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父母的年龄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3:09:06
字号: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你还记得父母的年龄吗?

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

我们先来看,知,犹识也。常记在心之义,父母的年龄要常常记在心上。记得父母的年岁,有这么重要吗?“不可不知”,就是一定要知。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也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呀,为什么孔老夫子还要这么郑重其事地讲出来呢?刘开《论语补注》曰:“人子于父母之年,无时不当知,无日可以忽者也。”对于父母的年纪,子女必须熟记于心,没有片刻不记在心的时候,更不能有一天疏忽忘记的。说起来真是让人感叹,现在很多人可以记住爱人、孩子,甚至是领导、同学、朋友的生日,却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大家此刻可以问问自己,父母的属相是什么?生日哪一天,今年多大岁数了?2012年由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中,第二孝就是记住父母的生日和年龄。古人的二十四孝都是天下头一等的大孝子们主动自发所为,今人的二十四孝都成了明文规定要求。即便是列入条文规定,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呢?

我们为什么要时时记得父母之年呢?李炳南老先生曰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据统计2020年我国人均寿命77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现在十八岁举办成人礼。当一个人从上大学、读研读博、结婚、生子,开始逐渐走上独立步入自己人生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意识到父母也在抚养、为我们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渐渐老去?有的人总想等自己经济条件好了,或者等自己挣钱了,买豪车,住大房子了,再给父母创造更好的条件孝敬他们。事实上,孝敬父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好,没有的话,就不能孝敬了吗?孔子的弟子子路当年家穷,常常要到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侍奉双亲。后来子路学成做了官,家里仆人吃穿得都很好,但子路心里非常难过,因为父母已经离世,虽然自己享受着厚禄,却远没有了当年能够为父母去背米的那种开心。所以,趁父母健在,“要事之愈当谨也”,侍奉父母要更加谨慎,更加用心。张居正《论语直解》中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这一件事情既喜又怕,常常放在心上,想想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永久恒常不变,因此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愈来愈真诚恳切,无法控制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敦伦尽分,知恩报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朴素的情感归属,记住父母的年龄。

那么,父母之年常常铭记在心有何意义呢?“一则以喜”?喜的是什么?《论语讲要》中说:“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父母长寿,做儿女的能承欢膝下,这是值得欢喜的事。古人所谓君子“三乐”,其中的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在堂,每日我们能够承欢奉养,还能时时得到父母的疼爱,这是做儿女的福分。父母把全部精神放在儿女的身上,我的老师说:“通常我们人都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关注自己,不关注别人。我们喜欢别人都来照顾我,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不论你的年龄多大,只要父母活着,他觉得你仍然是个孩子,他们全部的精神就放在你身上。有这样一个人,她一生全部的精神都在你身上,你了解了这个情况你喜不喜啊?”有一则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广告《母亲的勇气——蔡莺妹的旅程》。一位母亲用坚韧、勇敢、爱,第一次在不会英文、没人陪伴、一个人的情况下独自飞行三天,三个国家,三万两千公里,去照顾远在委内瑞拉快临产的女儿,为了给她煲鸡汤喝。她食不果腹,还因药材被海关误会,偏执而无畏地走完了这一段望女之路。 “母亲”——平凡大众中最不平凡的角色,永远不计回报,永远义无反顾。观看过程中令人数次落泪,如果能用母亲对我们的十分之一来对待母亲,这个世界到处都会是天伦之乐的天堂。

那“一则以惧”惧的又是什么?《论语注疏》曰:”一则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为惧其衰老来临的太快,所以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孝日益诚敬,父母活到八九十岁,是一种福报。年寿愈高,在世之日则越来越少,尤其是看到父母蹒跚的脚步,颤抖的双手,子女内心对此应有深深的恐惧。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喜惧一时并集,不分先后。此章描写孝子心情,甚当玩味。惟其忧乐之情深,故喜惧之心笃。”喜的是父母长寿,怕的是来日无多。两种感情交织,不分先后,一时间让子女百感交集。这一章把孝子的心理刻划得入木三分。正因为对父母怀着深深地恩情,所以喜惧之心更加真切。江谦《补注》说:“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亲爱别离,无能免者,安得不惧?”知道父母恩情深重,生死之事如此重大,亲爱之人必定别离,没有人能够幸免,哪能不感到惧怕呢?

