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的经济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5:09:44
字号: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18.1亿元,比上年增长8%。

青浦区的经济

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5:60.5:38.0。与2008年1.8:61:37.2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上升。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超额完成全年预定任务。2010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区级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区结算财力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上年剔除基金后为78.5亿元)。全区财政支出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青浦区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程度较高,开展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引导农家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成功举办捕捞节、草莓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1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业产值2.2亿元,增长12.9%;渔业产值4.4亿元,增长3.3%。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259公顷,比上年减少12.3%,完成粮食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减少6.8%。

2012年,青浦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种植业产值16.5亿元,增长8.2%;林业产值0.6亿元,增长37.9%;畜牧业产值2.9亿元,下降20.2%;渔业产值4.6亿元,增长5%。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加大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的倾斜力度。2007年区本级财政对纯农业各项补贴金额达到4587万元,对林业补贴金额2434万元,对经济薄弱村发放专项补助资金2100万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截至2007年全区共有30亩以上水稻规模经营单位548户,种植面积12.5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75%。10亩以上蔬菜规模经营单位372户,种植面积2.6万亩,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的33%。金泽镇建国村等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自然村落综合整治982户,共投入资金1969万元。面向农民的特种大病特殊保障机制趋于完善,在全区16.5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投保覆盖率接近100%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特种大病救助基金”,现已有11.8万农民自愿参与,筹资金额354.6万元,现有受益人数16人,受益金额32.7万元。对纯粮户家庭人员安置就业,并进行就业援助和择业指导。公交“村村通”和农村低等级公路标准化改造进展顺利,新开通农村公交线路7条,新改建农村道路52.3公里、危桥88座。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全区共新批外资项目82个,吸引外资质量继续提高,平均每个项目的合同外资63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2007年内陆续引进了日立电梯、东航惠普等5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吸引合同外资5.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合同外资3.3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62.9%。全年外方到位资金4亿美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进出口额9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进口总额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出口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

201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11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其中,出口65.8亿美元、进口46.3亿美元,分别下降9.8%和9.6%。

青浦镇的经济发展

青浦区邮编为201799。

青浦区,上海市市辖区,地处上海市西南部,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东与闵行区毗邻,西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昆山市,南与松江区、金山区及浙江省嘉善县接壤,北与嘉定区相接,总面积668.54平方公里。

2021年,青浦区常住人口129.27万人,户籍人口51.61万人。截至2021年10月,青浦区下辖3个街道、8个镇。区政府驻公园路100号。

青浦区,地形东西两翼宽阔,中心区域狭长。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在2.8米-3.5米之间。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青浦区的自然资源

青浦区水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2.1%,位于西北部的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跨青浦区和昆山市,面积约62平方公里,在青浦区境内为46.84平方公里,约占75.5%。

区境淡水资源丰富,拥有水总量为116.6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2.65万立方米,比全国人均高出10多倍。全年仅用总水量的百分之五左右。

青浦区现有耕地面积29078.3公顷,适宜种植稻、麦、蔬菜和水生作物等。青浦区水产资源丰富,可养鱼水面有1.1万余公顷,养殖鱼类达59种,有青、草、鳜、鳊、鲤、鲫、银鱼、鳗、鳝等上等鱼类;软壳爬行类有甲鱼、河蟹、河虾等珍贵水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浦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能级有所提高。初步测算,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1.6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305.7亿元,增长4.7%,其中工业增加值295.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207.4亿元,增长16.4%。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2009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6:58.6:39.8。与上年1.8:61:37.2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6个百分点,体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特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超额完成全年预定任务。2009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区级财政收入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区结算财力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区财政支出78.6亿元,比上年增长7.9%。 青浦历来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区。长期以来,农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稻育种、栽植、灌溉、管理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在元代开始了棉花的种植。由于地势低平,县境中部和淀泖地区偏于低洼,常易受涝。加之明代以来赋税、地租特重,农谚有“九年三熟,喝汤吃粥”说。解放前,水利失修,天灾人祸,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从50年代起,治水改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至1985年底全县为兴修水利投资1.3亿元,建成了大片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加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持续增长。1949年粮食亩产181.5公斤,油菜籽亩产21.5公斤,棉花亩产皮棉7公斤,到1985年,粮食亩产增为603.5公斤,油菜籽亩产109.5公斤,棉花亩产42公斤,分别增长2.3倍、4.1倍和5倍。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干扰,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农村人均分配,每年递增不到1%。1983年起,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逐年上升,乡村工农副三业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本县水乡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水产、水禽、水生蔬菜的“三水”生产,成为本县致富的重要门路。1985年全县水产品上市1.33万吨,家禽上市347万羽,鲜蛋上市1100万公斤。随着生产发展,农业收入逐年增多。1985年农民人均产值3439元,人均生产性纯收入为786元。1986年后,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综合经营方式发展,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流通,各类专业户不断涌现,从1985年的1777户增至1987年的6135户。种田大户集中了全县2%的土地,养殖专业户提供了70%以上的产品。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出台了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制定了《青浦区2009年农业产业化扶持意见》,为进一步促进青浦农业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累计已建成设施粮田8万亩,设施菜田10013亩。1.68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年内完成,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稳步发展,以举办茭白、草莓和渔业捕捞3个“旅游节”为抓手,农业旅游项目不断增加新亮点。 青浦解放前工业十分薄弱,民间仅有纺织、编结等副业,市镇有酿造、染纱、榨油等作坊。清宣统三年(1911年),朱家角镇创办光华电灯公司。辛亥革命后油粮加工业有所发展。据解放时统计,全县个体手工业427户,私营工厂(工场、作坊)58家,年产值825万元。50年代初期,私营工业仍有发展。1954年,全县个体手工业增为3479户,私营企业为83家,年产值1680万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全县组成手工业合作社(组)54个,工业企业32家,年产值为2128万元。1958年曾兴办社镇工业,行业也随着产品的种类而不断增多。60年代初,社办工业大多下马,至70年代初,社镇工业又重新掀起,1983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5年,全县有县办工业116家,乡镇工业298家,村办工业922家,另有联户工业80家,个体工业366家,总产值为7.22亿元,1987年为15.34亿元,成为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主要行业有服装、丝织、箱包、轻纺、电器、仪表、化工、建材等数十种,有许多产品已打进国际市场,博得较高声誉。

