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茶产地在哪里,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1、福建建阳县
据建阳县志记载:水仙茶是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县唯一茶树良种,清道光年间瓯宁县禾义里大湖(今建阳小湖镇大湖村)茶农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后以压条和茶枝育苗,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香奇特,品质优于其他品种。因“祝”字近似当地方言“水”,“祝桃仙”被演化成“水仙茶”,一直沿用至今。
水仙茶是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发源地在小湖镇大湖村,如今在建阳小湖镇大湖村一个偏僻的山岗上。水仙茶母树高约2米,满树绿色葱葱,生机勃勃。树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水仙母树”四个大字,落款为“黄子峰1988年立”。据同行的原茶叶局局长林今团介绍:黄子峰是民国时期水吉县议会议员,解放前在小湖有大片茶山和茶庄,1949年离开大陆,现定居澳门,他十分关心水仙茶母树的生长情况,1988年特地回乡看望水仙茶母树,发现当地为了开发桔子果树,将原来水仙茶母树的一片茶园开辟为桔子园,他及时留下了一株水仙茶母树,并在旁边竖碑告诫后人,要保护水仙茶茶种。
水仙茶母树自从被发现后,许多外商出高价要移植,被当地政府拒绝。市政协领导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小湖镇领导商议,采取有力措施划定水仙茶母树保护区,采取专人专职保护,同时加大水仙茶开发力度,申请水仙茶原产地标识保护,借助水仙茶母树原产地这一品牌,大力发展水仙茶产业,在原有5000亩水仙茶的基础上再发展2000亩,认真策划宣传的产品营销,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提供产品附加值,做强做大水仙茶产业,推动建阳茶叶产业上新台阶。
2、建瓯
建瓯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千年古茶都,在建瓯乡间随处可以见到古茶园遗址。这些古茶园遗址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建瓯的各个乡镇。
在建瓯南雅镇鲁口村对面的河岸上有一片散落的南路水仙茶树,其中有一株围径达60CM,据专家推证树龄在170年以上,是福建省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水仙茶树,可称得上是福建省内水仙树里的“母树”了;在建瓯云际山山腰云雾聚集处、千年古道下、有叶片长达17CM,树龄达150年以上的水仙古茶树(33棵)。
据考证此为詹金圃茶园的遗址。在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境内,有一片占地15亩160年以上历史的乌龙茶园。至今尚存的6090株的乌龙茶树,现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批准列入古树名木。
建瓯茶树品种优良自古传播四川、陕西、广东潮汕、海南、台湾及建州北苑。四川《名山县志》记载“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干符年间(847-879)建州刺史李频部下曹松回家乡海南樵山带去建茶茶籽,四川万源县的《紫云平植茗灵园记》摩岩石刻记载:“得建溪绿芽于此种植”。台湾的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上茶园里还存在一株由桂林茶园移植过去的乌龙茶树。
拓展小知识:水仙茶有哪些品种
1、闽北水仙
工艺基本为: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初焙、拣剔、匀堆、复焙。又分为:
武夷水仙:岩上水仙如正岩、半岩、洲茶水仙;高山水仙如吴三地、竹坑、桐木关水仙等。
建阳水仙:小湖水仙、双狮历水仙、书坊水仙、樟墩水仙白茶。
建瓯水仙:北苑水仙、南路水仙、小桥百丈岩水仙。
其它县市水仙。
其中岩茶水仙茶的最大特点是岩韵,或者岩骨花香,绵滑厚重,平和幽雅,甘爽清凉。因岩茶绝大部分分布在九曲溪两岸,所以有时你可能会听到“溪北”、“溪南”一说。“溪北”有大家熟知的“三坑两涧”,分别是“大坑口、慧苑坑、牛栏坑”、“流香涧(俗称倒水坑)和悟源涧”。这里的水仙茶价要比其它区域内的高上整倍或数倍,特别是内里的百年老丛水仙,自然难求。
2、闽南水仙
这里主要比较知名的有永春水仙、漳平水仙茶。
永春是闽南较早引进水仙茶的地区。永春水仙茶有直条型水仙、包揉型水仙,两个不同外形的水仙茶。
漳平水仙茶,外形就更为独特了。用木模压制成小方形饼茶,再烘焙干燥纸包好,称“纸包茶”。工艺主要不同在于“造型压模”。
3、凤凰水仙
凤凰水仙,有性系,大叶类,早生种,相传在南宋时已有栽种。因茶树叶型大,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平展或略向叶面卷,色泽绿,有油光,或淡绿欠油光,先端多突尖,叶尖下垂,略似鸟嘴,当地农民称“鸟嘴茶”,1956年正式定名为“凤凰水仙”。采制成茶后,因选用原料优次和制作精细程度不同,品质分为凤凰单丛、凤凰浪菜和凤凰水仙三个品级。采用水仙群体中经过选育繁殖的单丛茶树制作的优质产品属单丛级别。因此,凤凰单丛茶就是从凤凰水仙群体中选出的优异单株,经数百年历代茶农单株培育,单株采制而得名。
目前凤凰单丛常有十大香型,黄枝香、芝兰香、蜜兰香、桂花香、玉兰香、姜花香、夜来香、茉莉香、杏仁香、肉桂香。
凤凰单丛的制作工艺:鲜叶、晒青、凉青、浪青(碰青)、杀青(炒青)、揉捻、烘焙。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武夷山,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