我们心里真的惧怕过吗?与古人相比,每天我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面对父母? 我们会有喜惧吗?蕅益大师说:“喜惧之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欢喜、惧怕的地方,正是应该知晓;不能欢喜、惧怕,便是未能我们心里真的惧怕过吗?与古人相比,每天我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面对父母? 我们会有喜惧吗?蕅益大师说:“喜惧之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欢喜、惧怕的地方,正是应该知晓;不能欢喜、惧怕,便是未能知晓。如何看待自己能不能“知”父母之年,如何看待“知”后自己有没有“喜”和“惧”?即使能“知”并且是真“知”,但仍然属于浅表层次,而“喜”“惧”才是更深层次。记得父母的年龄并常常怀有喜和惧的反应,这正说明你真有知。如果见到父母年纪一天天衰老,你都没有反应,这就是不知——不知即是不孝也。多年前,国内曾针对25~50岁的群体做过一项调查: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3天6小时。这真是一道残忍的亲情计算题,你每年能回家几天?除去吃饭睡觉和应酬的时间,每年你能真正地陪父母几个小时?如果父母还能健健康康地活30年,这30年间你们还有多少共处的时光?

我的一位挚友经常说,父母活着是给我们尽孝的机会。她说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我亲眼目睹了她和父亲在一起说话的神情。热情洋溢、敬中有爱、欢喜无比,完全和平时判若两人,想法设法让父亲开心,而她的父亲也一直面带微笑目光跟随着她,慈祥地和她说话。《孝经》:“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朋友完美地给我展示了如何怀着爱、感恩、欢呼雀跃的心与父母相处。

这几章前后关联,都在讲孝的事情,跟第四篇《里仁》所讲的仁的内涵有什么关系呢?钱穆先生说:“以上四章皆言孝。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当知能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此乃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者。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若以自私之心对父母,处家庭,初视若亦无违孝道,然心不仁,亦将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谓仁孝可有先后之分别。” 我们常讲,百善孝为先。孝心即仁心,钱先生特别指出这是一个人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之处。在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父母之爱更加无私和伟大的情感吗?如果一个人以自私之心对父母,乍一看好像无违孝道,然而他内心无仁,这就是不孝。因为仁就是孝,孝就是仁,仁孝没有先后分别。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为了母亲的病情而担忧,希望母亲能平安长寿。

那我们如何培植这种情操呢?首先要跟着师长、父兄学习。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禽兽也要母亲带大,但在部分动物是不知道报恩的。这些道理从哪里知道?非要通过跟着父兄、师长学习。李谨曰:“愿为人兄而不愿为人弟,为人兄者事亲之日长,为人弟者事亲之日短。”孝子之心大抵然也,此孝子之所以爱日也。长时间跟着师长父兄学习,熏习久了,自然就会了。《为政》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假如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

其次,常常想着父母的恩德,从知母念恩开始,慈母至少有十大深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可以说,没有父母的爱,我们不可能活下来,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第三,着眼当下,趁着父母在多尽孝道,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抓紧时间好好修养自己的德行,就是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尊敬。具体操作时,不仞养父母身,更要养父母心。放下手机,放下手头的琐事,坐在父母身边旁,给他们捶捶背,聊聊他们的过去,规划一下未来。教父母如何使用手机视频、微信,陪父母打打牌,散散步。多陪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老年集体活动之类的交流,相信这样的交流、至诚地陪伴,都是父母特别欢喜的。你养我小,我陪你老。

总结本章所学,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看似小事,却是孝心。孝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唯有在父母有生之年,时时处处恭敬孝顺父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志,让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爱,才是真正的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殁,人生只有归途。但愿“子欲养亲不在”的悲剧不要重演,且行且珍惜。

宋朝两个谢希孟一个演化成三言中的苏小妹,另一个呢?

这只是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名叫反三俗

你说的词没有收录到太平歌词里,只是相声台词

对白是

郭:谢谢!不错,刚才两个姑娘

于:什么眼神儿啊您这个?

