒肥占20%~30%,这样的施肥比例与安徽省农民习惯施肥相仿,群众易掌握实施。经试验示范调查,同一品种(组合),采用“稀长大”栽培法比一般栽培法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平均可增加10~20粒。经对双季早、晚稻前期施氮量与穗粒数关系的试验结果显示,早稻每公顷施60、180和300千克尿素,每穗总粒数依次为96.5、104.5和118.8粒,每增加120千克尿素,平均每穗增加15粒左右。双晚每公顷施60、150和240千克尿素,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04.5、125.4和146粒,每增施90千克尿素,平均每穗增加20多粒,而结实率基本相近,可见增加前期施氮量对促进群体大穗有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2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