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哪里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10:02:16
字号:

属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哪里

汕头莲花峰风景区

汕头莲花峰风景区

潮阳灵山寺

大峰风景区

大峰风景区

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区名:潮阳区 拼音:Cháo Yáng Qū

经纬度:区中心位于北纬23度16分 东经116度36分

邮编:515100 代码:440513 区号:0754

方言:主要为潮阳话和潮州话,小北山附近的金灶镇,谷饶镇有一小部分人说客家话。

区政府所在地:区人民政府驻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中华路

基本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潮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县,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变更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辖。区划调整后,潮阳区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等9个镇,潮阳地图有727个农村基层组织,其中村委会202个,居委会93个,区划面积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155.95万人(2008年末)。

潮阳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经过潮阳区境的主要公路有324国道、深汕高速公路,省道S234线(揭海公路)、S237线(和惠公路)、正在规划的汕普高速公路和揭惠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区主干道、镇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区295个行政村实现通机动车,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区通镇二级路,镇通镇三级路标准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拥有国家一类口岸的潮阳港和内河良港关埠港,潮阳港已建成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3000吨级油码头和5000吨级小船泊位;全区有火力发电厂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以及华能海门电厂1机组和2机组正在加紧建设;有各类学校324所,有医疗卫生机构24家。

潮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英歌、剪纸、笛套音乐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瑰宝,潮剧、木雕、石雕、稿末塑等传统工艺和贵屿彩街路棚、谷饶祭社等民俗文化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文物名胜众多,是汕头市旅游景点最多的区,区内现有古迹和旅游景点100多处,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莲花峰风景区、大峰风景区、灵山寺、文光塔、曲水流、东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胜远近闻名,其中莲花峰风景区属国家AAA级风景区,汕头新八景之一。

潮阳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侨乡优势得到发挥,雄厚的外资给潮阳区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潮阳区的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道路交通,港口码头,供水供电,电信金融等硬件设施配套齐全,为各方来潮投资的客商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目前,全区拥有乡镇企业三千多家,形成纺织服装、日用化工、五金电子、文具、塑料、音像等支柱产业。潮阳的经济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

自然地理

潮阳区境属沿海丘陵、平原地区,地形特征为“两山两江两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为潮南山,属潮南山系余脉,北为小北山,系普宁市境内铁山余脉。沿海是带状沙滩地,分布于海门、井都和田心等镇的沿岸,经过营造防护林,已成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潮阳区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紧靠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内年平均温度21.5℃,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3000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降雨量为1721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潮阳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潮阳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境内丘陵、平原相间,河渠纵横交错。全区有耕地20多万亩,山地30多万亩;有矿泉水、花岗岩、石矿场等资源矿种;海岸线长,滩涂池塘多,海淡水养殖面积218公顷,年产量达2.2万吨,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浅海面积3.6万亩;农产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榄、乌酥杨梅、玻璃油甘、珍珠鲍鱼、膏蟹等;劳力资源充裕,全区拥有劳动力69万人,其中产业工人20万人;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民资民力、侨资侨力丰富。

潮阳区平原面积6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7%;丘陵面积578平方公里,占44.2%;沙滩面积40.4平方公里,占3.1%。

经济概况

潮阳区人多地少,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新建立的区领导班子结合本区实际,制订新区发展经济计划,坚持“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强基础、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谋求新策、巧挖潜力、跨越发展”的工作方针,走具有自己经济特色的发展路子,积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1至9月,全区完成GDP51.6969亿元,同比增长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1489亿元,比增2.9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428,比增18.11%;外贸出口总值10852万美元,比增38%;用电量7.8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09亿千瓦时,分别比增45.27%和77.8%。今年以来,全区增资扩产及新增项目20多个,计划投资总额25亿多元,还有投资超60亿元的铝业项目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亿元的有关项目选址潮阳。

潮阳区农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粮食播种比例由1990年的75:25调整至2002年的60:40,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42.1万亩(早晚二造),总产量22.4万吨,优质稻播种比例达70%;蔬菜种植18万亩,总产量36万吨;水果种植面积7.7万亩,总产量7.6万吨;生猪饲养量73.2万头,“三鸟”饲养量1392万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总产值1.79亿元,带动农户2.2万户,户均增收716元。在发展“三高”农业的同时,扶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使企业以优取胜,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958家,个体工商户7981家。工商企业有2909家,已组建企业集团2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3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22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6家。2002年工业增加值27.6亿元,占GDP的40%,初步形成针织服装、音像材料、纸品文具、机电制造等优势行业。针织服装行业最为活跃的谷饶镇,现有针织内衣企业430多家,家庭生产作坊300多家,去年产值近19亿元,品牌主要有“雅潮”、“奥丝蓝黛”、“广花”、“新一步”、“四海一族”等汕头市重点保护商标,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生产针织内衣、电脑绣花产品的主要基地。音像材料主要集中在和平镇和棉北街道。目前,该区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引进上马 CD-R光盘生产线159条,计划投资总额26.3亿元,CD-R光盘生产规模列全国同行业首位,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全国CD-R光盘生产基地。纸品文具行业方兴未艾,铜盂镇的文具用品和金浦街道的纸类制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铜盂镇的齐心文具已跻身“中国十大文具”品牌。机电制造业也是潮阳的特色行业之一,目前有啤酒罐装生产线、电脑绣花机、小型收割机、电机、眼镜、BOPP超薄膜、UPVC管材、电动牙刷、烟草薄片等工业产品。全区现有注册商标2063件,省著名商标2件(分别为“粮丰”、“和塑”商标),累计专利授权量325项,有10家企业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47家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该区商贸较为活跃,许多企业在全国各省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都设立有营销网络(点),营销队伍数千人。