郭:女演员表演的相声,换上一个小小子儿来。

于:您眼里没谁了吧?

郭:好,这个形式是相声,好好干,这是一门艺术。

于:那不错。

郭:抨击丑恶,藿香正气。

于:祛暑啊是怎么着?不是药材我们这玩意儿。

郭:怎么说?

于:弘扬正气。

郭:弘扬正气,这是个传统的艺术形式。

于:是传统的。

郭:四门功课。

于:说学逗唱。

郭:打周朝列国就有你们这一行,

于:很清楚。

郭:孔夫子无食困陈蔡,找范丹老祖把粮帮。借你们吃,借你们穿,借来了米山和面山,直到今天没还完。

于:gua-der- gua-der- gua-der- gua。行了。

郭:好。

于:好您也别唱快板啊。

郭:好,我很欣赏你们,你们这个行子。

于:什么叫行子呀?

郭:好好干,为人民服务。

于:应该的。

郭:给大家带来笑声。

于:带来欢乐。

郭:对,有发展。

于:谢谢您。

郭:一定要好好地干。为什么大伙儿喜欢相声呢?

于:为什么?

郭:相声是来自于人民中间。

于:来自于民间的。

郭:讴歌百姓。

于:是。

郭:我很希望你们能够群殴嘛!

于:对——打群架啊?

郭:不是,不要你一个人讴歌,你们一群说相声的一块儿讴嘛。

于:全讴歌,怎么那么别扭呢。

郭:不是,就是说我们喜欢你们。

于:喜欢就好啊。

郭:这是劳动的诗歌。

于:我们这又成诗歌了。

郭:我也有时写一点点诗歌。

于:您还搞创作吗?

郭:我喜欢做一些个小的诗。

于:有作品吗?

郭:不是很成熟。

于:您可以念一念。

郭:大家指正一下啊。

于:欣赏一下。

郭: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

于:诗写得平常。

郭:这个诗歌,虽说不是很大,但它的意义深远。它体现了北京人民的亲密合作。

于:没瞧出来。

郭:区县之间的团结。

于:没听出来。

郭:百姓们为了实现四化,为了让中非论坛顺利召开做贡献,它是反映这么一个意义。

于:哪儿有这层关系?

郭:我说有就有。我认为它是它就是。

于:是是是,那就这么回事儿吧。

郭:记住了,做个演员要为人民服务。

于:这我们知道。

郭:要高雅!

于:高雅?

郭:一定要高雅,有品位,上“凳”次。

于:您再摔下来!上档次。

郭:上当不可以。

于:上当就一次,您这文化太差了。

郭:上一个“凳”次。

于:“凳”次“凳”次就“凳”次吧。

郭:碎嘴子啊你是?记住了,说相声是干什么用的呢?

于:您说。

郭:是教育人的。(观众喊“噫”)喊你的名字吗?

于:这是叫您别往下说了。

郭:我是这么认为的,相声就是教育人的。

于:是吗?

郭:你不是一个演员!你是一个,一个教师,你是一只教授。

于:我是一只教授?

郭:一直是教授嘛。你的工作就是教育人,你一定要注意节目的品位,你今天这个作品教育人们学会什么了?这是你的工作。你不要考虑他乐不乐。

于:啊?

郭:他活该,爱乐不乐。你的工作就是教育人,哪怕他不乐。

于:啊!

郭:损失十几亿的观众算什么?你的位置站得很稳牢。

于:我站在哪儿我都不知道了。

郭:一定要高雅!知道什么是高雅吗?

于:您说。

郭:和人民作对。

于:这谁放进来的,都吃多了啊。

郭:他爱听不听,不听就不听!活该,死去。

于:这您也跟着一块儿喊呐?不是那活儿了知道吗?

郭:记住了,你是一个教师,而且在台上你一定要反三俗!

于:三俗?

郭:三俗!庸俗、低俗、媚俗!

