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季节施肥。
春夏季是花卉生长的旺期,这期间植株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需要较多的养分,故应施用以氮肥为主的“三元素”肥料,使其根系发达健壮,增强吸收能力,促进枝条生长,以利开花结果。夏季过后,若继续施用氮肥,则不利植株发育,影响开花结果;而且过多地施用氮肥还易招致病、虫为害,或使茎叶软弱,花色不艳,故在植物进入生殖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前,应停止施用氮肥。秋季植株生长缓慢,需肥量减少,为了提高其抗寒越冬能力,可施少量磷、钾肥料。磷、钾肥除有益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外,还可促使植株强健,花色鲜艳。冬季花卉进入休眠期,不要施肥,但冬季入室的部分盆花还可以继续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可施少量的肥料,以满足生长的需要。
(2)根据植株长势施肥。
健壮的植株生理活动旺盛,生长快,吸收能力强,需养分多,宜薄肥勤施。病弱株生长慢,新陈代谢不旺,吸收能力差,需肥少,可少施或不施肥。花卉也有“虚不受补”的问题,若土壤中养分浓度高,会引起烧根现象的发生。
(3)根据花卉生长期施肥。
花卉在蓓蕾期需要大量养分,需施以磷、钾肥为主的肥料,以促进花芽分化,增加花蕾和开花的数量。但花开时不宜施肥,以免过早诱发新枝,迫使花朵早谢,缩短花期。花木坐果后需大量养分,但在果实未坐稳时,不要施肥,以免造成大量落果。待果实坐稳后,特别是果实膨大期,应施磷、钾肥,这不仅能使果实迅速长大,且有利于果柄粗壮,不易坠落。
(4)根据花卉种类施肥。
杜鹃、桅子等切忌施用碱性肥料。每年需要重剪的花卉要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利萌发新枝条。以观叶为主的花卉,可偏重于施用氮肥。对菊花、大丽菊等大型花的花卉,在花期需要施适量的完全肥料,促使全面开花,开出形美色艳的花朵。观果为主的花卉,在开花期适当控制肥水,壮果期施足完全肥料,以利结出累累硕果。香花类花卉进入开花期,应施适量磷、钾肥,以利于花香浓郁。
(5)注意事项。
换盆土后不能立即施肥。盆栽花卉在盆中生长时间一长,土壤中养分会消耗殆尽,需要及时更换盆土,增加底肥,以利开花结果。而换盆后的新栽植株根系多有损伤,吸收肥水能力弱,故不能施肥,以免肥液刺激伤口,引起烂根,影响成活率。
掌握盆土适宜干湿度。施肥要掌握好时机和盆土干湿度,盆土稍干时施肥,肥液才会直接渗入土中,被根系吸收;如盆土过于干燥,在土与盆壁间出现缝隙时施肥,肥液会从缝隙间流失。若在盆土太潮湿时施肥又易引起植株烂根死亡。
辅以根外施肥。在气候、盆土条件不适宜施肥或施肥作用小的时候,可采取根外追肥的手段,如叶面喷肥等。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根外追肥,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花卉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属于花卉需肥的共性。但不同的花卉种类、品种、生育期、栽培环境及管理技术等,对养分的需求量、吸收能力、转化速率等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个别花卉还需要特殊的养分,这就是属于花卉需肥的个性,即营养的特性。分述如下:
1.碳、氢、氧碳、氢、氧是构成花卉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们大量存在于水和空气中,一般露地花卉栽培生产中不预考虑这3种元素供应。但是在温室栽培中,当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0.01%~0.015%时,就会影响光合作用。若适量适时施用二氧化碳气肥,能增强光合作用,促进花卉的生长。然而当二氧化碳气肥浓度过高时,也会抑制花卉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养分的吸收。因此,在设施栽培花卉时,应适当调控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的含量,以满足花卉对碳、氢、氧的需求。