工业向园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2”工业园区(包括原白鹤工业园区和朱家角工业园区)全年实现规模产值7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速度高于全区规模水平1.6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65.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青浦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产值528.2亿元,增长3.8%,高于全区规模水平2.8个百分点。

“4+1”主导产业(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全年实现规模产值557.4亿元,比上年下降1.9%,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51.4%。

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生物和医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全年实现规模产值427.9亿元,比上年下降0.9%,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39.4%,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5%。 青浦商业之盛始自唐天宝五年建青龙镇。那时,船商云集,市井繁荣。至宋代商业仍然十分鼎盛。青龙镇“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一镇的税收达15879贯400文,占当时华亭一县之半。明代建县时,地处县境中部的唐行镇和珠街阁(今朱家角)亦相继兴起。本世纪30年代全县大小集镇40多处,有坐商、行商、摊贩3000多户。抗战胜利后,又创办了30个消费合作社。解放后,兴办国营商业,组建供销合作社和开放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大跃进”时,商业网点合并,商品流通受到影响。进入80年代,改革商业体制,全面开放集市贸易,发展商品生产,开发外向型经济。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94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其中国营和集体商业占93.6%,集市贸易占3.7%,个体经营占2.7%。1987年又比1985年上升40.6%。物资管理部门供应国家统配物资和计划外物资5600多种,1985年全年销售额达8159万元。对外贸易和横向经济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1985年出口商品拨交额为1.2亿元,创汇3000多万美元。1987年增至2.5亿元,其中重点发展深度加工的产品为2.37亿元。1985年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港澳同胞,计68批600多人次来县参观访问、洽谈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项目。至1987年,全县有中外合资、合作企业5家,补偿贸易企业6家,农贸联营企业20家,外贸定点加工企业56家,共吸收资金590多万美元。

青浦近40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时起时伏的过程。有恢复和稳步发展的阶段,有生产停滞徘徊的阶段,有持续协调发展的阶段。1985年社会总产值15.2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6.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工业产值(含村办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3%,农业占17.7%。国民收入人均1363元。1987年社会总产值24.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1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74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59.7%,38.5%和53.1%。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5%,农业占13.5%。国民收入人均达1818元。青浦县逐步从单一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贸、工、农全面发展的县。财政收支发展也较快,1953年财政收入374万元,1985年增加到15367万元,增长40倍。1953年至198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中的66.6%上缴国家。1985年财政支出3660万元,为总收入的2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费用和文教卫生事业费为总支出的62%。1987年财政收入16444万元,比1985年增长7%;财政支出5334万元,占收入的3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费用和文教卫生事业费占75.4%。1978年以来信贷规模和城乡储蓄都不断增长。1985年末贷款余额1.34亿元,为1978年的8倍,1987年为2.87亿元。1985年存款总额为1.58亿元,为1978年的3.6倍;其中城乡人民储蓄7649万元,比1978年增长10倍,人均储蓄174元。1987年存款额为2.86亿元,比1985年增长81%;其中城乡人民储蓄1.67亿元,比1985年增长1.18倍,人均储蓄374元。1985年全县职工3.7万人,人均年收入1151元。

解放以来,本县的城乡建设面貌一新。公共交通乡乡通车,村镇道路连接沟通。城乡住房逐年更新。至1985年,县属三镇新建住房49.1万平方米。1979至1985年,农村累计有4.5万户建房20多万间、515万平方米,1986、1987年又新建25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26.6平方米,大多为两层楼房。城镇居民用水大有改善,多数集镇和部分农村建有自来水厂,有80%的居民和17.6%的农民饮用了自来水。1984年,青浦镇始建管道煤气工程,至1987年全镇有4000多户居民用上煤气。 坚持实施“四个聚焦”。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86个,增资项目76家,合同外资5.2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新批项目6家,合同外资1.9亿美元,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的72%;增资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8家,合同外资1.5亿美元,占增资合同外资的56.6%。

全年实到外资3.9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31.2%。2002年至2009年,全区累计利用合同外资57.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1.4亿美元。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进出口增幅明显回落。2009年(1-11月)全区有进出口业务企业1152户,实现进出口总额8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2%。其中出口额49.2亿美元,下降14.3 %。进口额36.4亿美元,下降6.5%。外贸进出口总额前三位的国别(地区)分列是美国(21.7亿美元,持平)、日本(13.8亿美元,减19.3%)和欧盟(12亿美元,减10.4%),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5.5%。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2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