于:这么三俗。

郭:绝对要反三俗!把它记在心里面。

于:好好好。

郭:谦虚使人进步。屎人都能进步!何况你这个肉的呢。

于:您说这太脏了,您这本身就叫三俗。

郭:我弄死你信吗?没挨过流氓打是吗?大花盆儿砸脑袋上哗哗流血,打得你眼珠子缝针,比杨乃武都冤。

于:啊?

郭:我让你看看我这纹身。

于:你光膀子干吗?我不瞧这个。

郭:敢说我三俗?三俗是我用来侮辱人的手段。说我不行知道吗?

于:说您不行?

郭:讨厌知道吗?我每天工作很忙,我再和你这无聊的人打交道,我怎么为人民服务?我怎么反三俗?

于:您是哪个单位的?

郭:管得着吗?

于:问你干什么工作的?

郭:呸——

于:你疯子啊?怎么意思?

郭:才看出来你,他们早看出来了。我常常在想

于:想什么啊?

郭:人呐,为什么这么不自重。我在单位里我也很着急,很多人不务正业。很多有偏差的事情需要我去纠正,但是我操心不过来呀。

于:什么事啊?

郭:单位……拿个电话,拿个手机在那儿说话。

于:对呀。

郭:你有点正事儿没有?手机……手机是用来干嘛的?

于:干吗的?

郭:为什么要发明手机?

于:为什么?

郭:发明手机的目的是让你们怎么用它实现四化!

于:用手机实现四化呀?

郭:不是让你聊天的。

于:甭走大字眼了。

郭:太三俗了,讨厌。我就不是科学家就算了。我要是科学家,我研究一种新的手机,我就让你们聊不了天。

于:什么样啊?

郭:手机第一要大,这么大个儿,像月饼盒子是的。兜里搁不开。第二有线连着,搁桌子上动不了。这研究出来社会又进步了。

于:啊?那社会就回去了知道吗?您这不就是有线电话吗?

郭:你怎么跟我对着干呢?

于:不是我对着,您说这不像话都。

郭:简直就是一个很三俗的人。

于:怎么三俗了这?

郭:太三俗了。错了不是,你这样做是错误的。

于:我不对啊?

郭:提升品位,要高雅。记住了,天网恢恢,肥而不腻。

于:你这什么啊?

郭:对演员来说应该要自重啊,我就知道有个演员一点儿都不自重。

于:是吗?

郭:到最后终于吊儿郎当入狱。

于:不对啊,锒铛入狱。

郭:这个演员叫吊儿。

于:演员名字也俗。

郭:我常常在想,走在街上,迎面来的人都让我觉着睁不开眼。

于:怎么看不惯呢?

郭:有的人穿着背心短裤就上街,是人吗?还有的人穿着睡衣睡裤就出来,不自重啊。还有到游泳池你看看,还都穿个游泳衣,要脸吗?

于:废话,你穿着棉袄游泳去啊?

郭:露着胳膊露着大腿,太三俗了。现在泳衣做得也不好吗。

于:怎么了?

郭:过去的泳衣很端庄多好啊。

于:是。

郭:过去那个泳衣,扒开泳衣才能看见屁股;现在这个扒开屁股才能看见泳衣。太三俗了。

于:也没有像您这样的满街上看屁股的。

郭:穿成那样你怎么出来?你又不是毛片儿演员?你又不是那些**录像带的主演?你又不是李丽珍、舒淇、饭岛爱、高树玛丽亚……

于:三俗不三俗我不知道,反正这片子你可没少看。

郭:太三俗了。

于:你就够俗的了。

郭:我是批判性的看。

于:这片子还能批判性的看。

郭:我要看她们堕落到什么程度,我熬点儿夜儿算什么,我反三俗了我!

于:就干这个。

郭:有时候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你还考虑着如何杜绝手机聊天,有些时候手机还接到一些无聊的短信,**短信,太无聊了,有一个是这么说的:

于:干嘛一提这个您上弦了怎么着。

郭:很三俗嘛。

于:没忘,又想起来了。

郭:你那个手机接到过吗?

于:谁也保不齐接到过。

郭:看了吗?

于:发过来怎么也得看。

郭:给我讲两条。

于:我不传播这个知道吗。

郭:太三俗了。你竟然看,是人吗你?你堕落了,你堕落了你现在记住了,你需要有人带领你走出泥潭。你进一步就是立即枪毙,回头一步就是保外就医。

于:啊,我还好得了好不了了?不是,您收到过没有?

