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村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一家粮食加工厂,卖一些土特产。无论是做生意的,做生意的,都要有自己的人气和关系网,否则没有足够的销售渠道,很难生存下来。比如,一个地方的网络红人,可以跟他们进行合作,宣传,保证他们的产品,一定会被抢购一空。
回村发展,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某些地区,却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地区,没有足够的收入,无法维持生计。要真要回去,就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故乡,做好一切准备,千万别意气用事。年轻人或许讨厌繁华的都市,希望能够安安稳稳的享受田园生活,但也要知道,农村并不像是童话故事里的天堂,无法完全摆脱这个世界的束缚。一些乡村地区的价格甚至要高于城镇,这是由于货物运送到那里更加困难。在乡下,没有足够的金钱,你很难在那里过上高品质的日子。
以上就是关于乡村的一些状况和可以在乡村里办什么事情,说是简单,办真的很困难。在网络上做生意的年轻人很多,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但是山东的一对夫妇实在是太出色了,他们回到村子之后,就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辣椒,而且还将村子里的90后和80后都给请了过来,让他们能够在家里养活自己。从这一点来看,种植庄稼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但这需要大量的经验和金钱,否则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既然能够在家里挣到钱,很多人都是不愿意前往外地的,因为外面吃不好睡不好,并且饭菜口味可能也与里面不一样。。在家里面吃饭以及住宿是不需要花钱的,并且还可以实时的照看到自己的家人,不会出现家人生病而自己只能给予言语上的关心照顾,却不能提供实际行动。这年头,做生意很困难,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你可以再等等。
兴山村的新农民与新作为
新疆农村创业项目
新疆的农村资源稀少,交通不便,那么大家了解有哪些创业项目是适合哪里的?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80后新疆大学生回乡当菜农 年收入50多万从市民到农民的身份转变
出生在新疆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的刘晨,其父母都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面有170亩的棉花地。2010年,学化学专业的刘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还当上了组长,每月的工资有近四千元,成了昌吉的市民。这一切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自豪。
2012年春天,库尔勒地区遭遇了?倒春寒?、?沙尘暴?等灾害性的天气,各地的棉花遭受不同程度减产,看着年迈的父母无奈的眼神,刘晨开始考虑如何保障父母的劳动成果,让父母不再?看天种地?。
?既然没有办法控制天气,那我就自己建造大棚,营造适合种植的?小气候?。?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刘晨发现设施农业的风险小、收益大,不仅能种植,还能用来发展养殖。他感觉找到了既能帮助家人,又能自主创业的好路子。
满怀兴奋的刘晨到家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了家人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一个大学生,父母怎么也无法接受跳出农门的`孩子,又要跑回来当农民。火冒三丈的父母甚至把刘晨赶出了家门。
刘晨很理解父母当时的反应。他说,以前的那份工作年收入有五六万多元,而且在乡里他也算是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扔下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回家当农民,一般人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含辛茹苦把自己培养成才的父母。
理解归理解,但本着想为家里人减轻负担并干一番事业的刘晨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获得了父母的同意。
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要建就建最先进的大棚。?今年年初,辞职回家的刘晨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借了数十万元,投入100万元建成了5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茬菜就丰收了,他掘得了?第一桶金?。
刘晨的水泥结构的蔬菜大棚在和什力克乡格外的显眼。刚一进大棚,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只见大棚里种植的黄瓜青翠欲滴,生长开的藤蔓足有一米多高,沿着吊在空中的绳子蔓延,行距株距均匀得几乎一致。刘晨正在大棚里干活施肥、浇水、剪枝?动作轻巧而娴熟。他开心地说:?这批黄瓜和西红柿元旦过后就能上市,库尔勒市市民过年就能吃上我种的菜了。?
