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
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袁隆平一生研究水稻,植根于泥土之中,他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
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111月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袁隆平院士的骨灰上面覆盖着国旗,亲属和民众纷纷前来追思缅怀。
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当日9点38分,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其实他就是一粒种子,给大地留下了丰收的希望。
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211月15日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在长沙万寿园安葬,袁隆平院士的追思会也同时进行。
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由于事发突然,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个事。那一天无数人堵在了医院,更有无数人追赶着袁隆平的灵车跑,那一幕无不让人落泪。
袁隆平一生研究水稻,植根于泥土之中,他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在袁老离开我们以后,水稻亩产捷报频传。9月28日,四川米易县的“三优2号”亩产1085.99公斤,10月17日湖南衡阳双季稻周年亩产1603.9公斤……
今天的丰收离不开袁老等人的贡献,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不会饿肚子。他们就是传奇,他们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我们都知道袁老有一个梦,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即禾下乘凉梦。
稻子长得跟树木一样,我们在稻田下乘凉,该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一件事。
丰收来之不易,未来路途更艰辛。我们纪念袁老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浪费粮食,好好吃饭。
其实我一直感觉袁老没有离开我们,他还活着,可能我们和他之间只是换了一种相处的方式。
袁老千古,永垂不朽。
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3“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1949年,从小立志学农的袁隆平,如愿报考了农学第一志愿。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一个寻常的课后,他在校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禾:一株足有10余穗,挑一穗数有籽粒200多粒,他如获至宝,收获时把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第二年春天,他播下这些金灿灿的稻种,却发现抽穗时早的早、迟的迟,参差不齐,优异性状完全退化了。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当时学界的普遍共识。真是这样吗?袁隆平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义无反顾地选择攻关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从19 64年开始,他带着学生,在稻田里从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入手,用“三系”法研究杂交水稻。他举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终于在第十四天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此后,他带领助手用上千个水稻品种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直到1970年才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捧着沉甸甸的勋章,他觉得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颁奖会后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赶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还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对袁隆平来说,下田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平常。为了缩短杂交水稻育种周期,几十年来,袁隆平师徒几人背着干粮,在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
“袁老师常常对我们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李建武说。如今,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接过种业振兴的担子,继续攻坚在一块块水稻试验田中。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走了,带着他念念不忘的“梦”。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他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能多养四到五亿人。中国的水稻将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现在,杂交水稻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金黄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联合国如此评价他。
计算机是怎么栽培农作物的?
为什么科技那么发达,还是造不出一粒米呢?
相信大多人,每天都要做同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吃饭?。而?大米?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人吃。有些人问:为什么科技那么发达,还是造不出一粒米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下。
01,大米的来历说起大米笔者不得不想起一位与大米有密切关系的人,他就是?袁隆平先生?。你可能会问,袁隆平先生不是研制水稻的吗?怎么跟大米有关呢。
这是因为我们只认识水稻和大米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对于大米来说,它是水稻的种子,而大米也是水稻经过多种程序加工而成的产品。所以我们要讲一下袁隆平先生,袁隆平先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人们为何这样地称呼他呢?这就要从他的经历来说了。
袁隆平先生大学报考的是农学院,毕业之后分配的工作很是遥远。但是他也没有放弃他的?初心?,慢慢地他开始研究关于农事方面的东西。为了研究水稻之学,袁隆平浏览群书找寻方法。
平常总是看书上讲的,不实践,往往成功率会很低。袁隆平决定采取实验,虽然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成功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也是做实验做了上千次,才得以成功的。在袁隆平先生不懈努力之下,他终于研制出了?水稻?,人们也吃上了水稻和大米,生活也提高了水平。