郭:那还少得了吗?一些个无聊的人发给我的。

于:那么你看不看呢?

郭:当然啦。

于:当然什么意思?

郭:我要看它无聊到什么地步。

于:您也看。

郭:多新鲜呐,这多么的讨厌,我要批判它。

于:也是批判。

郭:我是为了反三俗嘛。这儿坐着呢,手机来短信了:很想和你花前月下一起散步。我这个火儿腾腾的就上来了。

于:没准儿是你爱人。

郭:呸~~~我媳妇儿不认字儿。

于:那就是情人。

郭:我弄死你啊。

于:怎么了,怎么了?

郭:我是一个玉洁冰清的人。贞烈贤良就是我的代名词。我走到哪儿贞节牌坊就跟到哪儿,我绝不做外活儿知道吗?

于:什么玩意儿。

郭:我儿子都上初一了我能那样做吗我?恨得我没法儿没法儿的。

于:是吗。

郭:想和我花前月下一起散步,太色情了。

于:您要不琢磨就没什么色情的。

郭:越琢磨越色情。

于:都是你琢磨出来的。

郭:散步之后就是吃饭,吃完饭就是回家睡觉,太三俗了!我不能饶了她。

于:对。

郭:(发短信状)你是谁?

于:您还问什么?

郭:我得知道她是谁我好教育她呀。

于:用得着你教育嘛?

郭:我这是苦口“破”心。

于:太破了。

郭:单位工作也很多,我还忙活这个事儿?我得问清楚是谁?

于:啊。

郭:王秘书过来,我得批评你。我说过是一次了吗?装订文件绝对不能超过十页!你看这二十多篇儿了,下次局长再撕不动我就抽你。

于:局长撕文件啊?

郭:这是谁呢?

于:还琢磨呢。

郭:有时候人一忙起来就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到这会儿我掏出钱包来,掏出我太太的照片。回想那些草长莺飞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自己劝自己:整个天下还有比她难对付的事儿吗?

于:您就这么鞭策自己啊?

郭:赵秘书,我得表扬你,真好,悟性也好,聪明。给你舅舅露脸。

于:舅舅?

郭:我们局长。你看你打的字,才错了七个。现在看第二行。

于:一行就错七个呀。

郭:该鼓励,年轻人要鼓励嘛。

于:这是鼓励的事儿吗?

郭:闭嘴,你很三俗啊。

于:我说什么了?

郭:我在想到底是谁给我发的短信呢?

于:还是这事儿。

郭:我一定要教育她,我要批评她,让她走上光明的大道。我不像好多人,一天到晚的,沉浸在**的短信当中。一天到晚不务正业,他连街坊都不认识他还考虑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

于:你现在就跟外星人差不多。

郭:讨厌,你怎么这样呢?我一直在考虑,到底是谁呢?

于:你有点儿别的事儿没有啊?

郭:你怎么回事儿?

于:废话,你考虑这个干嘛。

郭: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我是一个纯洁的人,我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你这样想法很肮脏。深夜无人的时候你左手一瓶酒,右手一只鸡,嘴里叼根烟。咋儿喽一口酒,啪啦两口菜,扑扑两口烟。扪心自问你不亏心吗?

于:亏心我没觉得,这三样反正够我忙活的。

郭: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呢?好看不了。

于:怎么呢?

郭:漂亮不了。

于:为什么呢?

郭:只有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长得才漂亮。

于:是啊?

郭:只有那些反三俗的人才是浓眉大眼的。这个人肯定很肮脏。这个女的好看不了。脸像苹果,眼睛像葡萄,鼻子像洋桃,嘴像樱桃。

于:长一个果盘的脑袋。

郭:没这样的啊。

于:废话,那不全是水果吗?

郭:接下来的这一个礼拜我们每天在短信的谩骂声中度过。

于:你还骂人。

郭:我严厉的批评她,诅咒她。终于她回了一条:谢谢你的提醒,果然降温了。我穿的不少挺暖和你放心吧。我才不信你这个呢。

于:您这是谩骂吗?