2003年八月,潮阳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规划,描绘了建设经济强区的蓝图,提出了加快发展的举措,寄托着潮阳人民的希冀。今后五年,潮阳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打造三大经济带,增创四个新优势,构建五个新格局,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建设文明法治社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让以工业为基础的潮阳实力显著加强,民营为主体的潮阳活力不断增添,文明为核心的潮阳魅力充分展现,把潮阳建设成为经济强区,让潮阳人民过小康生活,过现代生活,过文明生活。2003年,潮阳区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GDP75.29亿元,比增7.74%;工业总产值123.78亿元,比增8.74%,农业总产值27.71亿元,比增4.2%;外贸出口总值11860万美元,比增12.95%;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

行政区划

潮阳区辖4个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个镇(海门、河溪、和平、西胪、关埠、金灶、谷饶、贵屿、铜盂)。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潮阳区上榜,排名第61位。

2020年6月,潮阳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广东片区)。

2019年3月,潮阳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海陆丰片区)。

2017年2月,潮阳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334.77亿元,比2011年增长11.8%,增幅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79万元,比增11.2%,增幅位居全市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9302元,比增13.4%。2013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72.03亿元,比增12%,增幅位居全市首位,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7亿元,比增15.6%;财政总收入10.89亿元,比增18.5%。

潮安区域经济实力在粤东位居前列,居全省第八位,发展活力排名第四位。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41.89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增14.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4项、广东省著名商标43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8项;省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23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0家;有2家企业入选省“自主创新100强”,9家企业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

潮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食品、印刷包装、陶瓷、五金不锈钢、皮塑制鞋、服装等地方传统支柱产业特色鲜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同时,还拥有“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凤凰镇,“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之乡”——彩塘镇,“中国第一食品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庵埠镇,“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古巷镇和“中国陶瓷重镇”——凤塘镇等六块区域国字号品牌。庵埠镇、彩塘镇分别被省定为“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不锈钢产业升级示范区”。有2家企业获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8家企业获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我区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潮安农业自古就十分发达,素有“绣花式农业”之称。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叶、水果、花卉、淡水鱼、优质粮、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业带。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家;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1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4个。凤凰单枞茶地理标志顺利注册为集体商标,江东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凤凰金鹏红茶分别被上海世博会指定为“粤菜特许供应基地”和“潮府馆茶叶特许供应商”。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9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3.1%,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8亿元,增长26.8%。税收总收入22.38亿元,增长16.3%。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85亿元,增长24.7%。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度39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2.8亿元。外贸出口逆境前进。全年海关出口总值8.79亿美元,增长19.11%,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外贸出口任务。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增长达到8%,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庵埠食品产业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内销市场不断做大。全年内销产品产值551.08亿元,增长21.8%。居民消费不断扩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4亿元,增长18.4%。

2011年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3.61亿元、贷款余额54.78亿元,分别比上年初增长16.4%和24.4%。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9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分别增长17.7%和21.77%,增长幅度为近年来之最。

2011年三大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5.8:59.5:34.7调整为5.7:60:34.3。新兴战略性产业长足发展。有3家企业13个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项目列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工业支柱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有5家企业入选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7.34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88亿元,增长33.2%;工业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20.83亿元,增长37%。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家、市级15家。凤凰单丛茶被列入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累计达到80家,会员总数8983人,带动农户2.96万户,被省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区,“情趣潮安”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旅游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全面提升。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4.6%。新增“农超对接”平价商店2家,卜蜂莲花潮安店建成营业。

自主创新向更高层次迈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48项,列入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项目43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累计达到12家和11家。列入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2家。县校“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潮安示范区”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

2014年潮安区(原潮安县)入选2013年中国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百强县。 (一)茶叶基地茶叶基地以凤凰镇、铁铺镇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主要发展白叶单丛,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大面积推广凤凰单丛十大香型,特别是推广茶树嫁接换种技术大面积改造老劣茶园,提高优质化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引导建立万亩铁铺茶叶基地。2001年,广东翼龙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植物提取设备,开展茶叶多功能提取项目,生产茶多酚系列产品,开拓茶叶生产工业化的路子。2002年,省府批准建立潮州凤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区以茶叶的现代化生产为主,在凤凰东兴、福南、福北建立1.7平方千米(2600亩)标准化茶园。

