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的配料生姜和中药里的干姜是不是同样东西?功效一样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9:27:09
字号:

生姜属姜科植物。有嫩生姜与老生姜,做酱菜都用嫩姜,药用以老姜为佳。

做菜的配料生姜和中药里的干姜是不是同样东西?功效一样吗?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脾、胃。

功效发表散寒,去湿去水,止呕祛痰,健胃进食。

主治中寒呕吐,咳逆痰饮,腹中冷气,胃纳不佳;能解南星、半夏毒及杀鱼腥肉类毒。姜皮主治浮肿胀满。

禁忌阴虚火盛、汗症、血症、心气耗散及火热腹痛忌食。

干 姜 Rhizoma Zingiberis

(英) DriedGinger

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Willd.)Rosc. 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叶2列,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约2cm,光滑无毛。花茎自根茎生出,高约20cm;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苞片淡绿色,卵圆形;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条纹及淡**斑点;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时很少开花。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四川、贵州。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根茎扁平块状,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淡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 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没药烯(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芳樟醇(linalool)、桉油素(cineole)及α-龙脑;另含辛辣成分姜辣素(gingerol)及分解产物姜酮(gingerone);尚含多种氨基酸等。

性味 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温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姜不仅是一味调味料,也是中医中重要的药材,姜最早药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讲的是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后世衍生出很多姜制成的中药,功效作用不大相同,本篇让我们看看中医如何用姜。我们就按入药使用的顺序来吧。

第一位,就是 干姜 了,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姜的功效有温中散寒,温阳通脉,温肺化饮,是一味温里药,常用于治疗脘腹部冷痛,寒饮喘咳,呕吐腹泻,脉微肢冷等。常与附子合用,方药举例: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小青龙汤,驻车丸等。其中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方药有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热的附子,温里作用更强,原文记载“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有增加了入房腹痛,手足厥冷,食冷犯寒等证。

四逆汤同样出自《伤寒论》,方中只有附子,干姜,炙甘草,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对付阳虚欲脱,四肢厥冷的亡阳证,病情危重之下,四逆汤比野山人参好使。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都是取其温里散寒的作用,而小青龙汤同样出自《伤寒论》,用得却是干姜温肺化饮的效果,小青龙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痰饮咳喘之证。

再说 生姜 ,生姜在《伤寒论》中使用很多,生姜大枣的组合出镜率很高,后世医家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里记载:“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跟干姜相比,生姜解表散寒作用更强,适用于风寒表证,而干姜温里效果更好,适用于中焦脾胃虚寒证。

不仅如此,生姜还可以解鱼蟹毒,还可以解生半夏的毒,生姜与半夏也是较为经典的搭配,《金匮要略》记载:“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风邪导致的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等症。用得就是生姜,大枣组合。

炮姜 是干姜与热砂同炒,炒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所得的产品,最早也是出自《伤寒论》,性热,味辛。归脾、胃、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主要用于阳虚失血,崩漏,腹痛,吐泻等。《金匮要略》中记载甘草干姜汤,其实用得就是炮干姜,用此方治肺中虚冷的肺痿,以吐涎沫,小便数为主证;不咳为鉴别诊断要点。原文引用如下“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炮干姜比干姜温阳守中效果更强,发散力更弱。

姜炭 最早记载于宋朝,是姜炒炭形成的炮制品,其实也是炮姜的一种分类,但是炒炭后的姜,更偏向于止血,因为木炭本身的一大功效就是止血。关于姜炭止血,历代许多医家都有论述,我更认同《本草经疏》的讲法,“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也要求将姜炭从炮姜中区分出来:“姜炭温经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

高良姜 严格来说不是干姜制品,因为它是来自于高良姜植株,性热味辛。作用温胃散寒,止痛止呕。高良姜最早记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是一味暖胃良药。《别录》记载其“性温,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总结 ,生姜,干姜,炮姜温里作用逐渐增强,散寒作用逐渐减弱,姜炭偏于温经止血,高良姜虽为近亲,主要功效与干姜相近,但高良姜偏重于温里散寒,干姜偏重于回阳救逆,高良姜偏性更大,不宜久服,所以高良姜被陶弘景归入中品药,而干姜是上品药。你还知道什么姜制品,欢迎留言讨论!

本篇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欢迎加入我一起交流学习!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7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