郭:我就要教育她,我让她走上人间正道。

于:就告诉人家要降温。

郭:我要反三俗嘛。

于:什么反三俗。

郭:接下来又一个月她没信儿了。

于:断联系了。

郭:哎呀,她改邪归正了?那我怎么办呢?我怎么能够教育人呢?

于:好了还教育什么呀。

郭:那不行,她们都好了我怎么办?我怎么能批评她们呢?我一定要批评人我要教育人嘛,我一定要教育人嘛。哎呀,天天我在考虑,为什么不来短信呢?心里面百爪挠心。站在街上抬眼望去天地间一片茫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老天啊,我该何去何从?我怎么办呢?

于:你呀,死去吧你。什么呀,就这短信就成这样了。

郭:我得教育人呐我,我得反三俗啊我。

于:疯了你。

郭:终于来短信了:对不起我出国了,好久没有回来,我用我的全部积蓄给你买了块手表。

于:礼物。

郭:是啊?

于:你还知道好歹啊?

郭:我用你给我买表?全部积蓄?表不错啊。黄金的壳儿白金的链儿顶上一圈儿钻石,左边蓝宝石右边猫眼,一圈儿奶油正当间儿是个樱桃。

于:蛋糕啊是怎么着?

郭:我喜欢吃蛋糕。

于:为什么?

郭:我要借吃蛋糕的机会批评教育她。

于:没听说过都。

郭: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明天下午两点,我在天桥等你。你听听她选择这个地方。

于:怎么了?

郭:天桥。那是个小市民去的地方,低级下流庸俗无聊。可见她的品味,天桥就代表着下流。

于:是啊?

郭:我们是很高雅的,我要反三俗!(声嘶力竭)

于:别嚷了,至于不至于啊?

郭:我很生气呀我,我很生气。我转天一定要批评她。顺便把那表拿过来。

于:主要是拿表去了。

郭:转过天来,跟家收拾好了换衣服,准备走。短信又来了:对不起我有点儿事儿,明天吧。太三俗了。我实在等不了了。那我也得去。

于:是。

郭:转过天吧,转天得上班,早晨起来上单位忙活完了,到中午归置好了奔天桥。刚出单位的门儿,短信又来了:

于:谁啊。

郭:同事发来的。

于:说什么?

郭:据可靠消息,今天下午领导要来视察,你有可能要提正处。

于:要升官儿。

郭:升官儿对我来说倒无所谓,关键的是能更好的能为人民服务,能够反三俗。我是去接待领导,还是去接待名表?

于:您呀,处长可就比副处强。

郭:是吗?

于:当然。

郭:好,那我去接待领导,我明天再去拿表。她昨天还涮了我一把呢,一对一次,我明天再去天桥。

于:嗯。

郭:下午陪着领导笑了一下午,一直到领导走我这脸都木了。活动一下,明天我要去拿表去。

于:还想着呢。

郭:明天我要到天桥去教育人了,我要到天桥去反三俗了,我要去天桥教育人。

于:嗯。

郭:很高兴,回家。

于:回家。

郭:到家门口,我儿子在门口等着我呢。孩子放学了:爸爸你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孩子上来一把搂住我了。

于:高兴。

郭:爸爸爸爸你太给我露脸了。

于:怎么露脸?

郭:我们学校里面搞测验,今天下午除了您所有的爸爸都上天桥了。

于:全去天桥了!

第一个谢希孟是北宋的女诗人。

她的哥哥谢景山和欧阳修是朋友,欧阳修有一次到许昌去,见到偶像来了,谢景山就把妹妹的诗稿拿出来让欧阳修品评,这位大宗师读了后感叹说,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简直就是卫庄姜、许穆夫人一流的人嘛!