?别看这几个大棚只占地十几亩,一年下来赚的钱可不比种170亩地的棉花挣的钱少,最关键的是,现在我们再也不用看天种地了,我们现在是自己调节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自己掌控种植环境。?刘晨母亲程会兰高兴地说,今年种了两个棚的葫芦瓜,10月份就熟了,卖完一算净利润3万多元。按一年种两茬菜算,5个棚一年种菜就能纯赚10万元;等到夏季,在大棚里养鸡,一年算下来,收入能达50万元。
?除库尔勒市农业局育苗中心外,刘晨建的温室大棚可以说是库尔勒市现有大棚中最现代化的。?据库尔勒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刘晨的温室大棚配备了放风膜和自动化增温设备,可以随时控制棚内的温度,而且墙体里层和外层都是砖混结构的水泥墙,比普通大棚的墙要厚的多,这样不仅结实而且保温性很强。刘晨说,自己实现了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说起刘晨和他的事业,他上个月刚娶进家门的媳妇刘春花也是满心欢喜。?嫁给农民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俩好好的干,一年的收入不比城里人挣的少。?刘春花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农民合作社,把村里的菜农都带动起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未来的打算,目前,村里不少菜农种植蔬菜不是很规范,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又缺乏销售渠道和技术的指导,经常导致蔬菜卖不上好的价钱。因此,他想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对蔬菜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现最大效益,共同致富。
90后新疆小伙 用一颗颗红枣铺开创业路?很多人对我的家乡不了解?
90后小伙创业瞄准土特产
头发微卷、鼻梁高挺,1992年出生的王文超,是从小生长在新疆石河子的汉族人。?天特别蓝,每一汪水都是清澈的,连空气都干净得没有杂质。那里的人们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难打交道,特别淳朴。?尽管石河子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夏季短暂而炎热,王文超却对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充满了无限深情。
去年大学毕业后,王文超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对新疆不了解,对于新疆的特产,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就是红枣、葡萄干、哈密瓜。事实上,即使是同一品种,在新疆的不同地区种植出来的,味道也有千差万别。新疆本地的种植户较多,但加工企业很少,本土自有品牌更少。?王文超的父母在当地从事农产品批发销售已经20多年,谈起当地农产品他如数家珍。
石河子被称为中国蟠桃之乡。就像福建的武夷山红茶一样,正宗产地其实面积并不大。很多蟠桃树生长在10年以上,挂果产量有限,由于品质好不愁销路,大多采取提前签约售卖方式,外地人拿着钱去也未必能订购得到。
?自己是新疆人,父母又是做土特产批发的,而且有不少亲戚在武汉,人脉较广,何不在武汉闯荡下?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去年双十一那天,王文超的?大漠丝路?商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盘龙城的专卖店也同步开业。同时,位于光谷步行街的新疆聚会吧也开始筹备。
?先有体验后有买卖?
