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前不久的班级交流中,有一本清末预言奇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陆士谔的《新中国》。1910年写作此书,2010年梦圆世博,陆士谔穿越今古,为中华民族圆了一个百年大梦。
陈仁壮同学曾评价道:“我的梦想,一百年后才能实现,是我的不幸;我的梦想,一百年后就能实现,是我国的大幸。”深受触动的我,当晚也在书的扉页写下“中华民族历屈辱却能昌平,中国文化经浩劫仍存后世,无他,是为我民族有敢做梦之人,亦有敢圆梦之人而已”。
曾听到一种说法,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会低头看路,少有抬头望天。真如此吗?我以为不然。中国应该是一个有梦想的国度。
氤氲的薄雾轻掩着神话传说的面容,古老的码头映照着似水的甲骨文痕,中华民族从一个极具梦幻色彩的起点上路了。在庄周的梦里,那是一只翩跹的蝶,化出了蝶我孰梦的自由寻源;在万户的梦里,那是一轮布满清辉的明月,追逐飞天,殒身不恤;在李白的梦里,那是一杯溢满诗意的清酒,似醉似梦,口吐半个盛唐;在陆士谔的梦里。
那是一个死后方生的中华、全民齐心的世界强国;在毛泽东的梦里,那是一抹漫卷西风的赤色,“雄关漫道真如铁”,以终点为起点。而今天,在人民领袖习近平的中国梦里,那是一只引喉一唱天下白的雄鸡,“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如果一个时代嘲笑梦想,那该是个无良的时代;但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敢做梦的人,而没有敢圆梦的人,那同样是一个庸常的时代。空有梦想,没有实践,梦想就是泡泡糖,想的越大,越容易爆破;心怀梦想,立足实践,梦想就是油料,想的越多,越能让中华民族的航船行稳致远。
所幸的是,在人群中,一个个先驱起身、奔驰,默默无言却如同字字千金。这是对一个民族和时代的动员令。翱翔天际的梦想点燃于早期人类的火石间,却也实现于共和国航天人的“嫦娥”“天宫”飞船里;大国重器的梦想惊骇于外国侵略者的炮击声中,却也实现于邓稼先等科学家奋斗出的壮美的蘑菇云里。
亩产千斤的梦想诞生于大跃进的追英逐美上,却也实现于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汗水浇灌里;便捷交换的梦想诞生于各地商人的茶马古道内,却也实现于互联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里。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从经济特区到雄安新区,从韬光养晦到世界大国,有一种发展叫中国。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新高考改革已经踏上日程,核心素养不再是一句空话,身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心怀梦想,实现梦想。
我们每个人应当都有一座理想的山巅,那是少年立志、晨光露水的地方,也是黄昏日暮、抬望天涯的地方。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内容自可不同,目的却是一致,即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拥有一个信仰,可大可小。
但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更高的存在者,才能过得幸福、充实,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希望我们大家还能为梦想制定详略得当的计划,并付诸以行动,用信心和毅力克服惰性,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我们创造,并且决定。我们每个人梦想接近、实现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过程。只有一个国家拥有更多脚踏实地的“乌托邦”,拥有更多知道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梦想放弃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想像河姆渡居民的一天:
在参观完河姆渡博物馆的那天晚上,半睡半醒间,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穿越回了7000年前。如果我的爷爷们能长命百岁,那就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此处省略70个爷爷)生活的那个时代,那时的人们都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用动物皮做的衣服,他们是这么生活的……
打猎——我飘到连绵起伏的山丘上,一群男人正拿着自制武器,追杀一头又肥又大又结实的野猪,他们有的正拿着用竹子和木头做的弓箭围攻,有的正用弹弓射出拳头大小的石头。不一会儿,那头野猪便被那些彪悍的男人制服了,他们把它捆绑了起来,哼着不成调的歌曲回了家。四千年后,这一幕打猎的场景,被记录进了《诗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种田——一对父子顶着大太阳劳动。父亲一直弯着腰插种水稻,不一会儿,他支起了腰,一只手托着后腰,一只手不停的敲打后背,长长叹了一口气。这时,儿子递给他一根一头尖的木头,示意父亲用尖的那头在地上戳个洞,再把水稻种子丢进洞里,这样就避免弯腰了。
父亲用这种办法种地,腰就不酸了,皱巴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七千年后,这根木头被陈列在河姆渡博物馆里,人们把它叫做“木点种棒”。
生活——我终于来到一间有“架空层”的茅草屋边,这是河姆渡人的家。在阿姨们悠扬的骨笛声中,爸爸们打猎回来了,抬着几头野猪,姨父们抓了几条半斤重的河鲫鱼正在腌制,爷爷也从田里回来了,小朋友们迫不及待跑回家告诉妈妈,小狗在腿边打转。
听到消息,妈妈冲出屋子去接迎,心想:晚饭又有鱼又有肉的,太丰盛了,动物皮皮还可以做衣服呢……妈妈正盘算着,忽然一拍脑袋,哎呀,我的米饭还烧着呢,不会烧焦了吧?打开陶锅盖,果不其然。今天,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有盐成分的鱼骨头、狗粪,还有那片沾了米饭锅巴的陶片,都静静躺在河姆渡博物馆里。
2000年后,天目山脉旁的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钱塘江滋润了两岸的吴越国;南宋时期的临安曾一度是最繁华的世界大都市……20世纪的今天,科技与文明在杭州城交相辉映。沧海桑田,这片土地上再也看不到七千年前先祖生活、劳作的场景了,但是这片土地上先人们乐观、智慧、善良的精神历经七千年,依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