欧阳修读到的谢希孟作品大约有百余篇,流传到今天大都零落,《宋诗纪事》中录有她一首五古《芍药》:

好是一时艳,本无千岁期。

所以谑相赠,载之在声诗。

大意是说芍药虽丰艳,花期却短,只能妖娆一时,本就没有天长地久的期许,所以《诗经》记载那时的青年男女欢谑后“赠之以芍药”。

这首诗虽短,却清简质实兼而有之,写得有思想有内容。

宋初社会风气还没有被程朱理学污染,女孩子甚至可以去学堂和男孩子一起学习,官宦家庭的谢希孟和哥哥们一样文化教育都是母亲吕氏督导的。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女子成婚不久后就去世了,只活了二十四岁。

明代冯梦龙编《三言》,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讲苏东坡的妹妹才学出众,考较夫婿秦少游的故事,这是一个背景挪用。苏轼只有几个姐姐,而且都早卒,秦少游二十九岁认识苏轼,那时已成家,妻子姓徐,是不可能再和苏家的女子发生瓜葛的。最符合这个故事人设的就是谢希孟一家。

大约因为苏东坡比谢家的一群进士名头都高,所以谢小妹变成了苏小妹吧。

(苏小妹)

第二个谢希孟生活在南宋。

这个谢希孟,有点像青苹果。

青苹果出身名门。可不是什么毛桃山杏野柿子能比的。

他的曾祖父谢克家曾经迎立宋高宗,官做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祖父谢伋因为不愿与秦桧为伍,早早弃职回乡弄了个药材植物园玩。谢希孟还有个文章写得好、专为皇帝起草诏书的曾外公綦崇礼,这曾外公更了不得,手里捏着高宗皇帝起意罢黜秦桧时的手诏,时不时抖出来嘚瑟一下——秦桧恨得牙痒痒,可就拿老爷子没法儿。

(秦桧)

谢希孟的文章也写得好,被人们赞喻“逸气如太阿之出匣”,太阿出匣,那当然是气冲斗牛,光芒能照亮宇宙级别的了。朝廷也慧眼识珠,二十八岁就取他中了进士。

不但有才,人生追求也高:“行事不法周公,无志也;立言不法孔子,无学也。”

这样的小苹果,搁哪哪时代都得被姑娘们抢破头吧?

可是这枚青苹果,除了鲜美多滋,还扎口。

既然是才子,诗酒风流是少不了的。

何况又年轻,又有钱,又帅。

帅是我猜的,世宦贵家的孩子,长得差不到哪儿去。你拿朱元璋和他子孙后代的画像作个比较就明白了。

当然是秦楼楚馆的宠儿。

谢公子多情又豪情,看一个陆姓的歌女如意了,干脆出资给盖了座“鸳鸯楼”。

老师陆九渊听说了这件事,斥责他愧为名教子弟,谢希孟嬉皮笑脸地给自己的老师下套:

“我不但给她造了座楼,还给写了篇《鸳鸯楼记》。”

陆九源不知哪根筋一时搭错,居然要他背几句听听。

谢希孟不紧不慢念出来:“自逊、抗、机、云之死,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

陆逊、陆抗是东吴名将,陆机、陆云是西晋名士,都是陆家的先祖。老夫子陆九渊明白上了这个浮浪学生的当,只好一边苦笑去。

别以为建了鸳鸯楼谢希孟就一直呆在鸳鸯锦里,那可不是青苹果的味儿。

有一天这小青年,不知道是忽然被老师的教诲感动还是起了莼鲈之思,拔起脚就走了。陆美人追到江边,梨花带雨春风泣露,把江水都哭涨了二分,谢才子被哭得不耐烦,扯下头巾留赠墨宝: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够酸、够爽、够扎口吧?

(贾宝玉)

女孩子别急着骂“渣男”,比比孔夫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还有哪个鬼作成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谢希孟才是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

正是他石破天惊的一句“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催生了明末清初的人文精神,冯梦龙、汤显祖、赵士杰、李贽、曹雪芹都是这一精神的传承者。

赵士杰辑录《古今女史》,冯梦龙《三言》里的女子摆脱了只知针黹安分从命的传统形象,她们在经济、文学、胆略、谋断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而《红楼梦》中更是借贾宝玉之口一再着重“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一理念,高度赞扬了作者曾亲历的闺中女子的“小才微善”,肯定了她们的自我价值。

一句戏谑而成为几百年后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图腾,那是才子谢希孟当初怎么也想不到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09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