02,大米的成分袁隆平先生都可以制造出水稻,为什么我们的科技制造不出?一粒米?呢?这是因为成分不同。我们的科技可以复制人类的细胞或者是动物的细胞,但是不可以复制大米中的细胞。因为大米中的细胞是不能被复制的,因为它里面是蛋白质,淀粉等一些微量元素。虽然都是一些常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科技无法复制,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种。
有生命的东西我们是不可复制的,就像我们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我们无法制造?一粒米?很难,但是我们可以种植大米使大米很快生长出来。种植大米是因为土壤中有大米所需要的养分,每天还需要光照和雨水,只有吸收了这些,大米才可以快速地长出来。
03,生命无法复制,科技会一直进步即使,我们的科技无法制造出?一粒米?。但是,我们的科技可以制造出一些对于我们有帮助的东西。比如自动取水机、削面机器人等一些科技发明。虽然不能复制有生命的,但是可以制造出有益于社会的科技。
即使,我们的科技无法制造出?一粒米?,但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对于,为什么科技那么发达,还是造不成一粒米呢?你怎么看。以上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欢迎您评论留言。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作物育种领域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国际水稻研究所精选了300个水稻优良品种组成亲本材料圃,并对亲本性状进行详细调查,把结果输入计算机,对主要性状进行归类,建立了亲本数据库。这样,人们就可快速、准确地检索,育种家得以及时、全面地了解亲本的各种性状、特性及有关信息,为选配亲本提供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等7个育种研究单位于1984年选择一批亲本品种,按统一设计、统一记载标准和格式进行观察记载,为建立亲本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在亲本研究和选配方面,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于1978-1982年以北部冬小麦区45-59个常用小麦亲本为材料,对2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在M-CZ1/50微型机上进行了遗传距离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研究,客观地确定了所研究亲本间的亲疏关系,为亲本选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计算机在理想株型研究、杂种后代选择方法的模拟、品种系谱追踪、系谱记录和后代选择和提高区域试验质量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计算机建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则为育种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开发成功“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曾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系统根据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工程方法和专家系统技术,把小麦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知识和经验组成知识库,采用专家知识与作物性状值、育种目标和标准权数有机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来表达育种专家求解问题的特点及其推理过程。该系统收集了全国有关地区数十年育种、区试、生产等数据资料,建成14个事实库,收集范围广,准确可靠。系统的推理能力强,回顾性检验符合率在90%左右。该系统可在北方冬麦区地区级以上小麦育种单位和农业大专院校作物育种专业推广应用。
计算机进入作物栽培过程,各种作物模拟模型频频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认为,这标志着世界农业进入了信息时代。
目前,美国的作物模拟模型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作物模型之一。该作物模型是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动力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构成的作物——土壤——大气系统的动态模拟模型。它系统地研究了作物生长、器官发育和产量形成等方面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并分析了外界环境对作物光合、呼吸、蒸腾作用以及光合产物的输送、转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该模型描述了影响作物生产力的如下五个过程:一是品种的遗传特性及天气条件对作物发育过程的影响;二是叶片、茎秆和根系的生长;三是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四是土壤水分的利用和分配;五是氮素的输送和分配。该模型模拟作物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动态过程,并能进行作物产量预测和提供节水施肥的决策信息。它为广大农户进行作物栽培优化管理提供指导。它也是农业领导和生产部门的辅助决策工具。现在,我国已引进美国作物模型,为开发我们自己的作物模型作参考。
近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关课题组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成功地开发了“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可使每亩水稻增产5-10%。江苏、福建、陕西、贵州等省的广大农户和农业技术部门,按这一系统提供的当时当地最佳栽培指标和栽培措施种植水稻700万亩,增产约175亿公斤,增收近1亿元。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大型作物模拟模型,是作物生理生态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与作物栽培的优化决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这一系统,可在计算机上逐日模拟水稻实际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复杂过程,找出最佳播期、播量、栽期、栽插密度、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最佳的水稻栽培指标和措施,使用于水稻的实际种植。这一系统适用于不同气候、土壤、品种,稻作制度和育种方式的水稻栽培。用户可借助该系统制定主要水稻品种的常年优化决策,并据此进而绘制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图,直接用于水稻种植。也可根据气象条件和苗情变化,制定当年的栽培优化决策。有关权威对此项成果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我国作物栽培研究领域的一项开创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关水稻发育期和叶龄动态的模型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系统的开发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荷兰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大型作物模拟模型的国家。