特色聚会吧推广新疆美食
?新疆特产中干果较多,现在通常就两三个渠道购买。很多是商贩推着车沿街摆摊,或者比较传统的新疆特产店,还有一种便是网络售卖。?王文超说,他希望能通过线下的聚会吧,让顾客体验到新疆文化风情,?先有体验后有买卖?。
2016年春节后,公司逐渐走上正轨,在石河子和武汉分别设立分公司。其中,石河子公司主抓产品,负责与农户对接,以及物流运输。武汉分公司则负责线上线下的推广营销,目前主要通过大漠丝路微商城销售。?我们只做应季产品。新疆的红枣11月底成熟,一般卖到来年四五月就没有了。一米多高的红枣树,果实成熟后,当地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红枣在树上天然晾晒干,不用再做繁琐加工,纯天然、零添加。?他介绍说,市面上和田枣按个头分星级,六星已经算不错了,而他卖的是七星大枣,一颗枣横面直径4-5厘米,竖面直径6-7厘米,像鸡蛋一样大小。?这种枣当地农户一家也只有几十斤产量,因为关系熟,给的价格高,农户允许到地里挑。?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份,王文超仅通过网络推广,和田枣和若羌小枣就打开销路,卖出去四五吨,为公司的发展积累了不少铁杆客户。
夏天干果淡季时,新鲜水果则是主打产品。日前,果肉透亮、外皮如火焰般红艳的优质葡萄?玻璃脆?正在成熟季,王文超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前期他已与武汉三镇数十家水果店达成合作,这些店铺作为其提货送货点,水果一到武汉,便用冷藏车运送到各配送点。
在光谷步行街的新疆聚会吧,其实就是一家新疆主题的轰趴馆。可以玩桌游、打牌、唱歌、下厨,不同的是,这里处处洋溢着大漠元素。尽管还不太完美,但是除水果外,雪菊茶、奶啤等新疆特色食品足以挑逗客人的味觉。
;新农民与新作为
大棚内作物长势喜人,耕地分块出租给城里人耕种,妇女们在田间炕头直播带货。春耕之际,走进舒兰市环城街道兴山村,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画卷展现眼前。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我们村利用靠近城区的优势,打造‘果蔬花卉种植+市民菜园体验+自媒体营销’产业模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民增收致富。”村党支部李书记清晰地勾画出该村的振兴路径。
村里果蔬花卉大棚种植项目的海棠、牵牛花等花卉争奇斗艳,几名雇工正在除草。“我们夫妻俩上有3个老人,下有2个孩子,经济负担重,但还不能外出打工。村里的这个项目解决了我们的难题。两人在这儿打工,一年工资收入6万元,还能得到入股分红3000元。”正在除草的“80后”雇工蓝某说。
“已经投产的10栋大棚和正在建设的7栋大棚,是由帮扶单位投资和村民入股建设的,由村集体企业舒兰市万兴农业公司统一经营,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年可实现产值230万元,拉动村集体年增收80多万元,给入股公司的30户村民每年分红15万元,给100多名雇工支付年工资100多万元。”李书记说。
今年兴山村针对一些村民无力耕种,而城市居民还有种地乐趣和田园生活需求的实际,推出了“一分田小菜园”项目,带动村民增收。村里将部分村民的耕地集中起来,以100平方米为单位整合成小菜园地块,配套建设了园间路、水渠、卫生间、休憩点、标识等设施,以每块地每年300元以上价格出租给市民耕种。
市民既可以自己来耕种,也可以雇村民管理地块。收成归市民,租金归村集体和村民。“我家的地划分成30个小地块,租给了30名市民,每年租金收入4500元,其中11名市民雇我代管耕种,雇工收入4000元。另外,村里雇我做整个园区的管理员,工资收入6000元。这一个项目就让我增收1.45万元,是我去年种同样地收入的3倍。”村民谭某开心地说。
李书记说,这个项目总规划面积是1公顷,受益村民30户,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和配套建设,已经有60多名市民向村里和10多户村民交了2万多元租金,租了60多个地块;
预计拉动村集体年增收1万元,给11户村民带来租金收入1.4万元,给30多户村民带来雇工收入1万多元。除了果蔬花卉大棚种植、“一分田小菜园”两个项目外,村里还上马了白鹅养殖项目,鹅舍已经建完,即将进雏,也会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效益。
在发展实体产业的同时,该村积极开辟电商市场,打造本村农产品品牌。村民左某在快手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销售产品年增收70多万元。她雇的3名帮工年工资收入达3万多元。
村里的大米、黏玉米、红小豆、干鲜蔬菜和山野菜等农产品,通过这个电商平台卖上了好价钱,每户平均年增收1万元。看红小豆、黏玉米在电商平台卖得好,去年20多户村民改种了这两个作物,收入是此前的几倍。
“强内引外,走企业化的路子,利用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开辟新市场,做强做大村集体经济,率先实现产业振兴,这样才能让村民享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才能凝聚人心,走实振兴路。”李书记对村里接下来的发展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