武夷茶叶产制历史久远,在宋代,武夷茶作为北苑贡茶,受到宋朝几任皇帝的青睐。元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之子高久奉命到武夷山监制贡茶,并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制作贡茶。至清初武夷茶随着乌龙茶的出现而崛起,而这个阶段,武夷岩茶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山北以天心寺为中心的区域。
那么所谓的三坑两涧,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
林馥泉先生《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一章“茶园概说”之第三节“产茶面积及其分布情形"称:“武夷重要之产茶地多在山坑岩壑之间,产茶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武夷产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是也。
林馥泉先生指出,倒水坑是慧苑岩的支流。那么倒水坑自然随主流慧苑岩一起,并入三坑之列。所以三坑两涧应该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
林馥泉先生《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张天福1994年出版的《福建乌龙茶》中也提到“武夷正岩茶,产于武夷山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地。
三坑两涧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北麓,是武夷正岩茶区的中心点,也是武夷山正岩的岩茶产区里五个比较独特的,能产好茶的地方,它们地理位置独特,产出的岩茶尤其韵味十足,最能体现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特征,故而成为一流武夷岩茶产地的代表。
慧苑坑
慧苑坑武夷山当地人也称慧宛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慧苑寺所在处,平均海拔262米,是武夷山岩茶产区中核心地带。
三坑两涧中区域最大,在牛栏坑的北侧平行线上,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史上传说中的八百名丛出自这里。直到今日仍有铁罗汉、白鸡冠、白牡丹、醉海棠、白瑞香、正太阴、正太阳、不见天等珍稀名丛在慧苑坑内静静地散发着馥郁的茶香。
慧苑坑四周山岩林立,其貌似盆地。气候与众不同,潮湿而水土丰茂,地质层厚,砂砾多。上游的留香涧和来自倒水坑的小溪,在慧苑坑汇合,流向章堂涧。慧苑坑山谷深幽,日照短,终年云雾不断,冬夏季短,春早秋长,茶树芽叶在秋冬季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性生长,故而慧苑坑水仙树众多,老丛高丛也得以颐养天年。这里的水仙茶树上长满了青苔树挂,也使得这里出产的老丛水仙带有特别的木质味,劲道十足,对味蕾的刺激不输于肉桂。
牛栏坑
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
牛栏坑两旁危崖悬翠,茶园雅布,一条曲涧凝翠柔水细流,空气中充满着茶叶的清香。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两侧山岩上淋沐而下的山泉水和良好的自然植被,为茶树生长提供绝佳环境,成为武夷岩茶最重要的产区。
沿涧有石砌磴道,原为通往天心岩的重要通道。景区修好通往天心岩的公路后,这里行人渐少。涧谷南侧为杜辖岩北壁,有“虎”、“寿”等摩崖石刻。产自牛栏坑的肉桂品种,香气独特,滋味迷人,岩韵悠长,有“牛肉”之称。因地理限制,牛栏坑中的茶树种植面积很有限,最佳采摘时间也非常短,仅有3至4天,加之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制作精良品质优异的“牛肉”产量就更小。因此,被视为武夷岩茶中的佼佼者,风向标和优质产品的代表,在茶界却是无人不知的。
大坑口
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进入大红袍景区的公路就是沿着大坑口修的。从景区公路入口到天心岩的一段岩谷叫大坑口。就地理来说,九龙窠(kē)所在坑涧与大坑口属同一山谷,而母树大红袍所在的位置就是在九龙窠。大坑口——九龙窠沿线集中了许多景致,标志性的弥勒佛像,佛像背倚一块峻峭岩石,石上一“佛”巨字。武夷山景区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也在这条线上。
大坑口是传统茶区之一,在两侧的山岩上分布先民开垦的茶园,层层叠叠。这里环境优雅,水土环境良好,日照适中,谷蜒风习,植被茂密,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悟源涧
马头岩南麓,有一座窄小幽谧的峡谷静静坐落。峡谷内,一条清澈、笔直的涧水汩汩流过。涧水淙淙,幽兰芬香。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小溪流,汇集到马头岩,形成了涧的源头。涧水一路流淌,注入到山脚兰汤村的池塘沟渠,最后汇入了九曲溪。而马头岩所产肉桂品种,有“马肉”之称,也是品质优良的武夷岩茶。
徜徉在悟源涧,涧旁的石径,静谧安祥,一条条横石铺就的石阶蜿蜒向前方,禁不住令人悟“道”思“源”。峡谷的左侧山壁上,“悟源涧”三个石刻字古朴而醒目,这正是清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
流香涧
流香涧位于天心岩北麓,从大红袍景区入口步行往水帘洞方向50分钟便可到达。涧水在崖壁的遮荫下汩汩流淌,涧旁多花草,水上常飘落叶凋花,蜿蜒在山崖缝隙之间,常有恍若隔世之感。
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题名“流香涧”。流香涧,产区环境优雅宜人,游客经过此地也会坐落休息,听听溪水,享着谷中兰香。此地产出的茶,喝起来也是悠哉悠哉,不急不缓,汤水也尤其细腻,想必是流香涧孕育的性格吧。
主要参考文献:
[1]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2]张天福《福建乌龙茶》;
(祥源茶编辑整理,部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