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镇的蔬菜种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1:25:35
字号:

蔬菜种植规模明显增加,草畜种植创出新路。平襄镇通过政府扶持、项目补助、大户带动,蔬菜种植无论从规模、品质、收益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2007年仅在宋堡村就新建塑钢大棚200座,全镇大棚累计突破1500个,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0亩以上,年产值300多万元。平襄镇以蔬菜为主,肉、蛋、奶、饲料为体系的城郊经济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采取项目拉动、协会带动、企业促动、政府推动的四轮驱动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全镇畜禽存栏达到4.99万头(只),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325户,培养了王德祥、杨维江等一批种草养畜致富带头人。

平襄镇的蔬菜种植

蔬菜种植发展过程?

聚焦“三农”工作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屯留区聚焦“三农”工作,围绕“五个振兴”,统筹抓好粮食生产、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农民增收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增势蓄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屯留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稳粮保供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结合起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建设冬谷示范基地1000亩,开展中水灌溉试点,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亿公斤以上。发展“特”“优”农业,持续落实辣椒产业扶持政策,提升800座日光大棚管理水平,推动蔬菜、花卉、中药材、小杂粮、畜禽等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社、家庭农场80家。

同时,以“麟绛红”辣椒、“珍珠黄”小米、“盘秀山”连翘茶等优质品牌为带动,确保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叫响农业品牌。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屯留区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启动实施绛河流域沿线村庄污水治理工程,推进余吾片区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西部跨林区高压线路改造;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改造农村户厕3200座;以小南村、王庄村等为示范,提档升级美丽乡村13个;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治理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加快促进农民增收。

屯留区切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及时把风险人员纳入“监测对象”管理,“一对一”开展针对性帮扶,多措并举化解致贫返贫风险。同时,屯留区不断强化产业、就业支撑作用,围绕产业振兴、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领域开展培训,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蔬菜种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6年,果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狠抓工作创新,统筹协调发展格局。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正式确定了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方向,以芹菜为主打品牌的产业,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启发思想,鼓励带动,引导农民建棚种菜。经过几年的努力,果村蔬菜种植业逐渐形成规模,以芹菜种植为主,仅09年上半年,芹菜长势良好,菜价喜人,按每斤1元计算,果村100个芹菜大棚平均产量为12000斤,蔬菜大棚总收入为120万元。露天芹菜产量达到200万斤,实现收入14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果村255户菜农户均增收1万元。二、创新管理模式,解决菜农发展难题为解决菜农们在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问题,2007年4月27日,在党支部积极协调下,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互助会共吸纳社员互助金13万余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菜农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全村蔬菜产业的积极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资金互助会的运作,增强互助金的安全高效周转,在通州区农委的大力帮助下,2009年,果村蔬菜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作为通州区第一家试点单位安装了通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的强化互助资金的管理,而且可以使资金互助会更加顺畅、高效的运作,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大程度的解决菜农资金问题,推动果村蔬菜产业更快的发展,加快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产业优势,关键是培养新型农民。果村成立了“无公害芹菜农民田间学校”,针对芹菜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州区植保站的专家从种植栽培管理、植物保护、化肥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菜农们传授相关技术知识。田间学校一改过去先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先从田间地头开始,进行田间鉴别讨论,然后再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农作物进行调节,对病虫害加以防治。培训班每周开课1-2 次,固定学员32名,前来旁听的流动学员达近百人。这一举措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把农民培养成为生产能手和农业专家。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科学决策能力。三、改善生产条件,为村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改善村民生产条件,更快地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果村实施农田路硬化工程,硬化村外农田主路3500延米,合计达25000㎡,次路采用渣石路面,共硬化19188㎡;修建进地管桥40余座,铺设浇灌管道2000亩,打井5眼,共计解决200亩菜田灌溉问题。这些民心工程的实施让村民们坚定了发展蔬菜种植的信心,看到致富增收的新希望。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节水的政策号召,并且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果村村积极采用农业生产中滴灌节水新技术,为大棚统一安装了农田滴灌设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菜农的劳动量,还有效减少了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并同时提高了大棚灌溉的效果。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果村党支部集中全体村民智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村庄发展思路。在发展芹菜种植中,将进一步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作用,通过增加入会资金数额和借出资金额度,满足社员扩大生产、增加种植面积资金之需,进一步促进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全面推动果村蔬菜产业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9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