(二)水产基地

1992-1996年,是潮安县水产业发展的全盛时期,水产养殖面积达26.7平方千米(4万亩),归湖镇养殖面积最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低,不少农田被连片开挖成池塘,发展淡水养殖业,在农业龙头企业广东金曼集团的带动下,养鳗业发展很快,1996年全县养鳗面积达到2平方千米(3000亩)。之后随着金曼集团经营亏损和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养鳗面积也出现周期性波动。1996年水产养殖主要走优质高产的路子,面积减少至13.3多平方千米(2万多亩),引进了罗非鱼等优质鱼。

(三)蔬菜基地

潮安县的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江东、浮洋、凤塘、磷溪等镇,产品主要销往潮州市区、汕头,少量销往深圳、广州和周边城市。江东蔬菜基地种植大棚蔬菜,面积1.3万平方米(200多亩),主要品种有甜椒、苦瓜、青瓜,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大山叫水坑香黄瓜反季节蔬菜基地,利用高寒山区种植香黄瓜,产品主销潮州、汕头等地。浮洋潘刘大冬瓜基地,20世纪90年代全盛时期种植冬瓜面积0.2平方千米(300多亩)。1997年引导和建立金石万亩大芥菜生产基地。

(四)水果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市场价格拉动影响,水果基地发展很快,荔枝、龙眼、生柑、橄榄、青梅等一批传统水果生产基地迅速发展。随着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外地水果市场的冲击,生柑生产开始萎缩,生柑面积高峰时期13.3多平方千米(2万多亩),到2005年只剩下3.3平方千米(4919亩)。1994年引进了台湾新世纪番石榴,推广面积较大,产量和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1997年引导发展登塘万亩荔枝基地。1998年连片开发文祠1.9平方千米(2800亩)山地建成创办了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场,种植荔枝、龙眼、橄榄等水果,配套养猪、养鱼,立体经营,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潮安县起点高、规模大的水果基地。1998年,桑浦山脚开发潮州柑种植园2.7万平方米(400多亩)。2002年,铁铺镇建立台湾青枣生产基地1.3万平方米(200多亩)。

(五)花卉基地

花卉基地主要分布在潮汕公路两旁,金石、龙湖地段,2005年面积已经发展到6.7平方千米(1万亩)。

金石翁厝村花卉专业村,家家户户懂得花卉种植技术,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翁厝村土地无法满足村民生产的需要,许多农户到周边地区租地种植花卉,在翁厝村的辐射带动下,金石、龙湖、沙溪等镇涌现出许多种花专业户,逐步形成万亩花卉基地。

金石镇是省级花卉专业镇,是粤东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2013年金石镇政府正规划一个近万亩的花卉种植交流基地。

(六)畜牧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以生猪、家禽为主,生产模式逐步从家庭副业农户小规模养殖向养殖大户专业养殖转变。2005年上市量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文祠雄盛养猪场、文祠运生养猪场、文祠建成养猪场以及浮洋金胜养猪场。 潮安的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潮安境内便有简陋的陶器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潮安的手工业、陶瓷业、建筑业、工艺美术、食品、五金等行业,不断发展起来,且依行业的地域分布,分别逐渐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扶持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企业的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和此后3年多的调整,工业系统出现较大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潮安工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1986—1991年,潮安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市潮安工农制衣厂等一批骨干企业或引进的先进生产线相继扩建、组建、投产,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潮安县恢复建制后,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以食品、印刷包装、五金不锈钢、陶瓷、服装、皮革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

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产值23.23亿元,上交税金6118万元,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2.22亿元,税金1088.52万元。其中,陶瓷、服装、食品三大行业总产值13.41亿元。

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产值225.72亿元(其中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3460万元),上交税金39743万元(其中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上交税金169.56万元)。其中,陶瓷、服装、食品三大行业的总产值为100.30亿元。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92年的35%增至2005年的45%,至2005年,全县共认定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项,广东省名牌产品14项,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2件。乡镇地方经济特色突出,庵埠镇被授予“中国食品第一名镇”称号,彩塘镇被授予“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古巷镇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重镇”称号,凤凰镇被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 潮安外贸进出口除1999年外(1999年以后采用海关数据统计,当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92—2005年,对外贸易保持逐年增长趋势。

1992年9月以前,潮安没有具有进出口权的地方性公司,对外贸易业务需到潮州市或周边地区办理。1992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潮安县进出口贸易公司,为全县第一家从事综合性进出口贸易的国有企业。

2005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值46111万美元,是1992年的12倍,年均增长21.1%;出口总值33669万美元,是1992年的13倍,年均增长22.2%;进口总值12442万美元,是1992年的9倍,年均增长18.8%。1992—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9949万美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7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