2.氮 氮在花卉生命活动中占有首要地位。它是蛋白质、核酸、核蛋白、酶、叶绿素、植物激素、维生素、生物碱的组成成分。花卉体内含氮量约为干重的2.5%~4.5%。实践证明,花卉依种类、品种、生育期不同,对氮需求量也各异。大多数观叶花卉在整个生育期均需要较多的氮素供应,而大多数观花、观果类花卉,在营养生长期间需要较高水平的氮素供应,在进入生殖期生长期间,氮素供应不宜过高。冬季进入休眠期的花卉应少施或不施氮肥,以免降低花卉的抗性。一年生花卉在幼苗期对氮的需求量较小,以后随生长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在春季需较多氮素以供其旺盛生长。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在生长初期均需要大量的氮肥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
生产实践证明,在一定氮肥用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花卉的产量和质量也随之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值时,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花卉经济指标明显降低,且花期短、花色差,病虫危害严重。
3.磷 磷是花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腺三磷(ATP)、植素的组分成分,能促进碳、氮、脂肪的代谢。花卉体内磷的含量一般占干重的0.1%~1.0%。增施磷肥可增加花卉茎、枝的坚韧性,促进新梢木质化和根系的发育,提高花卉的抗逆性。幼苗期施磷肥以满足磷素营养临界期的需求,增强抗性;当花卉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以后,更需要充足的磷肥来促进花卉的开花和结果。磷肥适量时,花色艳丽,香味郁浓,花期长,果实大,着色好。
4.钾 钾虽不是花卉体内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但参与活体内各种物质的合成、转运与积累。因为钾是许多酶的活化剂。钾在花卉体内含量一般占干物重的0.3%~1%。增施钾肥,能使花色鲜艳,并增加茎长、茎粗、花径及花朵数量,提高花卉的经济指标,还能增强花卉的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虫的能力。钾肥还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尤其是对球根类花卉的根系发育和球根(茎)的形成有极好的作用。
冬季温室花卉栽培中,增施钾肥可弥补光线不足、温度偏低的缺陷。
5.钙 钙是构成细胞壁的一种元素。钙在花卉生长旺盛的叶片中含量约占干重的0.2%~1.5%。钙可直接被花卉吸收,增强花卉抗性。我国南方红黄壤栽培北方花卉时,常用石灰来中和土壤酸性,北方石灰性土壤种植南方花卉时,常需用石膏来中和土壤碱性。钙在体内也能调节细胞的生理平衡,能消除H+、Al3+、Na+、K+等离子的毒害作用。
6.镁 镁是叶绿素的重要组分,能促进呼吸作用,促进花卉对磷的吸收。镁在磷酸和蛋白质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镁在花体内约占干重的0.05%~1.5%。在花卉栽培中缺镁很普遍。因为没有专门的镁肥供应,而在浇水多的情况下易流失镁。镁不足影响到磷的吸收,因而降低花卉的商品指标。
7.硫 硫是植物蛋白质的成分之一,也是细胞质的组分,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硫的生理作用非常广泛,在花器官中分布也很均匀。硫还能促进豆科花卉根瘤菌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
8.微量元素 铁在叶绿素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呼吸、氮代谢、光合作用等方面的氧化还原过程,也具有良好作用。铁在花卉叶片中的含量范围为75~125毫克/千克。在花卉栽培中铁元素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种微量元素,尤其是我国北方栽培南方酸性花卉时,最易发生缺铁而叶片黄化,甚至整株死亡。如杜鹃、山茶、八仙花等。
硼对花卉的生殖生长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有利于受精结实。因此,以花器官中硼含量最高。硼在正常生长时的浓度为20~100毫克/千克。硼能改善氧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和豆科花卉根瘤的形成。花卉蕾期喷硼,不仅能增大花朵直径,使花色更加艳丽,还能延长花期,并有利于下次开花前的花芽分化。
锰在叶绿素的形成、糖类积累、运转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种子的形成等均有良好作用。铜和锌与许多的酶活性有关。锰、锌、铜在花体内的正常含量依次为50~100毫克/千克、25~100毫克/千克、5~15毫克/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